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民
摘? ? 要:這是馮小剛導演少有的基于真人真事為題材的電影,風格也與之前有了突破,影片無論從劇情還是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調(diào)都是那么溫柔,完全沒有了“老炮兒”的影子。影片從敘事方式上大量運用插敘倒敘,使觀眾產(chǎn)生了時空交錯的效果,精妙的鏡頭設計讓觀眾更多的體會到不言而喻的潛臺詞,為電影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關鍵詞:插敘;倒敘;首尾呼應;浪漫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句話出自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起初我對這句話也只是一知半解,直到看了馮小剛導演的《只有蕓知道》這部國產(chǎn)電影,才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這部影片由黃軒、楊采鈺、徐帆、莉迪亞·佩克漢主演,出品公司有東陽阿里巴巴影業(yè)有限公司,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英皇影業(yè),華誼兄弟。接下來我分別從敘事手法、鏡頭語言兩個方面來陳述一下我對這部影片的理解。
在我印象之中,馮小剛導演的大部分影片都是改編自各種的文學作品,但這部影片卻由真人真事改編,片尾可以得知,劇中人物原型是馮小剛導演的摯友。相較于基于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這一類影片也是利弊參半。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優(yōu)勢在于感情會比較真實,只要不是隨意添加修改基本不會出現(xiàn)邏輯硬傷;但是其弊端也較為明顯,敘事比較平淡,缺少張力,如果處理不好這一點,電影敘事可能就會變成流水賬,抓不住觀眾的胃口。但《只有蕓知道》卻很巧妙的化解這一問題。
敘事手法:
影片第一段講隋東風與羅蕓一起開車搬入新家,伴隨著前任房主的離開,二人的新生活也拉開了帷幕。在這個小鎮(zhèn)子上,兩人開了一家小餐館,并雇傭了一位活潑開朗的女孩梅琳達。從兩人搬入新居、開餐館,到領養(yǎng)了一只狗并為他起名BLUE,生活似乎慢慢的步入了正軌,但好運并未常駐,BLUE身患絕癥,細心經(jīng)營的餐館失火,打破了這個小鎮(zhèn)的寂靜,也打破了二人的穩(wěn)定生活。
第二段使用了倒敘的手法,這一段將我們帶回了多年前二人初識的那個時空。在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不得不提的角色—林太。林太既是二人的房東,還是為他們兩個牽線搭橋的媒婆,最后還成了他們兩個的證婚人。隋東風與羅蕓一同在林太家居住,卻因一個上白班,一個上夜班,二人在住了許久才有了第一次見面。然而緣分就是很奇妙,兩個人之前就互相見過,并且互相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段共同的回憶為他們的愛情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女主將自己的去留托付給賭盤,隋東風最后贏了錢,還贏得了羅蕓的芳心,簡直是浪漫中帶了些許的荒誕。
我覺得這一段最出彩的是林太的那句話:不要相信白雪公主的神話,所有長久的夫妻,一定都起過離開的念頭。林太以一位長輩的身份,對新婚的女主說出這句話,這又何嘗不成導演要對觀眾說的話。
這一段與第一段相對比增添許多的戲劇性情節(jié),同時彌補了第一段故事情節(jié)的平緩。這一段也是全影片中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最成功的地方,如果說第一段的敘事為了讓觀眾找到共鳴,那么這一段的敘事則是銳化人物特點,將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的更加鮮明。
影片最后一段則是講述了羅蕓“臨走”前的狀態(tài),以及對影片中一些疑惑的解答。當胖水手拿起電話打給自己的妻子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影片中的又一個小高潮,通過胖水手來向觀眾傳達出要珍惜眼前人。羅蕓的骨灰按遺愿被分成了四份,當隋東風將骨灰?guī)Ыo羅蕓父母的時候,羅蕓的父母講述了羅蕓的情況,知道片尾,我們才得以了解到羅蕓為何如此不羈。
醫(yī)生說羅蕓活不過20歲,但她卻為愛情撐到了45歲。羅蕓母親也驗證了這一點:后面的十幾年是你從老天爺手里替小蕓要過來的。在隋東風的陳述中,影片結(jié)束,仿佛是隋東風為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一般。
片中大量用到了插敘的手法,將現(xiàn)實與回想剪輯在了一起,給觀眾帶來了一種虛實交錯的感受,這種剪輯蒙太奇成功的牽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將影片的內(nèi)容輸入式得傳遞給觀眾。并且為豐富平淡的劇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鏡頭語言:
片首與片尾用到了同一場景,一個人,一條狗,一片草地,一把長椅,這樣的呼應使劇情更容易地調(diào)動起觀眾的情緒,而兩者不同的是,片首的遠景鏡頭下的人物 角色顯得更加落寞,給觀眾帶來的更多的是凄涼,而片尾的中近景會拉近人物角色與觀眾的距離,更多的表現(xiàn)出來的是隋東風的釋懷。這樣做不僅僅是劇情需要,我覺得也算是給觀眾一個交代,不會讓觀眾帶著遺憾離場。
這個鏡頭同樣意味深長,兩邊的樹叢仿佛架起了一扇門,門的那邊是寬闊的草原,老房東是背向觀眾的,二人的車子向觀眾駛來,這仿佛傳遞給我們一種信息:老房東要開始他更為廣闊的生活,而二人要進入這扇門,開始他們的穩(wěn)定生活。影片以這種場景傳遞給觀眾信息是很浪漫的。
當羅蕓對著極光許愿時,特意給了她一個近十秒的特寫鏡頭。雖是側(cè)臉,我們不難看出羅蕓的臉上沒有見到極光的驚喜,反而更是一種惆悵,這又讓觀眾陷入了沉思,她見到極光難道不應該開心嗎?影片隨后給出了解答,羅蕓許愿餐館失火,因為只有這樣,兩人才能離開這里,但是餐館又是隋東風的心血,她此時極為糾結(jié),一方面不想傷了愛人的心,一方面又厭惡了這種生活,所以才會面帶惆悵。不得不說,這一處鏡頭相當?shù)闹聞?,避免了俗套爛大街的手法,同時也為影片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此處與之前老房東迎接二人的場景呼應,不同的是這一次是他們兩個要離開這里,暗示了一個輪回。這部電影的抒情味道濃厚,影片中大量的風光拍攝為影片的抒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影片中的許多細節(jié)都在傳遞給觀眾信息,不斷的強化觀眾對主人公的認知。一般女人都喜歡花花草草,而羅蕓卻喜歡鯨魚,影片中也給了一定的解答,因為她從小就經(jīng)常夢到鯨魚,這在心理學上說明羅蕓極度缺乏安全感。包括羅蕓通過賭盤來決定自己的愛情,死后骨灰放在四個地方都映射了他骨子里的浪漫。
觀后感悟:
馮導的這部影片似乎變得溫柔了,正如他自己在電影首映式上所說的那樣:過了60歲之后,我的心腸越來越軟,想拍一些純粹的,美好的故事,這是我內(nèi)心的需要,我相信也是觀眾的需要。影片結(jié)構(gòu)上設定也極為精彩,回想與現(xiàn)實不斷交錯,時空的不斷穿插,每一處皆是精華,每一處亦是伏筆,直到看到最后一刻,影片中的疑惑才被全部解答。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兩個人走到一起靠的是相濡以沫,互相包容,珍惜生活中的每一處溫存,這樣才不會當時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