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評論員
個人征信系統(tǒng),是現代國家呵護社會誠信、提升社會運轉效率的重要制度設計。在我國現有的語境下,要實現“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一套合理、高效的征信系統(tǒng),必不可少。
隨著個人征信系統(tǒng)的完善,失信者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高。個人信用留下黑點,意味著貸款、買房甚至出行,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也正因為此,對失信行為的界定,在標準和程序上,必須足夠嚴格、規(guī)范,才能體現公平,并讓社會真正信服、敬畏。
對照上述標準,眼下一些地方的做法,或多或少留下了疑問。如拖欠水電費,通俗理解確實可以構成失信。但是,這得區(qū)分開惡意拖欠和因意外情況帶來的“無意”拖欠。像信息不對稱,或者租房者未及時繳納等情況造成的拖欠行為,是否屬于惡意,就值得辨析。再比如,闖紅燈與失信其實未必直接相關,也將之統(tǒng)一納入征信系統(tǒng),就顯得牽強。
如果這類存在爭議的問題不厘清,那么,征信體系可能不僅無法對真正的失信者帶來足夠威懾,反倒可能導致個人信息記錄的紊亂。
個人征信的邊界模糊問題,還體現在征信主體的多元化上。五花八門的“失信行為”背后,其實同樣站著不同類型的征信主體。如,將闖紅燈納入失信的是交通部門,強調頻繁跳槽可能影響征信的,則是人社部門;還有一些城市則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這些被不同地方政府所定義的“征信”,是否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屬于同一系統(tǒng),其對應的性質、標準、失信懲戒,又是否一致?這些應有系統(tǒng)性梳理,給公眾以明確預期。并且,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征信“執(zhí)法”尺度到底如何統(tǒng)一,也該有足夠規(guī)范。
其實,針對征信體系可能帶來的濫用之虞,也有一些專家給出了技術性建議。如可以探索將一些專門領域的個人信用獨立出來,像闖紅燈等行為所涉及的征信,就應該限定在交通領域,而不宜泛化到所有領域。另外,不同的個人征信試點機構所擁有的信息是否可交換,哪些需要獲得信息主體的授權,如何保證交換過程和交換后信息不被濫用,在監(jiān)管、技術等方面,都應該規(guī)則先行。
現代社會,沒有征信系統(tǒng)不行,但征信濫用同樣要警惕。應看到,濫用征信,實際上就是在破壞征信,背離了制度設計初衷;而主要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的征信制度,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它直接針對的是個人權利。因此,征信權也必須有法律上的嚴肅、規(guī)范,也應該“關進制度的籠子”,如此才能公正、公平,真正為社會誠信護航。
摘編自《新京報》2019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