宋海博
日本大阪市中心近日挖掘出約1500具人體骸骨,據(jù)稱這些人可能是同時感染瘟疫(主要是霍亂)而死,埋葬時間約為江戶末期至明治初期(1850年至1880年)。時值新冠疫情期間,大阪挖掘出的累累白骨不禁讓日本社會重新回憶起當年霍亂疫情造成的毀滅性災難。
霍亂起源于印度恒河一帶,長期以來只在恒河三角洲流行。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變得越來越緊密,霍亂也隨之走出“老家”,在世界各地擴張自己的“勢力”。1822年,霍亂從日本當時唯一開放的港口長崎登陸,正式傳入日本。這次疫情對包括大阪在內(nèi)的日本西部造成巨大損害。據(jù)日本厚生勞動省發(fā)布的檢疫歷史年表,這是日本史上第一次霍亂流行,患者和死者超過10萬。
36年后的1858年,日本再次暴發(fā)霍亂。這次霍亂疫情擴散到日本東部,就連幕府所在的江戶也成為重災區(qū)。當時江戶到底有多少人因此死亡,說法不一,即便是日本厚生勞動省也只能籠統(tǒng)地以“數(shù)十萬人”的數(shù)字來描述。由于江戶是當時日本知識分子聚居之處,日本精英階層在疫情中損失慘重,這次霍亂也因此在日本歷史上留下慘痛記憶。當時有一幅名畫就是以這次霍亂疫情為題材,其中描繪火葬場里盛放尸體的棺材和木桶堆積如山,而另一邊正濃煙滾滾地焚燒尸體。
1858年霍亂疫情的源頭,被認為是一年前訪問日本的美國軍艦“密西西比”號。其時“密西西比”號上正在流行霍亂,美國水手將霍亂病菌帶入日本,導致此次疫情在日本大流行。這次霍亂疫情流行時,正值日本幕府被迫與美荷俄英法五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日本歷時200余年的鎖國政策至此完全被打破。從外國傳來的兇猛瘟疫,和炮艦武力下的不平等條約一起,深深地刺激了當時的日本人。1858年的霍亂疫情和五國不平等條約一起,被視為是幕府無能導致外國侵略者對日本肆意侵害。由此“尊王攘夷”運動迅猛發(fā)展起來,如烈火燎原之勢,開始對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形成真正的威脅。
就在1858年的疫情剛剛平息后不久,驚魂未定的日本民眾在1862年又迎來第三次霍亂大流行。僅在江戶一地就造成至少7.3萬人死亡。
這種致死率極高的瘟疫讓日本人極為恐懼,但直到1858年,它在日本竟然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有人因其極高的致死率和極快的發(fā)病速度將其稱為“鐵炮”“見急”。日本當時著名記者金屯道人給這種瘟疫起了個名字,叫作“狐狼貍”,表示它像狐貍和狼一樣能迅速致人死命。不久后金屯道人又給它起了另外一個名字,叫“虎狼痢”,意為它像老虎和狼一樣能奔襲千里,讓人瞬間感染。這個名字被日本著名學者緒方洪庵引用到自己所著的霍亂防治手冊里。到后來的明治年間,霍亂被日本官方統(tǒng)一稱為“虎列剌”,這一名稱在清末和民國時期也被我國接受。
一幅繪于1886年的霍亂防治說明圖(如圖)形象地說明“虎列剌”這個詞和瘟疫本身給人們造成的巨大心理陰影:一只巨大的虎頭狼身怪物占據(jù)了大半個畫面,正張著血盆大口向人們咆哮,被擠到畫面一側(cè)的人們正舉著藥水的瓶子向怪物噴射,其恐怖可見一斑。
1868年,德川幕府倒臺,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向西方學習,傳染病防治也是重點之一。1873年,日本制定最初的傳染病防治條例《暴瀉病預防規(guī)則》,從名稱上就能看出主要是針對霍亂的,但它的收效并不大。之后日本政府又于1877年和1879年連續(xù)頒布針對霍亂的《虎列剌病預防法心得》《海港虎列剌病傳染病預防規(guī)則》等法規(guī)。其中規(guī)定病人和發(fā)生疫情的地區(qū)都必須進行隔離,死者不得隨意掩埋,必須經(jīng)檢疫委員指定埋葬地點。但從明治10年,也就是1877年開始,日本連續(xù)暴發(fā)小規(guī)?;魜y疫情。當時人們?nèi)匀幻孕牌矶\能夠祛病消災,因此常常通過舉辦大型祭祀活動來消災祈福,并與前來執(zhí)行隔離政策或建設隔離醫(yī)院的警察發(fā)生沖突,導致防治法規(guī)名存實亡。直到1887年,日本再次暴發(fā)大規(guī)?;魜y,死者超過10萬人。在這次疫情過后,人們痛定思痛,終于開始遵照日本政府發(fā)布的防疫法規(guī)和防疫措施進行預防,如不飲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對廁所消毒、定期清掃下水道等。在一些地區(qū),禁止人們下河游泳,甚至禁止二手衣服的交易。此后,日本再也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霍亂流行疫情。而對霍亂的防治,也成為日本傳染病防治事業(yè)的起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