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王輝
【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應對方式的特征。方法:選取74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將其作為病例組。同時招募年齡相符的72名健康者作為對照組。采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對兩組進行量化評定。結果:病例組父母親情感溫暖(FF1、MF1)評分、積極應對方式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懲罰嚴厲(FF2)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積極應對方式評分和父親偏愛被試(FF4)評分呈負相關(P<0.05),消極應對方式評分和FF1、MF1評分呈負相關(P<0.05),與FF2、父親拒絕否認(FF5)、母親拒絕否認(MF3)、母親懲罰嚴厲(MF4)評分呈正相關(P<0.05)。結論:不良教養(yǎng)方式會促進消極應對方式產生,且在抑郁癥發(fā)生中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抑郁癥;父母教養(yǎng)方式;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4-0-01
抑郁癥為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好發(fā)于14~22歲的青少年人群。該疾病病因復雜,通常認為和應對方式有關。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1],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亦可導致抑郁癥產生。本研究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應對方式進行了分析,以期為青少年抑郁癥的防控提供一定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病例組為2018年6月~2019年7月本院診治的74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其中男41例,女33例;年齡15~21(18.06±2.47)歲。對照組為招募的72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7例,女35名;年齡14~21(18.31±2.45)歲。對兩組基線資料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測評工具
(1)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2]:由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等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情感溫暖(FF1)、懲罰嚴厲(FF2)、過分干涉(FF3)、偏愛被試(FF4)、拒絕否認(FF5)、過度保護(FF6)等6個因子,共58個條目。后者包括情感溫暖(MF1)、過度干涉與保護(MF2)、拒絕否認(MF3)、懲罰嚴厲(MF4)、偏愛被試(MF5)等5個因子,共57個條目。各條目均以1~4級評分法評分,1~4分分別對應否、偶爾、經常如此、總是。(2)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由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等兩部分組成,共20個條目,各條目均以1~4級評分法評分,1~4分分別對應從不、偶爾、有時、經常。
1.2.2施測方法
對所有主測者進行培訓。施測前向受測者解釋清楚測試目的,在征得其同意后采用上述工具進行測評。測試完成后,將所有問卷當場收回,并檢查問卷內容有無錯漏。
1.3 觀察指標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EMBU各因子、TCSQ各部分評分均用( )表示,以t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EMBU各因子評分與TCSQ各部分評分行Pearson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比較EMBU各因子評分、TCSQ各部分評分
病例組FF1、MF1、積極應對方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F(xiàn)F2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而其他部分評分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EMBU各因子評分與TCSQ各部分評分的相關性
積極應對方式評分與FF4評分呈負相關(P<0.05),消極應對方式評分與FF1、MF1評分呈負相關(P<0.05),與FF2、FF5、MF3、MF4評分呈正相關(P<0.05),其他因子評分和積極、消極因子評分無相關性(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其FF1、MF1評分較低,F(xiàn)F2評分較高。表明青少年如不能獲得父母足夠多的關懷、親情溫暖,易使其變得孤僻,且產生無助感,會給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容易出現(xiàn)抑郁癥。而青少年被父親過于嚴厲的懲罰,可致其自尊心受損,且自卑感增加,從而容易罹患抑郁癥。另外,對EMBU各因子青少年與TCSQ各部分青少年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消極應對方式青少年和FF1、MF1青少年呈負相關,提示父母親給予孩子的親情溫暖愈少,青少年愈容易形成消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青少年和FF2、FF5、MF3、MF4青少年呈正相關,提示青少年時期受到父母親拒絕否認愈多,對孩子的懲罰愈嚴厲,青少年愈容易采取消極應對方式。此外,積極應對方式青少年和FF4青少年呈負相關,說明父親對孩子的偏愛愈多,愈會阻礙青少年形成積極應對方式。因此,要求父母親應給青少年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以減少青少年抑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劉麗芳,全軍,李水英,等.探究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的童年創(chuàng)傷、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家庭功能[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9,14(9):444-446+468.
[2]金明琦,劉新民.家庭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父母版)的編制[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1,30(5):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