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湖萍
摘要:從心理學維度分析國家認同其與族群認同存在差異,其在形成政治共同體的前提下,讓全體成為確定身份歸屬。個體認同心理從感性認知逐漸影響到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增加認同程度。在心理學范疇分析國家認同,從投入價值、傾向確認維度入手,最終分析服務心理學路徑測量國家認同,確定國家認同概念,提出在我國獨特社會文化背景下界定國家認同的方法。
關鍵詞:國家認同;概念;結構維度
國家認同是公民確定自己歸屬的一種方式,公民認可自己國家的主權、政治道路、道德價值觀、文化傳統。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不曾斷絕,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屬于我國民族的獨特文化,凝聚著多民族大眾,中華民族振興工作推進期間進行戰(zhàn)略布局已經形成相互信任、依存扶持緊密關系為目標,提升整體國家認同感,打造互利共贏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眾多政治性因素,社會性因素、心理性因素、文化性因素均包含,其中國家認同具備復雜性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剖析,本文僅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國家認同。
一、國家認同概念辨析
(一)愛國主義與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包含內容負責,但是部分人主義與國家認同混淆在一起理解,國家認同需要區(qū)分兩者的概念,愛國主義包含感性與理性兩種形式,前者表現在對所屬國家無條件支持,即便是正確的評價也不會容忍;后者是對所屬國家抱有批判性依戀,國家認同并沒有形式的劃分,只是按照趨向性與程度進行判斷[1]。
(二)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
族群認同是對族群情感態(tài)度與自身所處族群程度的理解,國家認同、族群認同屬于雙重一體的關系,國家與族群認同呈現獨立關系,國家與族群認同呈現負相關系文化認同。對群體個體的共同文化進行確認,遵循同樣的文化理念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在相同思維模式下規(guī)范行為,這是文化認同的外在表現。文化認同也可以將其視為個體社會性的表現形式,雖然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存在區(qū)別,但是在表現形式上與族群認同,文化認同非常相似,還存在被包含與包含的邊界關系。
(三)公民取向與民族取向
國家認同界定是結合族群元素與公民元素的結合體,國家認同在社會范圍中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但是目前出現了兩種符合主要研究學界認同的兩種定義,民族取向與公民取向、民族取向的國家認同是本族群識別的方式啊,關注在族群共有宗教、語言、文化、祖先、種族、傳統等內容;后者是國家公民可以區(qū)分國家成員的特征,比如共同政治原則信仰、共同領土、政治機構所代表國家承認的公民身份渴望成為國家一部分。對公民取向與民主取向進行分析,在量化研究下發(fā)現個體國家認同強度與國家民族個體對自身所屬國家成員在成為成員獲得感受相關。對個體進行質性研究,分析個體感受群體時的表現,個體發(fā)現自身與其他類似人共同組成一個國家,實現對形成因素進行探究,其中涉及到族群的部分元素。國家認同可以使具備一定差異的個體結合成為一個團體,與其他民族相區(qū)別[2]。
(四)地域認同與國家認同
我國因為歷史原因在發(fā)展過程中為了穩(wěn)定民心,所以采用一國兩制的管理體制。在全球一體化發(fā)展趨勢下,公民形成國家認同需要擁有同一個獨特且共同的認同對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國家認同的心理需求國家。分析國家認同發(fā)現國家不一定具備同質性特征,經濟文化、教育、環(huán)境等多方面可能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但是一個國家可以與其他國家共享某些資源,這也便牽扯到地理與文化疊加的理念,人群特殊、歷史事件、文化傳承、地理、自然環(huán)境、人文、歷史等因素均會影響到地域形成的效果,地域認同關乎固定區(qū)域與群體關系的認同情況[3]。
自我認同是個體對所棲息環(huán)境的認同個體,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從環(huán)境中獲取信息,逐漸對環(huán)境形成一定的依賴心理,最終形成聯結。地域維度的國家認同擁有不同價值觀信念,地域認同是社會建構的獨特之處,但是在某一地可能出現不具備某種社會重要性的情況,但是這一社會構建的發(fā)展進程將會異常緩慢。理解國家認同,必須可以正確區(qū)分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與個人在環(huán)境長期生存產生認同感間的區(qū)別。基于地域的國家認同綜合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
二、國家認同結構緯度心理學路徑
(一)價值傾向維度
世界傾向與國家傾向是價值傾向維度分析兩個層面,價值傾向主要體現在個體的態(tài)度、展現觀念、生成結構、個體態(tài)度,影響個體對外界世界的傾向于各類事件的反應,可以展現個體社會心理發(fā)展過程,還可以展現個體社會特征。相同的價值傾向可以反映出個體對自然人、社會等關系理念形成的價值,相關體系擁有共享信念系統,價值系統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某一種生活指標,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具備一定的行為準則,這對社會制度的維系、社會的可靠發(fā)展有著一定的維護作用。
(二)行為投入緯度
從國家認同結構對行為投入進行分析,評價以個體行為作為載體個體,在接受各類信息的過程中存在既有的觀念,對某一層面進行評價,需要在清除個體既有觀念的前提下進行,優(yōu)先考慮個體對所處國家的評價信息。國家認同結構行為投入是個體認為其對自我概念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評價上可能存在積極以及消極兩種評價意見。個體可能會對國家產生消極態(tài)度,也可能產生積極態(tài)度,對國家認同評價主要從群體角度以及個人角度出發(fā),群體評價公眾對公民好感度的感受;個體評價是對自身與公民身份好感度的感受。
測量公眾對所屬群體的評價,主要為自己談及國籍時是否會出現興奮等情緒,將其作為衡量依據,由此可以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國家認同行為投入應該從社會嵌入性維度進行探索,從個體層面出發(fā)考慮個體態(tài)度、情感行為,了解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個體從成長過程中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國家認同嵌入到社會環(huán)境中,將其溶于日常生活并作為行為投入層面的維度。在特定環(huán)境中發(fā)現社會嵌入現象,在個體層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社會嵌入值較高時,大多數人的社交均會涉及到群體中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與之相反的情況則很少出現與自身無關的社會群體成員身上,個體也沒有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
三、國家認同測度實施路徑
國家認同測量應該認識到不同領域學科具有的差異化方式,應該根據需求靈活的采用訪談、田野調查、民族志等方式分析國家的習俗、語言、符號,從而可以收獲有價值的信息。從心理學的層面分析,在國家認同內容結構構建的準備階段使用內隱記憶的范式,其是心理學實驗方法,可以完成對國家民族情境、故事的探索工作,發(fā)現個體在國家認同中的情緒特征與認知方式。
另一方面,可以考慮使用詞語聯想實驗的方法開展工作,提出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等,詢問被調查者出現此類詞語時大腦中浮現的詞語,使用此方法轉變采訪方式,對不同年齡段群體進行采訪獲取相應數據,從而可以勾勒出較為立體形象的模型了解個體,對國家認知國家形象等內在認知網絡結構,對國家認同結構維度的類別劃分,對國家相關體系評價均有良好的作用。
結語:
國家認同目前已經在國際受到各界的關注,從心理學層面對國家認同進行分析,發(fā)現國家認同被社會構建可以捍衛(wèi)個體的心理,還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表現個人特色。目前,應該增加國家認同應該在個體認同體系方面的研究力度,從而可以根據分析得到方法,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增加個體的國家認同程度。
參考文獻:
[1]吳日暉.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與文化適應,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現代教育論壇,2020,3(6):83-85.
[2]汪青云,章鵬舉.媒介儀式塑造國家認同的節(jié)點與主題[J].青年記者,2020,671(15):50-51.
[3]喬明珠,李倩.從民族認同走向國家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析[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035(001):71-74.
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