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若琦
關鍵詞:甲午戰(zhàn)爭;近代;中日關系;千歲丸
中圖分類號:K25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6 — 0116 — 03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被西方列強用艦船利炮打開了國門,這一聲炮響不僅給中國曠世未見的震撼,也給東亞甚至是整個亞洲地區(qū)帶來了極大的震動。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讓中國自此成為一個半殖民半封建化國家,中國從此刻開始突如其來地開始了艱難的近代歷程。鴉片戰(zhàn)爭也是亞洲格局變化的開端,原來作為亞洲中心的中國,雖然不至于一夜轟然倒塌,卻也是一座堤壩,被撕開了一絲裂縫,即將決堤。
此時的日本,正處于幕府統(tǒng)治末期,看著昔日崇敬效仿的中國承受如此打擊,也有唇亡齒寒的擔憂。日本人憂心忡忡地關注著中國的遭遇,直到“黑船來襲”自己的國門也被同樣的方式被西方打開,日本人對中國的境遇感同身受的同時,開始了對自己的反省、思考自身民族的出路。最終,這份對中國復雜的感情醞釀成為獲得改弦更張的啟示,以及發(fā)動自強運動的契機。而從日本選擇自強、“脫亞入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與中國有一場不可避免的戰(zhàn)爭。
1862年,中國剛剛經(jīng)歷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浩劫,尚未有喘息之時,清軍與太平天國的戰(zhàn)事在長江中下游正對抗的激烈,一艘插著荷蘭國旗、英國國旗和日本國旗的輪船,駛入?yún)卿量凇_@艘貨輪是從日本長崎出發(fā)的日本“千歲丸”號幕府貿(mào)易船。這是自幕府鎖國200多年來,日本官方正式派遣來華的第一艘日本船只,這一艘為了記錄當時中國社會現(xiàn)狀而到來的船只,成為了近代日本對“文化母國”〔1〕看法的轉折點。
這時的上海,雖開埠不過二十多年,卻已然是一派繁華景象。當時的黃浦江沿岸,西式洋房毗鄰而建,領事館、各類洋行、輪船公司等等不勝枚舉。這些華麗的西洋建筑,是日本使團中絕大多數(shù)人從未見過的,可是他們對于上海的第一印象卻不是“東方巴黎”的奢華,而是龐大的中國對外敵的毫無設防讓人驚異〔2〕。使團除了與中國文人進行“筆談”以外,對上海當?shù)氐纳鐣L情、民風民俗也進行了許多觀察和記錄,也正是這些細致入微的觀察,讓這些年輕的日本藩士開始產(chǎn)生了對中國的輕視。無論是抵御太平軍的清軍之孱弱,還是經(jīng)年不修國防,對一切未知的危險都不設防的清政府,都讓日本人看到了上海繁華的背后,都是貧窮的中國民眾、惡臭的城市街道、仿佛日暮夕陽一般的大清帝國。中國脆弱的一面已暴露在日本人面前,大家對中國那種憧憬似乎沒有那么強烈甚至消失了一般。一些藩士客觀的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但是大部分的武士對中國的感情卻發(fā)生了轉變,他們對被外地凌辱的中國的感情由憐憫到指責、絕望并且逐步升級為侮辱〔3〕,甚至萌生出取中國而代之的念頭。
九年后,也就是1871年,日本正式開始宣告向西方學習的明治維新的同年,中日兩國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guī)》以及《中日通商章程》兩個條約。此時的中國,還將日本看作是彈丸小國而已,并未對其多么重視,與其簽約也是一種俯就而已〔4〕P135。但是日本卻按照國際法的規(guī)定要求中國。日本已經(jīng)在爭取一體均沾待遇的時候,中國卻還是對其輕視,不得不說,這時開始,中國已經(jīng)處于落后狀態(tài)了。
這種輕視一直持續(xù)到1873年。這一年,同治皇帝滿十八周歲。這一年,同治皇帝首次接見外國公使。這一年,外國公使覲見中國皇帝不用再行跪拜禮。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將這次被譽為是“中國傳統(tǒng)禮制崩塌”的會面安排在曾經(jīng)清帝接見朝鮮、越南等藩屬國來使的紫光閣。天朝無論何時總想要點體面,哪怕是被各國公使架著勉強而見的會面呢??墒窃谥袊m結于這些細節(jié)的時候日本又在做些什么呢?1873年,日本政府命外務卿副島種臣為全權大使赴華,主要就1871年琉球漂流民事件與清政府交涉。而副島利用這次各國公使都在的契機,以歐美國家對華政策作為參照對象,以此調整剛剛起步規(guī)劃的日本對華外交政策。
在中國還在為了天朝的體面,而在安排日本外務卿會面的次序前前后后調整的時候,日本早已開始從國際法和西方體系入手,一步步規(guī)劃如何將中國拉入自己編制好的羅網(wǎng)中,好在將來無論何種境遇都能掌握主動權,中國與日本甲午戰(zhàn)爭結果之原因,似乎不能歸結于軍備、戰(zhàn)術、官場斗爭,也許中國失敗的原因,從這時就已經(jīng)注定了吧。
1871年,是中國的多事之秋。前與日本簽訂條約,后在該年年底,發(fā)生了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征臺之役”的“牡丹社事件”。
清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一條琉球進貢船在航行時遭遇臺風,漂流至臺灣南部牡丹社,原有69名乘客三人溺亡,另外登島的66人當中54人被臺灣當?shù)卦∶駳⒘恕?873年2月,日本政府任命外務卿副島種臣為“中國派遣特命全權大使”,3月,副島一行由日本橫濱出發(fā),赴華到天津,就《中日修好條規(guī)》的換約問題進行協(xié)商,同時就“牡丹社事件”同清政府交涉清楚,并查明中國是否認明臺灣全島系其所屬。副島此次出使中國,在中日此后就朝鮮問題的交涉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1873年,日本在《中日修好條規(guī)》簽訂的第二年公然出兵臺灣,向人們展示了他窮兵黷武擴張的一面。這場戰(zhàn)爭從五月初開始,到六月初便結束了。中國也曾有過想要與日本正面對抗,但沿海各封疆大吏往往以戰(zhàn)備不足為借口推辭不戰(zhàn)。最后,中日雙方在列強的干預下簽訂了《中日臺事專條》做為這次事件的結束。中國在這個條約中承認臺灣“生番”對琉球漁民的加害行為,日本對臺出兵是正義行為;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賠償,并借條文中“清帝國償付日本遇難民撫恤金十萬兩”一款而正式阻斷了琉球與中國的關系〔5〕P136。
直到這一年,中國人才開始真正懂得曾經(jīng)的彈丸小國如今已經(jīng)踏上經(jīng)濟上發(fā)展資本主義、政治上建設資本主義民主代議制國家的快車道了,曾經(jīng)對日本的輕視觀念在這時開始發(fā)生改變,中國由此開始了海防的議論和建設〔6〕P137。但這次沖突更深刻的意義卻在于兩國由此而獲得了互相對視之后的切近了解:“日兵歸國,行凱旋禮”,“自是益輕中國矣”。而在日本吞并琉球后,李鴻章認為此時日本“明知中俄之約未定,意在乘此機會圖占便宜。臣愚以為琉球初廢之時,中國以體統(tǒng)悠關,不能不亟與論理。今則俄事方殷,中國之力暫難兼顧,且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惟有用延宕之一法,最為相宜?!币虍敃r清廷使臣崇厚擅自與沙俄簽訂《里瓦吉亞條約》,將中國廣大領土劃歸沙俄,李鴻章?lián)亩硎屡c琉球案糾纏一起,難以同時對應兩敵,因此對1879年日本將琉球改為沖繩縣的問題,乃以“延宕”政策對之。
日本吞并琉球在近代中日關系史上造成了一個惡劣先例,其用軍事威脅與外交訛詐手段并用,達到了他們預期目的。“琉球事件真正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它向全世界宣布,富饒的清朝帝國愿意任人宰割,而不愿意用武力抵抗?!敝袊鴣G失琉球,開啟了“所有來朝屬國相繼被割去的序幕”。清政府任由他國侵犯吞并自己的屬國而不敢拼力相爭,這也在世界面前暴露了中國對屬國的“宗主權的主張是虛無渺茫和做樣子的,而不是認真的”。因此,琉球事件也標志著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崩潰的開始,中國“輕易地就放棄了納貢達五個世紀的琉球群島——這是安南、朝鮮、滿洲、蒙古和西藏等藩屬或全部或局部地相繼被蠶食的前奏。”
對于日本來說,臺灣不過是其大陸政策的一個起點,吞并琉球之后,日本將其目光轉向與中國相連的朝鮮。
1875年9月20日,日本軍艦“云揚號”在朝鮮江華島附近海面突然向朝方水域侵入,遭到朝鮮方面的炮擊。日軍迅速登陸攻占了炮臺,并對永宗鎮(zhèn)進行燒殺搶掠。隨后折回日本,準備更大規(guī)模的對朝軍事行動。這便是歷史上的“江華島事件”。說“江華島事件”從頭到尾都是日本的陰謀,是一點都不為過的。此后,日本國內以木戶孝允、森山茂和廣津弘信等人為代表的勢力抬頭,關于武力征服朝鮮的論調卷土重來。而對于日本侵略朝鮮,民國時期外交家蔣廷輔先生認為原因有三:“1.日本不向海外發(fā)展便不能圖強;2.日本不先下手,西洋各國將占領朝鮮;3.占領朝鮮能夠為因為日本明治時期廢藩而不得志者謀出路。”〔7〕P137這些原因是強有力的內在動力,而且是不容易消解的。
1876年2月,日本方面以黑日清隆為全權代表,率領7艘軍艦浩浩蕩蕩開到了朝鮮海面上,強硬要求和朝鮮簽訂條約。在朝鮮國勢遠遠不如日本的前提下,朝鮮政府在脅迫之下,簽訂了《大日本國大朝鮮國修好條規(guī)》,也就是《江華條約》。而日本的野心在這個條約里就能看到。條約第一款:“朝鮮國乃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嗣后兩國如欲表示和親之實,須以彼此同等之禮相待,不可毫有侵越猜嫌。宜先將從前為交情阻塞之患諸例規(guī)一切革除,務開擴寬裕弘通之法,以期雙方之永遠安寧。 ”〔8〕第一句就標明:“朝鮮國乃自主之邦”,雖然這種來自帝國主義炮彈下的“自主”對朝鮮本身并無什么意義,日本卻借此款否定了中國對朝鮮自明朝以來就建立起的宗藩關系,否定了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從此,朝鮮成為日本跨越海峽與中國直接對峙的據(jù)點,《江華條約》打開朝鮮國門,也為日后朝鮮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做了鋪墊。
但是中國并未就此放棄對朝鮮的宗屬關系。1882年,朝鮮 “壬午兵變”爆發(fā)后,中國政府曾派數(shù)千淮軍入朝平亂,這是自元朝以來中國對朝鮮控制最積極的一次〔9〕P139。由于清王朝在洋務運動后實力有所提升,而周圍的屬國不斷喪失——尤其是日本吞并琉球——所以清政府對日本格外小心防范,并且此時既有心也有力去控制、經(jīng)營中國僅存的藩屬國朝鮮,以此牽制日本的擴張勁頭。在壬午兵變前夕,中國對朝鮮政策已經(jīng)出現(xiàn)轉變的傾向,而此次壬午兵變正好成為了清政府強化宗主權的大好時機。壬午事變后,淮軍便常駐朝鮮。
壬午事變,日本對清政府出兵朝鮮十分震驚,立即采取了反制措施,在1882年與朝鮮簽訂了《濟物浦條約》(1882年8月朝鮮與日本在濟物浦即今韓國仁川簽訂的條約),同時附錄《修好條約續(xù)規(guī)》,在條約中日本獲得了在朝鮮駐兵的權力,這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在亞洲大陸或者說海外獲得駐兵權。所以雖然中國在朝鮮的勢力擴大了,但日本的勢力也在不斷壯大當中。
中日間的矛盾在于朝鮮國內各種政治勢力的糾葛中越來越復雜激化。一時間,朝鮮內部萌生了希望擺脫中國之藩屬國地位而獲得真正獨立自主的想法,政變者想要依靠日本力量來實現(xiàn)其改變朝鮮政治的愿望,日本也就借此機會擴充其在朝鮮勢力,〔10〕最后終于在1884年親日派政變者發(fā)動了“甲申政變”。這是日本勢力策劃介入朝鮮內部發(fā)動的一次不成功的政變,僅僅三天就被當時駐扎朝鮮的袁世凱鎮(zhèn)壓。雖然甲申政變以失敗告終,但并不意味著這次政變對日本毫無意義。
1885年,為了解決中日兩國在甲申政變的中日沖突遺留問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天津進行談判。這是兩國首次直接專門就朝鮮問題進行談判,這也就意味著,在朝鮮問題的處理上,日本已經(jīng)擁有了和中國同等的地位了。在中日締結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里,第三款:“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支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11〕。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平等條約,但是日本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在朝鮮半島取得了與中國對等的權利,中國對朝鮮的“宗族權”優(yōu)勢實際上蕩然無存〔12〕,中國進一步喪失了日后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主動權。
從鴉片戰(zhàn)爭起,日本人就滿心憂慮地關注著中國發(fā)生的一切,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命運。相較于中國,船小好掉頭的日本更容易擺脫封建殘余的束縛,進行徹底的“西化”改革,再加上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向強者學習的傳統(tǒng),近代日本會有如此徹底的轉變其實也就不足為奇了。歷史總是陰差陽錯,日本的迅速崛起對于中國來說,卻意味著后發(fā)的東方資本主義帝國也循著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列強的腳步加入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當中。從一開始的試探,到逐步顯示出其窮兵黷武野心勃勃的一面,日本僅僅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而且他也絲毫不掩飾自身的這份野心。在甲午戰(zhàn)爭前的三十多年,中日數(shù)次交鋒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由于輕敵、大意、自負等思想作祟,一步步將自己的優(yōu)勢丟棄,最后走向了戰(zhàn)爭的下風。
許多人認為戰(zhàn)爭只是那一瞬間或那一段時間內的風起云涌決定了結果的走向,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歷史早在幾十年前就預示了未來的發(fā)展,中國與日本的這一段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參 考 文 獻〕
〔1〕馮天瑜.“千歲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國觀察〔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
〔2〕馮天瑜.日本幕府使團所見1862年之上海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03).
〔3〕橫山宏章.1862年日本人眼中的上海——長崎派遣船“千歲丸”隨員們的中國觀〔J〕.檔案與史學,2004,(06):58-64.
〔4〕〔5〕〔6〕〔7〕〔9〕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
〔8〕《江華條約》原文,杭州師范大學法治中國化研究中心:http://fzzgh.hznu.edu.cn/c/2012-03-05/265463.shtml.
〔10〕張振鵾.中日甲午戰(zhàn)爭與東亞〔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5(01):170-185.
〔11〕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465.
〔12〕王信忠.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外交背景〔M〕.國立清華大學,1937:100-129.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