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玉
【摘要】每篇散文都是一塊情感教育的沃土,這塊沃土上的資源,靠教師帶著學生去發(fā)掘和使用。教師充分利用散文這塊情感教育的沃土,去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或情感的問題,汲取文中的精神營養(yǎng),在學生內(nèi)心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讓學生在成長中不斷修繕自己的精神家園。
【關(guān)鍵詞】散文閱讀 真情 情感營養(yǎng)
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句話雖然簡短,卻道出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源頭,也道出了讀文者閱讀的方法和目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了解作者所表達的內(nèi)在情感和態(tài)度,進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這應該是閱讀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追求。語文閱讀教學,尤其是散文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資源,巧妙施教,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方面同步收獲。在《父親的長笛》一文閱讀中,除了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我進行了如何汲取文本中的情感營養(yǎng)的嘗試。
《父親的長笛》主要講的是小敏因為父親是環(huán)衛(wèi)工而被同學取笑,恨父親沒有出息,父親在工作間隙吹笛子而上了電視,小敏生氣地扔掉長笛。小敏為人母以后,理解了父親的不易,為父親購買長笛,并知道了父親左腿殘疾的原因。讀完此文后,我感嘆不止,現(xiàn)在有多少孩子就是文中的年幼的“小敏”,我該如何給學生上一堂情感培養(yǎng)課。
一、巧設提問,發(fā)現(xiàn)問題
學生讀完文章后,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當父親掃大街吹笛子上了電視以后,小敏被同學嘲笑,回家以后和父親大吵:“你說你撿個垃圾,還吹什么長笛,丟人都丟到電視上去了,我都快沒臉活著了!”你們理解小敏的做法嗎?我隨機找了五個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四個學生的回答基本相同:可以理解,理由是小敏被同學嘲笑,年少無知。只有一個學生回答是否定的:不可以理解,小敏上三年級了,父母將我們含辛茹苦的養(yǎng)大,我們應該懂事了。通過學生的回答,暴露出一個問題,我們所教育的孩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存在問題的。我們想一想小敏為何和父親大吵大鬧,是什么讓小敏可以不顧親情發(fā)泄心中不快?不就是虛榮心在作怪嗎?但要看看虛榮心一面血濃于水的親情,一面是強大的虛榮心,是虛榮心占據(jù)了親情的空間。從四個學生對小敏的理解,可以看出我們的孩子普遍存在虛榮心啊!按說,從孩子嗷嗷待哺到長大上學,多年的親情碰撞,小小的虛榮心有何位置?四個學生對小敏理解的態(tài)度,問題雖小卻實在令人擔憂!他們四個遇到此類事情會做如何反應?他們理解的態(tài)度是不是說明他們在類似情境之中也極有可能將親情拋之一邊情緒十分激動呢?親情在虛榮心面前是不是出現(xiàn)了危機?每個人都有虛榮心,虛榮心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自尊心,虛榮心是一種扭曲的自尊心,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xiàn),它是一種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作為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是我們的職責,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要及時予以糾正和引領(lǐng)。再說孩子們面臨的只有虛榮心的問題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往往會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真實的情感,只要我們教師細心觀察,我們不但會發(fā)現(xiàn)學生知識掌握的問題還會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心理或情感問題。我們教師是不是要深思,如何去應對孩子們出現(xiàn)的心理或情感問題,如何去汲取散文閱讀中的情感營養(yǎng),滋潤學生心靈,讓學生更健康。其實不管是哪篇文章,如果條件允許,挖掘其中的情感資源,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情感問題,對癥下藥,施以影響,更容易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體悟真情,汲取營養(yǎng)
發(fā)現(xiàn)學生扭曲的自尊心后,我們?nèi)绾稳コ麄冃闹械奶摌s雜草。我選擇了用真情戰(zhàn)勝虛榮。我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面對小敏的責怪和吵鬧,父親又有怎樣的反應呢?學生讀后回答:
1.笛聲剛響,她就大吼一聲:“唉呀!別吹了好不好!煩死人了!”笛聲戛然而止。
2.她忍無可忍,到家就跟父親吵:“你說你掃個垃圾,還吹什么長笛,丟人都丟到電視上去了,我都快沒臉活著了!”“啪”地一聲,母親的巴掌落在她臉上:“你個沒良心的,你怎么這樣說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別跟孩子瞎說八道!”父親喝住了母親。
3.她(小敏)還是悄悄地拿走了長笛,扔在了城邊的小河里。雖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絲絲的不舍。她等著父親爆發(fā),然而,沒有。自此,父親再沒提過長笛的事兒。
學生回答后,教師首先引領(lǐng)學生體悟“戛然而止”的效果。“戛然而止”就是聲音被打斷一下子就停止了。面對小敏的大吼,對父親的不尊重,父親為什么沒有發(fā)脾氣,而是立即停止吹笛,是什么力量讓父親如此理智?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最終學生都能理解到是偉大的父愛包容了小敏的無知。教師然后引領(lǐng)學生體悟父親“喝”母親時的心理活動?父親為什么再沒提過長笛的事?面對小敏的吵鬧父親沒有發(fā)脾氣,但當母親想說出實情真想時,父親喝住了母親,父愛讓一個男人如此隱忍,不求回報,只求付出,不論孩子是否理解,不論自己有多大的委屈,愛就完了,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三個問題,幾個關(guān)鍵詞,讓學生用真心去剖析,用真情去體會,最后總結(jié)得出:父親的愛是多么深沉,是偉大無私的父愛讓一位父親如此隱忍包容了小敏的不懂事。當父愛的無私、偉大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時,每個人內(nèi)心都充滿著愧疚和感恩之意,此時此刻,虛榮已無處藏身。有時孩子的教育,空洞的說教沒有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很多老調(diào)常談,學生早已習慣,不能在學生內(nèi)心激起任何波瀾。巧妙借用閱讀的機會,化有意為無意,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三、走進生活,放飛情感
如何讓文中所獲得的情感營養(yǎng)滋潤學生的心靈?課堂上瞬間的感動再落實到生活中去效果會更好?,F(xiàn)在,很多學生與家長交流甚少,特別是寄宿制學校,學生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吃住學校,哪有時間與父母交流?沒有時間親密接觸親情又如何培養(yǎng)?我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話說父母”,每個人用幾句話來說自己的父母,或者對父母說幾句心里話,讓學生真情流露。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父母如何愛自己,有的說父母工作如何的忙碌和辛苦,有的說自己多么的想念父母……每個學生都進行了表達,學生交流后,有的學生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有的學生臉上寫滿了低落,也有的學生臉上充滿著希望……面對此情此景,教師告訴孩子們,雖然很多同學的父母身在遠方,或者雖在身邊,但卻不善于表達,但他們對我們的牽掛和愛是不變的。他人所得所說之愛,其實也是自己所擁有之愛。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愛的故事播種的環(huán)節(jié),愛的故事播種的多了,每個人內(nèi)心的土壤就會有愛的種子發(fā)芽生根。
最后布置兩個作業(yè):第一,本周回家每人與父母出去散步一次,或者來一次促膝長談,了解父母的辛苦和愛,說出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聲音。第二,和家長進行一次書信交流,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內(nèi)心情感,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青春期的孩子們就要勇敢地表達真情實感。孩子與家長促膝長談、寫信回信的過程,能夠使家長與孩子的情感得到更好的交流,讓家長和孩子明白擁有,懂得珍惜。由課堂上文本中所獲得的情感感動,到真實生活中去體驗去收獲,快樂與幸福不言而喻,學生的情感自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每篇散文都是一塊情感教育的沃土,這塊沃土上的資源,靠教師帶著學生去發(fā)掘和使用。教師充分利用散文這塊情感教育的沃土,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或情感問題,汲取文中的精神營養(yǎng),在學生內(nèi)心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讓學生在成長中不斷修繕自己的精神家園。與此同時,我們再引領(lǐng)學生去感受收獲知識和技能的快樂,就能讓學習累而不乏,苦中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