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俊
茅草屋是北方再普通不過的幾間土坯房,椽梁彎曲,上面零散地鋪著芨芨草,抹上屋頂泥巴平坦如園場,老式木門窗被風(fēng)吹得咿呀作響。房屋坐落在村子的最南頭,距村子有一里地,在一個叫圖坦的山腳下。左面是一座光禿禿的山包,前面是一片寬廣的黃土灘,右邊是兩戶鄉(xiāng)民的宅子,屋后有高高的山巒。身處繁華,久居鬧市,要想不時尋找一種歸家的感覺,那就是走進故鄉(xiāng)那間茅草屋里的苦辣酸甜。
日子是苦熬出來的,父親時常說。老房子坐落在一個叫駝水的村子,是60年代修建的,父母成家與伯父分家后,隨大姨來到叫駝水的村子。這個村名的來意與我始終是個謎,是因為沒水需要馱水吃嗎,可大姨家就住在清冽的泉水附近。稍大一些才知道,這里是家鄉(xiāng)與鄰省、河西與河?xùn)|、農(nóng)區(qū)與牧區(qū)的接壤處,駱駝憑著靈敏的嗅覺找到了泉眼,時常來這里飲水,先民們尋著駱駝的足跡找到這里,逐水草而居,才有了這個村落。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建一所院落是一項大工程。雖說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親朋好友自帶干糧幫忙壘起了房屋的主體框架,但終因撐不住饑餓的折磨匆匆離去了,老屋修成了半拉子。此后的日子里,我依稀記得,父親每日里早出晚歸、早起晚睡,拉石壘墻,挑水抹泥,鋸木做門,漸漸地,茅草屋才有個模樣,算不上奢華卻也能遮風(fēng)避雨。茅草老屋是父親用心血鑄造在歲月里的形象,它的一窗一欞,凝聚著父親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那些老舊的椽子和梁木都是父親幾經(jīng)周折的辛苦。一石一土的厚墻,更是父親在蒼老中豎起的一面石壁,藏著父親的憨厚和耿直,是父親的形象。
那間老屋,凝聚著父親的艱難也記錄著我們的成長。時隔多年的往事,在不經(jīng)意之間突然想起。記得老屋修成了,家里的日子越發(fā)的艱難。由于連年的災(zāi)荒和人為的折騰,整個村子籠罩在一片陰云里。為了生計父親牽著自家的毛驢,從30里外的鹽池馱上青鹽去涼州糶鹽,就是用家鄉(xiāng)的大白鹽換回山里的糜谷充饑。十天半月一個來回,糶鹽的路上風(fēng)餐露宿,晝夜無分,跋山涉水,有時人還要幫著毛驢分擔(dān)一份馱運。運氣好的一趟可以換來幾十斤糧食,不走運時只能換得一些土豆和草籽(一種可以吃的野草籽)。日月艱難,父親常年奔波在外,母親也經(jīng)常下地干活,有時趕上農(nóng)忙很晚才能回家。記得一個夏夜,天降大雨,四周一片漆黑,狂風(fēng)暴雨打碎了窗紙,雨從天而降,直接落入屋里,淋在炕上,打濕了被褥,我和弟弟妹妹一邊拿著盆子接水,一邊往外排水。突然,外面隱隱約約傳來小孩的哭啼和女人的哀求聲,不時還夾雜著壯漢的訓(xùn)斥吶喊及打斗聲。靜下聽時若隱若現(xiàn),伴著閃電雷鳴,又是鑼鼓喧天。“鬼”!兄妹三人心照不宣地作出了驚悚的表情,想起白天小伙伴們關(guān)于鬼的故事。我和弟弟迅速跳上土炕,拉開被子蒙在頭上。妹妹也嚇得不輕,但她沉著如大人般拎起掃把,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潑辣樣子站在門口。我和弟弟迅速搬來面板,關(guān)上木門,死死頂在上面,戰(zhàn)戰(zhàn)兢兢聽?wèi){“鬼”鬧。下地回來的母親看到我們失魂落魄的樣子,先是吃驚不小,聽完我們的陳述,突然笑了起來:哪來的鬼,是村里今天剛接通的廣播喇叭在試響。如今想來,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到,經(jīng)歷風(fēng)雨,就是成長時的痛苦和成長后的財富吧。
歲月流逝漸遠(yuǎn),光陰匆匆似水。而茅草屋依舊在風(fēng)雨中,感受著蒼涼和風(fēng)雨的吹打,它容納了光陰里的一切故事,貯滿了所有我對思鄉(xiāng)的情懷,指引我人生的正確道路和生命真諦。曾經(jīng)我家足夠貧窮,就連一家吃飯都成問題,但貧窮不可怕,“在農(nóng)村只要勤勞,就有飯吃?!备赣H這樣說。我們一家住在破舊的茅草屋,父母早出晚歸,臉朝黃土背朝天,讓我們吃飽飯,供我們上學(xué),疲憊不堪的父母沒有放棄,夜以繼日地堅持著,作為子女的,雖未完全懂得世事,但那種愛,那份情,看在眼里,記在心底。記得大哥上高中的時候,家里實在沒辦法拿出五塊錢的學(xué)費,父親去求人幫忙,徒步70公里從縣城的叔父家借來五塊錢,送大哥上了高中。要知道,這可是村子里第一個上高中的人啊。鄉(xiāng)鄰們不解地問母親,十幾歲的男娃,下地能掙工分養(yǎng)家,回家能搭把手干活,何苦這樣,母親苦笑著沒有回答。父母為了讓我們兄妹讀書,時常走街串巷,哭泣哀求,我萌生了放棄上學(xué)的念頭,但父親的一句話打消了我的念頭,并一直激勵著我,“只要你想讀書,我們要飯也要供你們上學(xué)”。從那時起,我異常勤奮,總能考出好成績 。
同樣是那間茅屋,也有我們的開心時刻。清晨,推開木門,空氣是那么純凈,沒有絲毫的污染,呼吸起來感覺很舒服。懷揣母親早已煮好的熱雞蛋,與歡快的喜鵲一道蹦蹦跳跳沿著開滿馬蘭花的田渠去上學(xué)。中午時分,乘著飯后的空隙,偷偷爬上隔壁楊奶奶家的院墻,一邊把熟透了的杏子往嘴里塞,一邊往兜里裝,被發(fā)現(xiàn)時已是逃之夭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放學(xué)回家,輕輕邁進門檻之后,聞見母親早已做好的飯菜,或是青菜米粥,或是南瓜面條,狼吞虎咽勝過山珍海味。傍晚,隨著一股隨風(fēng)而來的清涼,一家人坐在茅草屋的房檐下,感受著被光陰蹉跎的肅穆和靜謐,爬在磨盤上一邊書寫作業(yè),一邊憧憬未來的美好。夜深人靜時,月亮照亮著大地,沒有燈光點亮的昏黃的光,只有一群群如同游動的星星般閃亮的螢火蟲,照亮漫長夜晚。下雨天,坐在木凳上,看雨水從屋檐落下,形成一幕雨簾,雨簾內(nèi)是家,雨簾外是世界;雨簾內(nèi)是溫馨,雨簾外是風(fēng)雨。天冷時,生起炕頭的泥爐,火爐燒得通紅,盤腿坐在炕沿把洋芋片烤得焦黃。茅草屋如同一個時光的寶盒,里面裝滿過我所有的美好,它的樣子,多年在記憶中不曾褪去,烙印在腦海的是,成長中經(jīng)歷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