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去聽了幼兒園的一堂教學研討課。時值冬季,教師教小朋友唱兒歌《小鴨子過河》,忽然有個小朋友大叫:下雪啦!”接著,小朋友們全都擠到窗戶旁邊,不再聽課了。在小朋友興奮的歡呼聲中,老師微笑著耐心等待了5分鐘,然后問道:“小朋友們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狀的嗎?知道雪花怎么來的嗎?”他們趕緊回到座位上,把手舉得高高的,想要回答問題。有的說是仙女把白糖灑了下來,有的說雪花就是天上開的白花,有的說是雪花就是云朵變的……最后,一堂兒歌教授課變成了科學探討課。
同樣作為一名教育教學工作者,筆者很佩服這位幼兒園老師,她順著孩子感興趣的點去引導他們探討自然科學問題。這一生成性課堂有效地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著重培養(yǎng)了他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中學老師也應該學習這位老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
首先,教師要意識到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囊括各個領域的知識。我們不必把學生硬生生地拉到我們設計好的教學活動中,而應該關注他們的喜好、關注他們的生活,引領他們走進語文的世界。
以泰格特的《窗》為例。作者設置的環(huán)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病人的姓名也沒有交代。兩個身患重病的人在這個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作者筆下的景物描寫特別精彩:“窗外的公園里,清澈的湖面上有野鴨和天鵝,曲幽的小徑上情侶在散步,碧綠的草坪上孩子在嬉戲,網球場上還有激烈的球賽。”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提出:“如果通過場景劇的方式來演繹這個故事,呈現(xiàn)窗外的景象,豈不是能更好地展現(xiàn)作品的主題?”筆者覺得學生的建議非常好,便讓他們稍作準備,為大家演繹故事。其中兩名學生通過簡單的口技,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樹枝搖晃、野鴨戲水、情人呢喃、孩童歡笑的景象。從提議到準備,再到呈現(xiàn),整個過程不超過十分鐘,不僅給課堂增了色彩,還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紛紛感嘆道:“難怪不靠窗的病人會嫉妒呢!因為窗外的‘美景’實在是太誘人了?!?/p>
筆者明顯地感覺到,自從那堂語文課后,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更濃厚了。
其次,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將主動權還給他們,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語文。
例如,筆者在講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時,原本是想按照“分析意象——感受節(jié)奏——品味情感”的順序來授課??墒牵P者剛范讀完本詩,就有一名學生提出問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想留在康河的柔波里?”按照筆者的設計思路,“品味情感”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已經把意象和情感結合起來了。筆者就順勢引導他們討論。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因為這里太美,詩人不愿離去,借此表達了自己對康河的深深依戀之情。在此基礎上,筆者追問:“你還能從其他意象中體會到這種情感嗎?”由此順利接過話題,繼續(xù)引導他們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并讓他們在分析意象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一支長篙、一船星輝……這些意象都是柔美的,承載著詩人對康橋的依戀之情。
當在課堂上遇到這種生成性問題時,教師要恰當?shù)靥幚砗蛻獙Γ捎煤线m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
最后,教師想要打造生成性的語文課堂,還需要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例如,筆者在講授完描寫父愛的《臺階》一文后還剩五分鐘的時間布置作業(yè)。此時,一名學生突然站起來提出請求:“老師,我可以借用一下您的手機嗎?”后面十幾位聽課的老師齊刷刷地看向她?!彼f:“以前不能體會父親對我的愛,學習了這篇課文,我現(xiàn)在想馬上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我有多愛他。”筆者立刻把電話遞給那名學生。電話接通后,她哭泣著跟父親說:“爸爸,我愛你!”很多孩子都哭了。筆者把原本打算布置的課后作業(yè)“人物描寫練習”改為“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跟父母表達你對他們的愛”。
其實,生成性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暢想未來,還要不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他們學會發(fā)現(xiàn)愛和表達愛。
當然,教師也不能為了“生成”而“生成”。各位語文教師既要關注新生成的內容,又要緊緊圍繞教學的中心開展活動。
以上是筆者對生成性課堂的一點認識,希望能給其他教學工作者帶來幫助和啟發(f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虹橋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