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庸》“誠”的思想探究

      2020-09-10 07:22:44孫小琳
      今古文創(chuàng) 2020年25期
      關鍵詞:中庸

      【摘要】 《中庸》在開篇之始就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立意,可見“性”之重要,那何為“性”,《中庸》說為“誠”,“誠”乃復歸本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赤子之心。它的作用是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如何達到這種境界——致誠的途徑就是“尊德性而道問學”,兩者相輔相成。

      【關鍵詞】 誠;性;尊德性;道問學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5-0044-02

      《大學》和《中庸》雖然成于不同的時期,但兩部著作之間卻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它們互為表里,互為補充,是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的體現(xiàn)。這二者尤其是《中庸》都是圍繞一個核心概念展開的,它就是“誠”,所以理解和掌握這一概念對研究先秦儒家思想有著根本性的意義。

      一、“誠”乃復歸本性

      《大學》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可見正心是修身與誠意的橋梁。那么如何才能達到正心?《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那么正心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來駕馭情感,不可有傲慢與偏見,起心動念都要誠實,勿自欺,更不能欺騙別人,因為心乃身之所宰,所謂“誠于中,形于外”也是講的這個道理。孟子也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失其本心”“放其良心”,就連經(jīng)典蒙學《三字經(jīng)》開篇即為“人之初,性本善”,這些對“心”的論述就是“性”,是上天賦予的純粹的情感。但是在紛繁復雜的環(huán)境中,如何“保純存真”?只有正心,把意欲、雜念、迷惘放下,澄明本心。也正如佛家所說“心如明鏡臺”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樣,這里的“屠刀”不就是指人的一切欲望和私心嗎?所以“誠意”便是要使這些欲望消退,達到天人合一的平和的境界。

      那么“誠意”方法便是“勿自欺也,如惡惡嗅,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比慎其獨也”“誠意”就是勿自欺,表里如一,而這種如一是建立在遵循內心的天性之上,不欺人也不自欺,重點是做到不自欺,這就是復歸天性的途徑。《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喜怒哀樂乃情,情由性而來,“未發(fā)”是屬于純粹天然的狀態(tài),無過無不及,如同孩提時代的赤子之心,如果過度的思考利弊,甚至對于蠅頭小利表現(xiàn)出前仆后繼,那就失去了內心的平衡,也就失去了平常心。“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之所以要復歸本性,是因為性無不善,順乎自然,合于大道,“道”乃《大學》“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論語》中的“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所以達道之法莫過于內省于己,“誠意”就是達到“正心”與“修身”的方法,而修身正心就是復歸本性的前提。

      二、“誠”乃天下之大本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中”就是“致誠”,而“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也。但天下并非皆為圣人,圣人也不是一蹴而就能在其位的,他們堅守善道,無一日懈怠,就像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边@里“三省”“三”并不是真正的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不斷反思自己,并且認識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牡览?,還要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故一般學習“誠”的人須要選擇善道并堅守不渝,便可達到修身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此乃為一“誠”字的作用,滴水穿石,不可小覷?!吨杏埂酚诌M一步說明“唯天下致誠,唯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見天下需要的是其德能配其位的圣人,這樣天下才能如沐春風,人皆受益。那么,也只有天下至誠之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天賦,如此能洞明己性,也就是在修身這一層達到極致,又繼而發(fā)揮其他人的天賦,此乃推己及人。從“修身”到“見道”的這一過程,可見最終的“見道”是如此重要,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過猶不及”是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是道;儒家“內圣外王”更是其理想之道。

      由此,“誠”已經(jīng)上升為遵循道、發(fā)揚道、化育萬物而參天地的根本。因為“誠”乃“性”,“性”即“道”,《中庸》已論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不誠乃萬物不能生長發(fā)育,可見,這里把“誠”真乃上升為天地之道,萬物之本的高度。如此,那么人的道德使命就是達到“誠”的境界,既獨善其身,也要兼濟天下,內外兼修。

      三、致“誠”的途徑——尊德性而道問學

      《中庸》中“誠者,天之道也;誠之道,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這里講“誠”是上天最初賦予人的本性,用心使自己做到誠實是人的本性。雖然天生至誠的人無須勉強便能合乎中道,但一般學習“誠”的人如何獲得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達到“誠”的具體途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疑必明,雖柔必強”,那么如果按照“學、問、思、辯、行”的方法如此做上上百次上千次,即使愚笨的人也會變得聰明,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剛強。

      《中庸》中“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這便是致誠的途徑,也就是“尊德性而道問學”。蒙學《三字經(jīng)》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也在講本性與教育的關系。孟子講“人皆有不忍仁之心”這里的心便是性、純粹的善、順乎自然、天人合一的本心。但后天的教化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孟子認為“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品質皆是與生俱來的,但倘若想讓這五種品質發(fā)展表現(xiàn)出來, 后天的教育尤為重要。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乃后天成圣人的必經(jīng)途徑。那何為“自誠明”?即由誠而明,誠乃本性;明乃通曉道理。這個過程是由內到外的,誠乃性,可以直接洞明天下萬事萬物,這也就是《中庸》實現(xiàn)修齊治平而采取的“尊德性”這一方法。

      “自誠明”是最高境界,《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圣人也”,誠者的一切都合乎自然,順乎規(guī)律??鬃印捌呤鴱男乃?,不逾矩”就是這個道理,能這樣做的人便是天生的圣人,老子《逍遙游》中“圣人無己”,無己就是達到天人合一,是自然的化身。那么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做到如此,離“誠”則不遠矣,關鍵還是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心乃身之所宰,無論處于境地,受何種待遇,遭何種罪受,都不為所動,保持其天性,不可讓“浮云蔽白日”,白日乃為純粹的本性本心。孟子云“大人者,存純真”和“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可見“保純存真”乃不為外物所動,也如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但問題是我們都是三千紅塵中的凡夫俗子,如何達到“明心見性”這是一個與“尊德性”不同的由外到內的過程。如果僅靠天性而不致學來保其天性,那么天性則會被種種誘惑所迷亂?!捌埐唤蹋阅诉w”就是這個道理。孔子講“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誠”是一步步學習修養(yǎng)而來的,所以《中庸》提出“致誠”的第二個途徑,那就是“自明誠,謂之教”。因為在第一個途徑當中,我們當中很少很少有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既然圣人的境界難以達到,就做個賢人,這一點是可以通過后天教育而實現(xiàn)。具體說此途徑就是“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唯能化”,這一途徑就是“道問學”,其層次僅低于“尊德性”?!捌浯沃虑敝小扒本褪且獙⒈拘愿吨T實踐,《大學》“格物,致知”也是在論述“物以窮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真理。《中庸》也論述“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者也”,也就是說人當由所行之事出發(fā),事事堅持善道,最終方能致誠?!肮示诱\之為貴,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中庸》這一段論述的就是誠乃君子之本性,但君子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還應推己及人乃至萬物的道理?!懊鲃t動,動則變,變則化,”這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通曉道理就要去實踐,實踐又能使理論得到進一步的升華,繼而再把新的理論付諸實踐,如此反復最終就會“致誠”。

      這兩種致誠的途徑——尊德性和道問學并不是兩條沒有關系的平行線,他們更需要相輔相成。上述講天下皆非圣人,其性或多或少都有執(zhí)念,而更多的是執(zhí)迷不悟,佛家講的“破執(zhí)”“放下”都是強調在后天的學習中我們凡夫俗子要想達至誠之道,就需“格物,致知”教而有之、學而知之、自明而成。故“道問學”乃每個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功夫,在這一過程中做到真誠不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強調的便是通過學習加強理解的同時,也要靠實踐來實現(xiàn)“道問學”,這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雖世人非皆為圣人,但每個人都多多少少稟賦天性,那就把自己所固有的性與靈抓住,做到勿自欺,孟子講的“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就是一個內心修養(yǎng)的過程。放下“執(zhí)”,做到清心寡欲,佛家講“砍柴便是砍柴,做飯便是做飯,洗碗便是洗碗”乃為做一事無有二心與私心,“自誠明”要時時“吾日三省吾身”,澄明本性,才能與外界相互體悟,心有靈犀?!白悦髡\”的途徑就是在學問和修行上下功夫,《禮記·學記》中講“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學習與實踐是保養(yǎng)其本性的方法,也是完善自己的途徑。但若只學習而不反證于心,遇事考驗終將迷茫;但只知事理而不明于道,只純養(yǎng)心,心性之悟不能通過讀書實踐來鞏固,終為虛空,不堪一擊,所以“至誠之道”乃“尊德性而道問學”,執(zhí)其兩端,無有偏頗,中庸其致矣乎。

      參考文獻:

      [1]陳戍國.四書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作者簡介:

      孫小琳,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學基礎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中庸
      古代科舉考試的必讀書是什么
      人的偉大
      從《中庸》治學觀淺談黨史學習的方法
      中庸自明
      《中庸》名句節(jié)選
      半途而廢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中庸”思想與高職學生人格養(yǎng)成
      時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2
      君子中庸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大英县| 安远县| 汨罗市| 海兴县| 新田县| 长治市| 得荣县| 镇江市| 礼泉县| 北安市| 师宗县| 阳城县| 兴宁市| 涞水县| 中牟县| 宣威市| 久治县| 舞阳县| 普宁市| 鹰潭市| 聊城市| 百色市| 光山县| 大洼县| 达州市| 花莲市| 巴林左旗| 新龙县| 中阳县| 广丰县| 金华市| 博湖县| 德钦县| 英吉沙县| 南靖县| 淄博市| 平潭县| 图木舒克市| 鄂托克旗| 高雄县| 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