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
摘要: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碘錘實驗,通過對比碘在常溫下和放入熱水中的不同現象,來分析碘升華的條件。由于初二的學生并沒有“熱傳遞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吸、放熱”這一明確的觀念,對他們來說,從“溫度高”到“吸熱”是存在理解進階的。對此,嘗試設計補充實驗,通過分析猜想開展科學論證,定性定量結合進行科學推理,并鼓勵學生質疑創(chuàng)新。
關鍵詞:碘錘實驗 實驗改進 《升華和凝華》
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升華和凝華》一課教學時,通常會做這樣一個實驗:如圖1,把碘錘放入熱水中,發(fā)生升華現象;再把碘錘從熱水中取出,發(fā)生凝華現象。教師一般會通過升華和凝華現象的對比,引導學生猜想出升華、凝華的條件:物質升華需要吸熱,凝華則會放熱。
由于初二的學生并沒有“熱傳遞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吸、放熱”這一明確的觀念(初三才會學到),他們做完碘錘實驗后的第一反應很有可能是,碘升華需要一個相對較高的溫度環(huán)境。當然,教學時,可能因為有汽化、熔化吸熱等舊知的鋪墊,學生在接受“升華吸熱”時并沒有異議。能不能用實驗來證明物質升華確實是吸熱的,以助力學生實現從“溫度高”到“吸熱”的理解進階?為此,我設計了一個補充實驗。
一、實驗設計
(一)實驗器材
鐵架臺、帶塞圓底燒瓶(兩個)、帶有測溫探頭的數顯溫度計(精度±0.1℃)、碘顆粒、透明水槽、熱水、保鮮膜等。
(二)實驗方案A
1.如圖2,取兩個相同的圓底燒瓶,將數顯溫度計的測溫探頭放入瓶中的相同位置(測溫探頭由瓶口處的帶孔膠塞插入,不與瓶壁接觸)。此時,瓶內初始溫度是相同的。
2.取適量碘顆粒碾碎,倒入其中一個燒瓶(右瓶)中,插上膠塞;在兩個燒瓶外部的透明水槽中倒入熱水(注意不能直接倒在燒瓶上)。熱水浴相當于同時對兩個燒瓶加熱,瓶內的溫度均會上升。
觀察發(fā)現,加入碘顆粒的右瓶中溫度計的示數小一些(如圖3),即升溫慢一些,而且溫度差異很快出現,加入熱水后兩三秒就能看到。同時發(fā)現,右瓶中出現了紫色碘蒸氣,而且越來越多。
教師提問:為什么加入碘顆粒的燒瓶中的溫度計示數小,即升溫慢?
預設學生回答:因為碘顆粒升華時需要吸熱,既要從熱水中吸熱,也要從燒瓶內的空氣中吸熱,所以右瓶中測溫探頭處的溫度低于左瓶。
(三)實驗方案B
實驗方案A中,由于左瓶中沒有碘顆粒,而右瓶中有,所以學生可能會有疑惑:是不是碘這種物質本身吸熱?于是,我又補充設計了實驗方案B:稱取兩份等量的碘顆粒,將其中一份包裹在保鮮膜中,再投入左瓶中,將另一份直接倒入右瓶中,然后重復實驗方案A中的步驟。
觀察發(fā)現,初始溫度相同的兩個燒瓶(如圖4)在水浴法加熱后,加入包裹保鮮膜的碘顆粒的左瓶中沒有發(fā)生明顯的升華現象,而直接加入碘顆粒的右瓶中出現大量紫色碘蒸氣。同樣發(fā)現,發(fā)生升華的右瓶中升溫較慢,而沒有發(fā)生升華的左瓶中升溫較快(如圖5)。說明兩個燒瓶溫度差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碘升華吸熱。
實際教學中,為了避免實驗操作步驟復雜干擾學生對教學重點的把握,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選擇實驗方案A或實驗方案B進行演示。當然,實驗方案B更嚴謹一些。在學生水平較高時,也可以在課后引導他們對實驗方案A提出類似實驗方案B的改進。
二、總結與反思
本實驗作為碘錘實驗的補充,以觀察為基礎,通過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訓練學生根據實驗事實,結合已有知識,分析物理過程及原理的思維方法。通過師生合作建立升華概念以及升華條件,讓學生豁然開朗,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一)通過分析猜想開展科學論證
科學論證,就是把已有的資料數據和假設聯系起來,分析實驗事實與猜想之間存在的關系。通過分析實驗事實論證猜想正確與否,從而得出結論,這就是一種科學論證的過程。
大多數學生脫口而出“碘升華需要吸熱”,很可能是因為教師的指向性引導——“大家覺得碘升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對于選擇式的提問,學生容易選出正確答案,但也極有可能忽略科學論證的思維過程,直接趨向教師和教材期望的答案。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學論證在這里是缺席的。
所以,在學生分組完成碘錘實驗之后,教師可以提問:“碘升華時真的在從周圍吸熱嗎?能不能用實驗來證明呢?”繼而補充演示實驗方案A或實驗方案B,鼓勵學生對猜想的結論進行科學論證。即使學生無法自主設計實驗,教師也要培養(yǎng)學生科學論證的意識。
(二)定性定量結合進行科學推理
基于物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視角,學生應能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相關問題進行科學推理,找出規(guī)律,形成結論。
通過碘錘實驗,學生可以定性地推理出碘升華需要吸熱。而補充實驗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碘升華時需要從周圍(包括瓶內氣體中)吸收熱量,所以發(fā)生碘升華的燒瓶內氣體升溫較慢。使用數顯溫度計,使得瓶內氣體溫度的變化更加直觀可測,幫助學生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科學推理,得出結論。
(三)鼓勵質疑創(chuàng)新
沒有“熱傳遞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吸、放熱”這一知識的支撐,很多初二學生會認為碘升華的條件是“溫度高”。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如:碘升華時有可能只是需要一個較高的溫度環(huán)境嗎?一定是在吸熱嗎?然后,教師可以將補充實驗作為驗證性實驗加以演示,加深學生對“升華吸熱”的認識。
在實驗交流、評價階段,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嘗試通過實驗改進去解決疑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如:實驗方案A是否存在問題?實驗方案B與實驗方案A相比,優(yōu)點在哪里?當然,為了不影響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的教學,對于實驗的反思和改進討論也可以放在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