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下獨龍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機遇與變革

      2020-09-10 07:22:44葛巖龐迪蓉
      今古文創(chuàng) 2020年44期
      關鍵詞:獨龍族社會發(fā)展

      葛巖 龐迪蓉

      【摘要】 獨龍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該民族并沒有形成完善的音樂體系,其音樂表現形式仍以民歌為主;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勢必會影響到原住民的人生態(tài)度;機遇與變革使得獨龍族民間音樂當下面臨一種“矛盾”的處境;獨龍族的音樂文化能否有效傳承下去,關鍵還要看民族政策的落實與實施,以及族群對于自身信仰的守護與變通。

      【關鍵詞】 獨龍族;民間音樂文化;社會發(fā)展;機遇與變革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4-0044-02

      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藝術規(guī)劃項目“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獨龍族的舞蹈生態(tài)文化調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號:A2019YW09。

      獨龍族是云南本省特有民族,也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因為人口少,族群勢力單薄,世代居住在獨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一部分居住在緬甸境內,既沿江分布,也跨境分布。這支民族傳統(tǒng)上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但生存意識十分頑強。

      獨龍族的社會結構傳統(tǒng)上屬于原始社會結構,并沒有形成完善的音樂體系,其音樂表現形式仍以民歌為主。民歌也是各地域民間音樂的第一元素,人聲是音樂表現的最為簡單實用的“工具”,只要發(fā)聲器官正常,人人都可以歌抒情而無所謂是否“五音不全”。地域民風是民間音樂最重要的依托環(huán)境。獨龍族的民間歌曲,從題材角度,包括:教化類歌曲、自然與神靈崇拜暨宗教類歌曲、愛情歌曲、娛樂戲耍歌曲以及緬懷類歌曲等。雖然種類豐富,但音樂動機大都短小,曲式結構簡單,常常“一曲多用”。

      獨龍族本是隱居特征極強的民族,它的名氣多來自于自身的“神秘感”,不過隨著交通設施的完善,對外交流變得頻繁,地域民風逐漸擺脫原始的氣息,這種神秘感逐漸被淡化。人們普遍會認為:社會的發(fā)展與制度的改進,勢必會影響到原住民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導致阻力重重,而從原始社會直接大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獨龍族,更有可能如此。實則不然,獨龍族畢竟是一個弱勢民族,數千年來居住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并非是該族群所樂意接受的,而是祖先以躲避侵害為目的,不得已為之。當國家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對他們的關照,通過越來越多的對外交流活動,他們表現出對于文明程度更高的新生活的向往,一點不比其他地方的人遜色。

      獨龍族民間音樂當下所面臨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矛盾”的處境。區(qū)域性的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弱化直至缺失,一直是被廣泛關注的事情,因為它代表的是該區(qū)域獨有的特色,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其蘊含的“名片效應”。

      當然,新生活的來臨肯定會對本土的民間風情帶來很大沖擊,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深入,這一趨勢越發(fā)明顯,這勢必會對本地的民間音樂的生存環(huán)境帶來影響。如今鄉(xiāng)村的社會結構與規(guī)則在二十一世紀的變革中是很脆弱的,在日常的走訪采風中,對鄉(xiāng)下民間文化的支離破碎感慨不已,而民間音樂又是民間文化鏈條中最為脆弱的一環(huán),常常不堪一擊。

      一個地域的民間文化衰敗的過程中,音樂是消亡最快的,目前獨龍族的年輕人很少有再愿意繼承老一輩藝人的歌唱技藝的,理由非常現實:不“新潮”或者不掙錢。

      原生態(tài)的生活環(huán)境維持與否對獨龍族民間音樂的生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意味著民間音樂某種程度上也是衡量地域風土人情保留程度的標尺。民間音樂對于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必然敏感,舊時獨龍江沿岸對于禮俗傳統(tǒng)十分看中,尤其婚俗、喪俗和祭俗,這三種禮俗支撐起獨龍族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與生活情趣,民間音樂自然會在其中大行其道。有獨龍族的學生回憶到:兒時曾經的村寨內,每年的節(jié)慶時段,村寨內的藝人高歌不停,歌曲的悠揚之聲能夠傳播數日之久,為族人平添難得的雅興。如今的形勢已經十分明顯:許多的禮俗或消退或開始簡化,相關聯的音樂活動也就順勢被簡化掉。

      一種社會文化衰敗了,最先支離破碎的就是音樂這個環(huán)節(jié)。在當今的社會中,傳統(tǒng)人文環(huán)境的困境仍然顯而易見,使得民間音樂如同其他各種傳統(tǒng)民間技藝一樣,飽含危機,這種危機包含了三個因素:

      首先是傳統(tǒng)宗族倫理道德體系的解體: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是以人倫為導向的宗族關系為基礎的,要維護這樣的社會結構,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禮教規(guī)范。如今這種禮教規(guī)范早已不再是制度化的存在,傳統(tǒng)的宗族倫理道德體系早已走向解體的狀態(tài),相應的禮俗也就不會再被廣泛重視,作為禮俗音聲工具的民間必然會遇到生存的危機。

      其次是時代的發(fā)展導致社會審美取向的轉變:民間不僅僅是禮俗儀式中的工具,也屬于一類藝術形式,藝術是要通過欣賞的眼光來存活的,欣賞的眼光越多,藝術的存活率也就越高。今日民間的生活理念早已發(fā)生轉變,大量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因為不符合當今的審美取向而走向衰落。獨龍族的民間音樂文化本身就不發(fā)達,傳播面僅限于本族群之內,在許多年輕人看來音響單一,唱腔沒有時代感,曲風過于保守,自然難以再吸引到被欣賞的目光。

      再者是音樂技藝的繼承人才缺乏,這也是前兩個因素催生出的結果: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退化,加之審美取向的轉變,普通民間音樂就此失傳,傳承者同樣很難如以往找到較多適合手藝傳承的繼承人。此外,口耳相傳是民間音樂繼承的主要方式,隨著繼承者的音樂素質普遍下降,導致大量的音樂專業(yè)知識與技能被弱化。今天即使是目前還堅持傳承民歌的藝人,多年事已高,也幾乎無法一次講得清傳承的歌曲中運用過哪些板式和腔體,有老者還歉疚道:“祖輩就是這樣傳下來的,我實在說不清楚……”

      民間音樂如今的生存環(huán)境不如以往,但這也并非沒有契機:

      首先,民間樂是地道的民族風情樂。畢竟獨龍族是一支頑強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的信仰不可能徹底被拋棄,還有國家對于人口較少民族不斷升級的保護和扶持政策,決定了獨龍族民間音樂不會在短時期內消失。在走訪中發(fā)現,信奉原始宗教、遵從禮俗的人群還是有一定規(guī)模,雖然他們當中大多都是年事較高者,但那份執(zhí)著與虔誠還是能無形地感染到下一代人身上。

      其次,獨龍族同其他民族一樣有著強烈的本族認同感和強烈的領地意識。部分年輕人雖平日“特立獨行”,但當家族中舉辦禮俗儀式時,也會全力支持,尤其會跟隨長輩謹守規(guī)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雖然不會像過去一樣被廣泛重視,但還會長期存在于世。

      再者,民間音樂的存在也會為維護傳統(tǒng)文化產生積極的作用,禮俗常常因為有音樂的支撐而精彩,一是政府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與保護,二是因為交通設施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來,為當地帶來了商機。比如剽牛儀式:如今已不僅僅是獨龍族自己才能觀看的一種祭禮,而是一種文化遺產,成為當地旅游業(yè)開發(fā)的重要項目之一,每到剽牛儀式開始時,各種打擊樂器輪番上陣,伴著原始的舞步和祭禮,讓眾多來訪者嘆為觀止。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十分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并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尤其針對獨龍族的剽牛之類的禮俗儀式,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開發(fā)和傳承工作,并通過錄制音像來保存,不斷為其申報更高規(guī)格的文化遺產而努力著。

      然而前景仍不樂觀,曲高和寡的狀況依然存在,曾有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因為技藝傳承后繼乏人,過去常常出現的民歌和舞蹈面臨失傳”,看似已經走入束手無策的境地。對現代人來說,除了審美情趣不再符合時代的欣賞習慣以外,思想觀念的放開也讓人們有了更多簡單直白的宣泄途徑與方式,所以傳統(tǒng)音樂走向沒落也是必然的無奈。

      用一種“舞臺化”的意識去拯救民間藝術,這是當今眾多研究者和傳承者普遍的共識。不過人們多年來注意它的藝術性時,不能忽視掉它的功能性。一旦民間禮俗的氣場被淡化,民間音樂也就失去生存的環(huán)境。因此,獨龍族民間音樂要想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起它所賴以生存的民間環(huán)境,但這真的很難。

      不過,也并非全無可能,國家的民族政策的有效實施,就為獨龍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機遇。在走訪中,真真切切見識到了鄉(xiāng)野民間許多百姓對于禮俗的執(zhí)著與堅守,這種固執(zhí)著實影響了不少的年輕人,加之如今生活富裕的人家也越來越多,禮俗的出場率與規(guī)模甚至也有“回暖”的動向,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獨龍族的音樂文化能否有效傳承下去,關鍵還要看國家民族政策的落實與實施,以及族群對于自身信仰的守護與變通。前者可以看作是維護音樂文化的外力,后者就是它的內力,內外合力才會產生真正的推動作用,從而保證獨龍族民間文化生態(tài)鏈條的完整。

      參考文獻:

      [1]張士閃.鄉(xiāng)民藝術的文化解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9.

      [2]張橋貴.獨龍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4).

      [3]楊元吉.獨龍族民間音樂[J].民族音樂,2006,(5).

      [4]高志英,段紅云.1910年以前獨龍族社會經濟文化略論[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7).

      [5]張雙至,于洪.口述史在民族史研究中的功用及相關問題[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6]大山深處的原始文明:神秘的獨龍族[J].大江周刊(焦點),2009,(5).

      作者簡介:

      葛巖,男,漢族,山東日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

      龐迪蓉,女,漢族,云南石屏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蹈。

      猜你喜歡
      獨龍族社會發(fā)展
      整族脫貧后獨龍族研究綜述
      山西農經(2022年1期)2022-12-03 13:41:20
      最后的蝴蝶部落
      ——獨龍族紋面女
      中國寶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云南貢山縣6~80歲獨龍族居民營養(yǎng)不良影響因素分析
      獨龍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①
      《獨龍族文學簡史》的編撰研究
      基于“弘揚十三五,傳承新理念”社會實踐的感想感言
      青年時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7:46:16
      促進公正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應有之義
      中國市場(2016年32期)2016-12-06 13:15:17
      論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自然觀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意義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21:29
      淺析統(tǒng)計數據質量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4:58:19
      淺議公文與社會的發(fā)展
      宿松县| 安丘市| 墨玉县| 婺源县| 石柱| 石屏县| 合作市| 敖汉旗| 东乌珠穆沁旗| 涟源市| 永嘉县| 福安市| 广东省| 沅江市| 德钦县| 三都| 日喀则市| 清水县| 呼图壁县| 永昌县| 桂平市| 凭祥市| 光山县| 山东省| 海门市| 襄汾县| 青河县| 富源县| 汉川市| 阜新市| 阿坝| 双城市| 灵台县| 大洼县| 商城县| 延寿县| 金阳县| 浙江省| 九龙坡区| 富阳市|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