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于大蒜而言,“白露末,秋分初”才是將其下地播種的好時節(jié)。播種前,大人們先要平整田地,將一塊田地化分為若干田畦。記憶中,機械化農耕設備尚未普及時,家中只能用耙來整地。有時,家長為把地耙得更深些,就讓年幼的孩子站在耙上面增加重量。我曾經站在耙上面,被父親拉著在田里勞作。當時,我感覺自己有點像馳騁沙場的將軍,非常得意。田地平整好,家人會按照合適的距離將蒜瓣一個個摁進土中,然后封土。
從事這項勞動十分熬人,因為操作者只能蹲在地面上挪動前進。往往每隔十幾分鐘,人就要站起來抻抻腿、直直腰。要不然,長時間血液不循環(huán),容易導致腿腳麻木。蒜瓣全部種到地里后,要澆水,并覆蓋好薄膜,以減少雜草和防止水分蒸發(fā)。
蒜瓣下地后,一周左右便會露出新芽。那段時間的清晨,我經常能見到大人們在地里“鉤蒜”。新芽要生長,要享受陽光和雨露,就必須要穿破薄膜的束縛。農人手持一只特制的木棍,木棍前端綁上一個小鐵鉤子。他們用其在有新芽的薄膜處戳開一個口子,讓新蒜探頭瞧一瞧新奇的世界。新芽生長速度很快,往往早上剛露頭,兩三天后就開始長葉子。綠油油的蒜苗齊整整地頂著露珠,一片生機,使人在肅殺的深秋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此后,直到收獲蒜薹,還有施肥、澆水、除蟲、拔草等工作要做。
到農歷三月左右,便可采摘收獲蒜薹。再隔一段時間,等到其地面以上的植株枯萎,就可以收獲大蒜了。如果能有一場小雨助力土壤疏松,更利于收獲——用手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蒜拔出。否則,要用工具將其剜出。蒜拔出來,要將其連同整棵植株放到田里曬,待其葉子曬干方可。
初秋農閑時,村里人會將蒜的植株砍斷,只留下蒜頭,然后再剝出蒜瓣,并將其按照個頭兒分為大小兩部分。小蒜瓣和一部分大蒜瓣會被拉到集市上出售,其余的大蒜瓣則被留作蒜種。大蒜瓣的價格通常比小蒜瓣高出許多。有些人家會留一些蒜頭做糖醋蒜,到冬天食用。
掰蒜瓣算得上一件很具社會性的體力活兒。在沒有手機和網絡的時光里,村里人會集中坐在村口的大樹下,一邊掰蒜瓣,一邊聊家常。有時,自家的活兒做完了,人們不舍得走,便幫別人家再做一會兒。就這樣,伴著微涼的秋風,小孩子在樹下玩耍,大人們的嬉笑聲此起彼伏……
如此看來,蒜的一生可謂平凡、簡樸,即便端上餐桌,依舊相貌平平。可是,大蒜生長、收獲的每個步驟,無不飽含著農人心中殷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