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月 張志中
摘要:伴隨公路建設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公路運行過程中往往會發(fā)生逐步病害,其中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問題愈加凸顯。不僅會對行車舒適性造成極大影響,甚至會嚴重危害行車安全。我國地域遼闊,軟土分布極為廣泛,軟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滲透系數(shù)小等特性,在軟土地區(qū)修建路橋工程極易出現(xiàn)“橋頭跳車”現(xiàn)象。為此,必須做好軟土地基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提高處治技術水平。
關鍵詞:軟土地基;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措施
在地基軟弱引發(fā)的路堤不均勻沉降中,DGR技術作為一種新材料新技術可有效解決各類病害,通過深層注漿提升路基復合沉載力,并構成路堤下隔層,從而達到路基不均勻沉降有效控制的目的,以此實現(xiàn)處治路橋差異沉降的作用。在公路養(yǎng)護處治中,DGR技術可用于軟基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控制施工。
一、差異沉降的危害
1.安全性。當路橋過渡段產生差異沉降,過渡段極易出現(xiàn)沉降臺階。當有車輛經過時,很容易因碰撞臺階而出現(xiàn)騰空現(xiàn)象,在車輛向地面落下時,則會造成轉向不穩(wěn)等問題,或產生橫向失穩(wěn),甚至側翻。此外,于橋梁公路來講,“橋頭跳車”現(xiàn)象的產生極易產生很強的附加沖擊力,從而損壞橋臺、搭板等,并嚴重磨損輪胎及車輛機件,影響車輛正常使用,增加事故發(fā)生率。
2.舒適性。路橋過渡段沖擊、顛簸均會影響乘車人員的舒適感。如杜志剛等人,將S03線為研究試驗對象,以沈陽金杯客車為試驗用車,車內共4人做舒適性研究,經試驗發(fā)現(xiàn),橋頭跳車段,無論是駕駛人員還是乘坐人,均出現(xiàn)了心率上升的現(xiàn)象,顛簸感很強。此外,于周圍居民而言,橋頭跳車還會造成一定噪聲影響。
3.經濟性。為確保道路通行正常,需及時維修養(yǎng)護此類病害,但是養(yǎng)護過程中,往往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同時,在過渡段行車時,車輛無論加速或減速均會加大油耗,并導致汽車尾氣排放量增加,于環(huán)境而言極為不利。據(jù)相關研究表明,當車輛有一次跳車點經過時,油耗平均會增加60ml。為研究橋頭跳車引起油耗的多少,章小軍等人就國內幾條高速公路進行了油耗量增加地統(tǒng)計,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橋頭跳車將產生極大油耗損失,這樣將會大大增加運營成本,且與“環(huán)保、節(jié)能”的基本國策不符。
二、工程概況
某路橋工程通車運營多年,據(jù)現(xiàn)場勘查可知,路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問題,主要病害為車轍、松散、裂縫等。在各類病害中,裂縫病害最多,經原因分析引發(fā)各類病害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差異沉降。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伸縮縫處、路橋銜接處、搭板和路堤銜接處這三個部位為最大差異沉降處,且搭板和路堤銜接處最為嚴重,則地基土和路堤工后沉降為橋臺差異沉降的直接原因。經計算,本路段平均差異沉降值在2.82cm,相對較大,存有一定行車安全隱患。為了解決過渡段差異沉降問題,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經多方商議,決定采用DGR工藝處治,即深層注漿加固抬升技術,近年來,在路橋工程橋頭跳車治理中應用較多,一般可采用分幅養(yǎng)護,無需深填深挖,基本不會影響道路通行情況,且施工周期短,由養(yǎng)護角度來講,此方式施工效果最好。
三、DGR工藝原理
注漿加固技術是指利用一系列施工工藝,即填充、滲透、壓密等促使?jié){液發(fā)生化學物理反應變化,從而形成漿脈。此工藝的灌漿系統(tǒng)能夠向軟土層內灌入配制完成后的漿液,漿液將會迅速填充滿土體,并初凝,在灌漿壓力作用下,土體裂縫先被填滿后又開裂,漿液順著裂面持續(xù)灌入且迅速初凝,同時還會堵住漿液管道,出現(xiàn)劈裂面,因漿液還在不斷灌入,受初凝漿液擠壓,劈裂面將不斷變化,并達到改良受漿軟土的土性。相比其他處治工藝,DGR技術可隨時控制漿液的凝固時間,且不會浪費漿液,能夠提高土體的承載力。
四、DGR技術材料選擇及配合比設計
硅酸鹽水泥是DGR技術水泥的選擇,早強劑、速凝劑等則為化學漿的主要附加劑。DGR技術的漿液配合比設計為水泥:化學漿:水=1:0.2~0.35:0.75。且在0.1~0.5MPa之間控制注漿壓力,其化學漿技術要求如表2所示。
五、軟土地基上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技術要點
1.放樣
在施工前,需做好放樣工作,確定灌漿孔位,標記好每一個孔位。當土體具有較大空隙時,則在地下漿液的擴散半徑也會隨之增加,經施工計算可知,本工程可在1.5~2.5m之間控制漿液擴散半徑范圍,為此,應綜合考慮施工現(xiàn)場的軟弱土質情況,做好各施工設備的調整,保證注漿壓力滿足施工要求。并在2~4m之間控制灌漿孔距和排距。在注漿孔布設時,需嚴格按照具體車道寬度,先對注漿孔的數(shù)量、間距等參數(shù)進行適當調整,保證所需施工處治段施工效果。此外,還需在施工前,做好地下管線排查工作,避免因施工損壞地下管線。
2.造孔
嚴格遵循施工要求進行孔位、孔數(shù)的確定,一般需在20cm以內控制孔位偏差,此外,在1.5%以內控制垂直度偏差。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具體情況,可采用專用鉆機在路基填土層進行造孔,并做垂直度控制。待鉆桿裝設好了以后,保證鉆頭與孔位對準,開啟鉆機向預定深度進行鉆進,待達到設計要求后即可停機。
3.安裝注漿器及灌漿管
待完成上迷施工之后,為防止出現(xiàn)塌孔現(xiàn)象,需及時將混合注漿器與灌漿管安裝到位,相比3mm無縫鋼管,可在其上控制灌漿管管壁厚度,從而保證其完整性。按照振動加壓的方法向設計高度放入混合注漿器與灌漿管,但應與設計樁底保持一定距離,可控制在0.5~1.5m之間,保證土體能夠全面充分裹附住注漿管。
4.清孔
待上述設備安裝到位以后,可通過清水對注漿管進行清洗,保證灌漿孔通暢。為確保注漿管和注漿泵之間連接正常,必須做好各接口安裝檢查工作,防止出現(xiàn)安裝不當問題。
5.制漿
根據(jù)設計要求,以0.75為水泥漿液的水灰比,通過高速剪切專用制漿設備進行施工,要求嚴格按照配合比設計進行材料均勻攪拌,待水泥漿攪拌好以后,必須在凈水泥漿初凝前使用完,避免出現(xiàn)材料離析情況。此外,需根據(jù)地質軟土的各項特性,結合設計要求,合理確定DGR化學漿,以3:1的比例配置水泥和DGR化學漿。且綜合考慮施工地點的軟土情況、施工溫度等因素,在具體施工中做好調整,確保處治效果良好。
6.灌漿
按照工程實際情況,本工程可在0.1~1.OMPa之間控制水泥漿液和化學漿液的壓力,并做好DGR漿液配合比的調整,隨后在1.5~2.5m控制漿液擴散半徑。根據(jù)軟土地基的深淺情況、差異沉降問題等進行各個灌漿階段的準確確定。要求按12~15根樁組成群樁的方式進行交叉灌漿,具體如圖1所示。
第一,初灌。在柱底與地面相距5~6m時,可開始初灌,灌注時間為3~5min,灌注量為0.4~0.6t/m,待完成交叉灌注后,即可進入下一階段復灌。
第二,復灌一。施工中,要控制好注入量,保證灌注量控制在0.5~0.6t/m,待距路面3~5m時,即可停止注漿,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要實時對路面抬升現(xiàn)象進行監(jiān)控,保證交叉灌注充分,且能夠連成一個整體,保證初始抬升量充足,并能夠對樁基產生反壓作用,從而加固軟土地基,提升地基承載力。
第三,復灌二。在相距地面2~4m時,同樣要做好灌漿量控制,可在0.2~0.4t/m之間加以控制。且做好路面抬升現(xiàn)象監(jiān)測,保證過渡段病害消除,降低沉降。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公路工程的施工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路橋過渡段位置若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差異沉降,則會引發(fā)嚴重后果。為此,必須做好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工作,提高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蔡寅寅.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技術研究[J].魅力中國,2017(34):19.
[2]陳劍峰.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技術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6):103-104.
[3]陳功.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技術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7(4):61-62.
[4]何雨佳·公路路基橋梁過渡段差導沉降處治技術研究[J].建筑與裝飾,2018(21):116,121.
[5]房玉超.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技術分析與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8(15):185-186.
[6]葛武.路橋過渡段差異沉降處治技術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