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威爾士音樂劇院推動歌劇的多元化發(fā)展
英國威爾士音樂劇院歌劇團(Music Theatre Wales)正在通過全新的、與眾不同的轉型來吸引觀眾。劇團聘請了導演、劇作家伊萊絲·伊斯梅爾(Elayce Ismail)和藝術合伙人邁克爾·麥卡錫(Michael McCarthy)一同合作、深化轉型。該劇院決定支持在歌劇領域長期處于邊緣地帶的藝術家,包括非裔、亞裔及多元種族背景人士、殘障人士等群體。目前,劇院推出了一項為期一年的委創(chuàng)與發(fā)展項目。伊斯梅爾將與來自邊緣化地帶的作曲家、作家、劇目制作人及數(shù)字藝術家一起拓展思路,并確保其作品可加入到劇院中。該項目預計將于2021年產(chǎn)出3部作品,并均在線上演出。每部委約作品都將由一名作曲家搭配一名其他類別的創(chuàng)作者(如作家或數(shù)字藝術家)來共同完成。
紐約愛樂樂團推出移步換曲音樂APP
受疫情影響,紐約愛樂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與普利策獎獲獎作曲家艾倫·瑞德(Ellen Reid)合作推出免費APP“聲音漫步(Soundwalk)”,使用GPS定位并激活播放相關曲目,結合環(huán)境引領收聽者情緒。
“聲音漫步(Soundwalk)”的使用范圍為紐約中央公園,在第五大道入口處和南入口處APP會播放富有城市氣息的后極簡主義大提琴作品,步入公園后則變成巴赫的大提琴組曲,帶來更為舒緩的收聽體驗。隨著使用者的坐標變化,APP還會播放西貝柳斯、伯恩斯坦、科普蘭等作曲家的作品。APP還準備了與紐約市地標有關的“彩蛋”曲目,比如在臨近70街的貝多芬雕像處會播放他的“田園”交響曲片段。“聲音漫步(Soundwalk)”將聽眾的古典樂欣賞從需要全神貫注的藝術體驗變?yōu)閼敉庹w體驗中的一部分,讓音樂適應新的時代需要。目前該APP還為紐約州的薩拉托加斯普林斯和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準備了不同版本。
新冠疫情期間,黑膠唱片銷量持續(xù)上升
盡管因為疫情遭遇了短暫的低迷,但據(jù)黑膠聯(lián)盟(Vinyl Alliance)統(tǒng)計,2020年美國的黑膠唱片銷量同比增長17%。在數(shù)字音樂興起、CD衰落的大趨勢下,黑膠唱片的逆襲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從購買方來分析,許多樂迷尚未適應向無實體載體的音樂遷徙,因而選擇了黑膠唱片這種更有年代感的載體以寄托懷舊之思。此外,黑膠唱片對藝術家提供的資金支持更加有力,這是流媒體做不到的。樂迷本可以在網(wǎng)上免費聆聽這些音樂,但他們愿意花錢購買黑膠唱片,與自己喜愛的藝術家建立聯(lián)系并為他們提供直接的支持。另外,由于黑膠唱片更能突出音樂的中頻部分,這使其擁有了溫暖的音色。有發(fā)燒友認為黑膠唱片比其他音樂格式和載體的音質要好,至少其會是不同的聆聽體驗。此外,推高銷量的原因也來自供應方——藝術家。黑膠唱片生產(chǎn)廠商Disc Makers的采購總監(jiān)克里斯·斯坦尼什(Chris Stanish)認為,比起向流媒體平臺上傳作品,出版黑膠唱片還需要巧妙安排曲目順序以適應每一面的播放時間、挑選封面和設計包裝等耗時的工作。但由于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藝術家們有了更多時間。此外受疫情影響,許多閉門謝客的實體唱片店積極開展網(wǎng)購業(yè)務,不少藝術家也開設了線上商店,拉近了實體唱片與樂迷的距離,促進了銷售。
2020年BBC青少年作曲家獲獎者將獲得BBC音樂會管弦樂團的名師指導
近日,一年一度的BBC青少年作曲家大賽(BBC Young Composer)落下帷幕,有6位選手脫穎而出,年齡都在12至18歲之間。獲獎者將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分別接受來自BBC音樂會管弦樂團(BBC Concert Orchestra)的名師指導。在2021年BBC逍遙音樂節(jié)上,該樂團還將為全球的樂迷帶來6位青少年作曲家的專場音樂會。這些獲獎的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曲目范圍廣泛、種類多樣,有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當代古典樂以及交響電影音樂等。該獎項的歷屆獲獎選手多已成為業(yè)內知名的作曲家或指揮家。本屆獲獎者具體名單及作品如下:12-14歲組別:扎克·派爾:《聲音》(Zac Pile, Voice)、馬蒂·奧克斯特比:《山頂》(Matty Oxtoby, Les cimes des montagnes);15-16歲組別:愛德華·阿特金:《你彼時的穿著》(Edward Atkin, What were you wearing )、羅伊娜·瓊斯:《2020年春》(Rowena Jones, Spring 2020);17-18歲組別:賈絲明·莫里斯:《警報》(為豎琴與樂隊而作)(Jasmine Morris, Sirens for harp and orchestra)、格雷戈里·梅:《托伊》(Gregory May, Toye)。
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首個以“音樂”為主題的展覽
近期,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了專題展覽“電音:從發(fā)電廠樂團到化學兄弟”,該展覽是其推出的首個以“音樂”為主題的展覽。此次展覽共呈現(xiàn)了超過400件的展品,帶領參觀者深入體驗電子音樂的奇幻世界。展覽分四個單元來探索這一領域的重要人物、技術、事件,展現(xiàn)電子音樂對藝術、設計、科技、攝影和當代文化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展覽重點聚焦英國的電子音樂文化,回溯20世紀中葉以來電音先驅者們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展示最具代表性的早期電子樂器。同時,展覽還關注電子音樂帶來的演出狂歡和俱樂部文化,展現(xiàn)出從紐約到巴黎,從莫斯科到里約熱內盧的全球各地的人們對電音的癡迷。
華裔指揮家呂天貽獲意大利坎特利指揮大賽冠軍
近期,華裔指揮家呂天貽在意大利諾瓦拉舉行的吉多·坎特利指揮大賽(Guido Cantelli Competition)中獲得冠軍?,F(xiàn)年30歲的呂天貽出生于上海,是新西蘭華裔指揮家,曾任墨爾本交響樂團助理指揮,現(xiàn)任威爾士國家歌劇院常駐指揮。吉多·坎特利指揮大賽是為紀念英年早逝的意大利指揮家吉多·坎特利(Guido Cantelli)而設立。1956年,這位時年36歲的指揮家在被任命為斯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的一個月之后,于11月24日卒于巴黎附近奧利的一次空難中。吉多·坎特利指揮大賽的歷屆獲獎者包括:里卡多·穆蒂、伊利亞胡·殷巴爾、羅塔·扎格洛賽克、亞當·費舍爾以及多納托·倫扎蒂等。
(本欄目圖片及文章由小墨編輯自相關網(wǎng)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