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倒裝句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一,是學習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同學由于不會識別倒裝句,容易在翻譯文言語句的過程中頻頻出錯。對此,文章介紹了文言文倒裝句的三種類型,以期對同學們理解和翻譯文言文有所幫助。
一、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句,即動詞或介詞后的賓語置于動詞或介詞前的句子。在理解和翻譯賓語前置句時,同學們需要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在疑問句中,如果“何”“安”“誰”“孰”“焉”等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是前置的,即疑問代詞在前,動詞在后。在翻譯時,同學們需要調整句子的語序,將疑問代詞放在動詞之后。比如,司馬遷《鴻門宴》中的“大王來何操”一句,疑問代詞“何”是動詞“操”的賓語,此句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大王來操何”。譯文: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么?
在否定句中,如果“吾”“余”“我”“爾”“己”“自”等代詞作賓語,賓語往往是前置的,翻譯時應依照“動前賓后”的順序。比如,蘇軾《石鐘山記》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代詞“余”作賓語,置于動詞“欺”前,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古之人不欺余也”。譯文:古人沒有欺騙我??!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突出賓語,作者會用“之”“是”“惟(唯)”等詞將賓語放到前面。比如,韓愈《師說》中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之”用在賓語和動詞之間,“句讀”和“惑”分別置于動詞“不知”和“不解”的前面,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二、狀語后置句
狀語后置句,又稱為介詞結構后置句,即介詞結構作狀語時,被放置于謂語動詞之后,基本形式是“動詞+介詞+名詞(代詞)”。在翻譯文言文時,同學們要注意將介詞結構移到謂語動詞之前。常見的狀語后置句有以下三種類型:
(1)謂語+介詞“于”+后置狀語。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以其無理于晉,且貳于楚也”為狀語后置句,介賓結構“于晉”作動詞“理”的后置狀語,“于楚”作動詞“貳”的后置狀語,正常語序為“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譯文: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而且對楚國懷有二心。
(2)謂語+介詞“以”+后置狀語。比如,《鴻門宴》中的“私見張良,具告以事”一句為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以事”作動詞“告”的后置狀語,正常語序為“以事具告”。譯文:私下里見張良,把事情全部告訴了他。
(3)謂語+介詞“乎”+后置狀語。比如,《師說》中的“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為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乎吾前”作動詞“生”的后置狀語,“乎吾”作動詞“先”的后置狀語,正常語序為“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譯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三、定語后置句
定語后置句,即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置于中心詞后的句子。有時為了強調定語,突出中心詞,常常會將定語放到中心詞的后面。所以,在翻譯時,同學們需要調整中心詞和定語的語序。常見的定語后置句有以下四種: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比如,《赤壁賦》中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客有吹洞簫者”為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作“客”的后置定語,正常語序為“有吹洞簫者客,倚歌而和之”。譯文:有會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比如,《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為定語后置句,形容詞“利”和“強”作賓語“爪牙”和“筋骨”的后置定語,正常語序為“蚓無利爪牙,強筋骨”。譯文: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3)中心詞+“之(而)”+后置定語+“者”。比如,《石鐘山記》中的“石之鏗然有聲者”為定語后置句,“鏗然有聲”作“石”的后置定語,用“者”結句,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定語后置結構。正常語序為“鏗然有聲石”。譯文:能發(fā)出響亮聲響的石頭。
(4)數(shù)量詞+后置定語。比如,《鴻門宴》中的“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為定語后置句,兩個數(shù)量詞“一雙”分別作中心詞“白璧”和“玉斗”的后置定語,即“一雙白璧”“一雙玉斗”。譯文:我?guī)Я艘粚Π阻担瑴蕚浍I給項王,(還帶著)一對玉斗,準備獻給亞父。
總之,倒裝句的形式是多樣的。在平時的學習中,同學們要了解其結構特點,掌握翻譯的技巧,從而準確識別和翻譯倒裝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和翻譯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明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