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基公
香港曾搞過一次民眾評選活動——你最喜歡的一首唐詩。結(jié)果,入選的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而是孟郊的《游子吟》?!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边@表明,在老百姓心中,母愛是最高尚的,感恩母親、力行孝道要銘記在心。
有人寫文章說,人一降生就應(yīng)當懂得“還債”:母親十月懷胎的艱難,為迎接你的降生,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忙活了多少天,醫(yī)生、護士為你接生,還有多少人直接、間接地為你服務(wù)……應(yīng)該說,這些是從你有生命開始就“欠下的債”,你應(yīng)懂得感恩、回報。我是贊同這個人生的啟示的。
感恩應(yīng)是人生的第一情感。民眾都懂得上報“四重恩”:上師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人們常說,往事如煙,瞬間消散,不留記憶或不愿留下記憶。因為那多是痛苦或沒有價值的。常言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蔽艺J為,何不“常想一二”? 人老了,總愛回憶往事。得空時,往事猶如電視連續(xù)劇般歷歷在目,讓我難以釋懷。我推崇的記憶是“往事如珍”,是喚醒美好的記憶,平添正能量。
人貴在有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的第一要素是感恩。感恩是人生的第一情感。感恩,就會喚醒如珍的往事。
我的寫作動力來源于感恩。我愛回憶幾十年來對我有過關(guān)愛、教導的親人、老師、朋友以及學生。我開始一篇一篇地寫回憶散文。
我心懷思念,寫了先父范立夫。他留給我們子女的家訓是:做人要做“送炭人”。我以此為題寫深情回憶,謹記父親助人為樂的教誨。
我心懷感激,寫了幾十年風雨同舟的老伴郭玉芹。她一直堅強地與疾病做斗爭,自強不息。她參與考試和答辯,成績優(yōu)異,在北京機電研究院率先被評為會計師。孩子小的時候,每周日,她要帶孩子坐公交車繞半個北京城去學鋼琴。育女成才,她嘔心瀝血。我贊美她追求完美的性格,文章《上坡路上要拼搏》,正是她精神世界的寫照。
因為我在北京二中學習工作60多年,對母校感恩懷德,自然從師生寫起。我寫了德高望重、滿腹經(jīng)綸的“民國先生”潘遜皋,寫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米桂山書記,寫了學者型校長張覺民,寫了在寫作上不斷給我啟迪和指導的師兄——著名鄉(xiāng)土文學作家劉紹棠、散文大家韓少華、詩人尹世霖等,還寫了對我很有學養(yǎng)啟示的書法家韓鐵城、胡琦和文史專家王曉等。他們對我或有恩澤、或有關(guān)愛、或有鞭策,我都銘記在心。
我還動情地寫我的學生。特殊年代,我被剝奪了做班主任的權(quán)利,致使我和學生中斷了半個世紀的聯(lián)系。直到前年,那個班的王拓丁、文文、王學東等28名學生一起請我參加他們的聚會,我們才得以重續(xù)師生情誼。我萬分感恩在耄耋之年學生們給我的精神慰藉,寫出了《亦悲亦喜的理發(fā)記憶》。年老者讀此文,往往潸然淚下,感慨萬端。
珍珠本自磨礪出。要達到視往事如珍,并非易事。如何把苦楚、悲愴化為坦然、寧靜,成為如珍往事,確實需要下功夫修煉,提升境界?!暗嗡?,當涌泉相報”是我的人生信念。感恩是我寫作的第一動力。我寫感恩文章時,心里總是暖融融的,行文如水,浪花朵朵。
2018年10月,我出版了散文集《厚積落葉聽秋聲》,書中收入上述十多篇感恩散文。
眾所周知,除詩歌、小說、戲劇外,其他均可稱為散文。通常有敘事散文、哲理散文等。和所有事物一樣,文體也要向前發(fā)展。感恩是人生第一情感,或許感恩散文會成為一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