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慧
【摘 要】目的:探討老年手術患者術中壓瘡風險評估的實踐效果。方法:選擇胸外科2017年1-12月與2018年1-12月年齡≥60歲的手術患者各54例納入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術中采取傳統(tǒng)壓瘡護理方法,觀察組在此基礎實施術中壓瘡風險評估,個體化干預壓瘡形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3天壓瘡發(fā)生率、實施術中壓瘡風險評估前后護士壓瘡知識和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第3天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施術中壓瘡風險評估后護士的壓瘡知識評分、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均高于實施前,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實施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采取個體化干預措施,能有效降低老年手術患者壓瘡發(fā)生率,提升護士壓瘡護理能力和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術中壓瘡風險評估 老年手術患者 壓瘡護理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組織營養(yǎng)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或壞死[1]。Schultz等[2]認為術中壓瘡可能發(fā)生于術后幾小時內,但是大多數發(fā)生在術后1~3天。有報道觀察術中發(fā)生壓瘡率為9.5%[3],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4],Bradon常被用來評估住院的非手術患者壓瘡情況,量表中有些項目并不包括與手術相關特異性危險因素的評估,不適合通用于所有患者術中壓瘡的評估。本研究旨在分析影響胸外科老年手術患者壓瘡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形成相適應的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為降低術后患者壓瘡發(fā)生率、改進壓瘡預防和提升患者滿意度提供依據。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1-12月年齡≥60歲的54例手術患者為對照組,術前用Braden量表進行壓瘡風險評估,術中采取傳統(tǒng)壓瘡護理方法。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64.26±8.75歲;平均住院時間18.25±3.41天。選擇2018年1-12月年齡≥60歲的54例手術患者為觀察組,用Braden量表術前評估基礎上,針對性制定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實施個體化壓瘡干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5.78±9.28歲;平均住院時間17.64±2.33天。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手術時間≥2.5h;③全身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④術前無壓瘡存在;排除標準:急癥手術。本研究兩組患者的護理人員均為18名,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評估方法
1.2.1 對照組 病房護士術前采用Bradon量表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從感知能力、潮濕程度、活動能力、移動能力、營養(yǎng)攝取能力、摩擦力與剪切力等6個維度4個條目進行壓瘡風險評估,每個條目分別賦值為1-4分,評分≤12分為壓瘡高危患者,術中常規(guī)采取預防壓瘡措施。
1.2.2 觀察組 根據老年手術患者及實施手術的特性,形成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擬定了一般狀態(tài)、基礎疾病、手術情況等3個維度,對患者術前移動度、體重指數、白蛋白值、是否糖尿病與貧血、手術時長、擺放體位、術中失血量、術中低血壓等8個條目,分別賦值1-3分,評分≥15分視為術中壓瘡高風險。手術室護士術前訪視時除采集患者常規(guī)信息外,根據患者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內容打分,對高風險患者實施個體化干預措施,防范壓瘡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3天壓瘡發(fā)生率。術前1日評估患者壓瘡風險因素,術中采取對應措施,術后第3日觀察壓瘡發(fā)生情況。②比較實施術中壓瘡風險評估前后護士壓瘡知識掌握情況。分別針對壓瘡風險評估量表、手術相關壓瘡知識、壓瘡護理能力自行設計問卷,分3個維度各5個條目,各條目賦值1-5分,分值越高知識掌握的越好,問卷回收率100%。③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針對納入研究的手術患者壓瘡干預效果,出院前護士長面對面訪談,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內容包括護理服務態(tài)度、壓瘡知識宣教、壓瘡護理操作等,結果分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率為滿意與一般之和。訪談率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3天壓瘡發(fā)生率。見表1
2.2 比較實施術中壓瘡風險評估前后護士壓瘡知識得分。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見表3
3 討論
3.1 設定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意義 壓瘡風險評估量表首先應考慮易于掌握和應用,但沒有一種量表能適用于各種年齡、各類人群、各個治療階段,且同一量表應用于不同人群時也有一定的差異[5]。護理實踐中將Braden量表應用于患者術中壓瘡評估,其評分項目少,易于掌握,但不夠全面,沒有涉及術中壓瘡相關特異性因素。制定術中壓瘡風險評估量表,能夠在對患者充分評估基礎上,找出術中壓瘡高危因素,個體化制定預防措施。本文壓瘡量表的維度和條目針對性強,操作簡單迅速,實現了對壓瘡高危患者術中重點預防和個性化護理,獲取防范壓瘡的主動性,同時使術中壓瘡評估有了統(tǒng)一標準,更加規(guī)范。
3.2 有效降低老年手術患者壓瘡發(fā)生率 觀察組對術前評估<15分的界定為術中壓瘡風險較低,采取調節(jié)術中沖洗液溫度38~40℃,擺放手術體位時以海綿軟墊保護骨隆突受壓部位,操作時盡量減少施加外力等措施。對術前評估≥15分的界定為術中壓瘡高風險,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術前干預患者的基礎疾病如加強營養(yǎng)、控制血糖、改善貧血等;對俯臥位、側臥位等借助體位架的手術,以及術前低白蛋白、手術時間≥2h、患者體重≥75kg或≤45kg手術患者,添加硅膠墊或運用壓瘡敷貼減輕壓力,受壓部位噴涂賽膚潤等促進皮膚血液循環(huán)劑[6];對術中出血量多的患者,及時輸血、輸液,避免微循環(huán)灌注不足引起急性壓瘡[7]。兩組患者對比顯示,術后第3天觀察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為3.70%,對照組患者壓瘡發(fā)生率為11.11%,驗證了實施術中壓瘡風險評估,個體化采取壓瘡干預措施有效可行(P<0.05)。
3.3 提升護士壓瘡護理能力和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術中壓瘡干預更重視老年手術患者內在環(huán)境的變化如病生理、基礎疾病及術中壓瘡干預措施的落實等,護理人員需接受系統(tǒng)、專業(yè)的理論及實踐學習。通過科室培訓考核、反復操作演示后,對術中患者認真評估組織實施,提高了護士的專業(yè)化水平,壓瘡護理能力得到提升,對壓瘡評估量表的掌握、術中壓瘡相關知識、壓瘡護理能力評分為95.28±3.34分、89.40±3.26分、91.30±5.20分,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手術患者術前壓瘡知識宣教、術中壓瘡風險個體化干預,規(guī)范了壓瘡護理操作,減輕了患者痛苦,通過出院前面對面訪談,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6.3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為83.30%,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間差異表明,術中壓瘡風險評估能夠提升護士壓瘡護理能力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有效控制壓瘡是護理質量提高的重要指標,也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標之一。結合老年患者自身及手術特點建立術中壓瘡專用評估工具,落實個體化干預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壓瘡發(fā)生率,同時促進了壓瘡規(guī)范化培訓,提升了護士壓瘡護理能力,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促進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
參考文獻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陳秀秉.賁門失弛緩癥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36(3):479-483.
謝小燕,劉雪琴,周萍.手術患者發(fā)生壓瘡的術中危險因素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21-23.
Manzano Francisco,Navarro Maria José,Roldán Delphine,Moral Maria Angeles,Leyva Isabel,Guerrero Carmen,Sanchez Maria Angustias,Colmenero Manuel,Fernández-Mondejar Enrique.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ventilate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0,25(3).
廖冬花. 圍術期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工具的編制[D].南華大學,2019.
魏彥姝,陳杰 ,路潛,等.術中壓瘡危險因素評估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3,(11):64-66.
魯為鳳,李福宣.術中壓瘡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全科護理,2012,10(26):2436-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