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念珠
我們正處于一個講究合作共贏的時代,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其實,大自然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只要看看自然界中那些互惠互利的共生關(guān)系,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然的智慧。
你找蜂巢我采蜜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被稱為“平頭哥”的動物——蜜獾,它以兇猛膽大而聞名,什么動物都敢招惹。它體型小,但皮膚堅硬,毒蛇都咬不穿,甚至還會捕食毒蛇,吉尼斯世界紀錄把它命名為“最大膽的動物”。有意思的是,蜜獾也有不僅不會招惹還會主動討好的動物,那就是比麻雀稍大的灰色小鳥——響蜜(liè)。
響蜜又叫領(lǐng)路鳥、向?qū)B,是啄木鳥的近親,它能迅速知道方圓幾百公里的蜂巢位置。而蜜獾雖然喜歡吃蜂蜜,但光憑自己的嗅覺根本找不到蜂巢。它們一個能找到蜂巢卻不敢捅,一個找不到蜂巢卻敢于搗毀蜂巢,干脆組合,形成互利共生的關(guān)系。每次響蜜發(fā)現(xiàn)蜂巢時,都會飛到蜜獾周圍不停鳴叫,蜜獾收到信號,就會緊隨響蜜身后。找到蜂巢后,蜜獾扒開蜂巢,然后與響蜜一起享受佳肴。
私人訂制屬我強
授粉是植物結(jié)成果實的必經(jīng)過程,尋找合適的傳粉對象就很重要。為了增加傳粉幾率,石竹長管花會長出極長的花朵來吸引特殊的傳粉者——網(wǎng)翅虻科長吻虻。這種長吻虻的喙管長達5厘米以上,這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與石竹長管花共同進化的結(jié)果。對于石竹長管花而言,孤注一擲的“投資”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它又進化出一個聰明的系統(tǒng)來確保繁殖成功,那就是每朵花只為長吻虻提供一小口花蜜。為了得到花蜜,長吻虻必須將自己的喙管完全伸入花管,此時,它的身上就沾上了花粉。由于每朵花只有少量花蜜,長吻虻必須從一朵花飛往另一朵花,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于是,它一天內(nèi)會造訪數(shù)百朵花,邊飛邊散播花粉。這種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對兩個物種皆有利——石竹長管花鎖定了自己的專屬傳粉者,長吻虻則不需要與該地區(qū)的其他昆蟲分享珍貴的花蜜。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澳大利亞有一種常見的寄生植物——槲寄生,它與鳥類是默契的合作伙伴。槲寄生通常寄生于麻櫟樹、蘋果樹、白楊樹等樹木,其根部穿透宿主的莖,吸收養(yǎng)分和水,接著發(fā)芽,長出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葉子,繼而生長繁衍。每年秋冬季節(jié),槲寄生的枝條上都會結(jié)滿果實。此時,灰椋鳥、太平鳥、棕頭鴉雀等鳥類會聚集在結(jié)有果實的槲寄生周圍,一邊嬉戲一邊取吃果實。
有意思的是,在長期的進化中,槲寄生進化出了一種富含黏液的特殊果實。果實被吃進鳥類嘴里之后,包裹著黏液的種子無法被消化,它們會被鳥蹭掉,或隨著糞便被排出來,然后粘在樹枝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種子會慢慢將根扎進樹枝,繼而生長發(fā)芽。
鳥類盡情享用槲寄生的果實,槲寄生則放心依靠鳥類幫忙傳播種子,千百年來,它們就這樣一直互惠互利著。
其實,大自然中的合作共贏關(guān)系還有不少。比如,東非大草原上,角馬會和斑馬一起吃草。
斑馬首先穿過草地吃掉最高的草,這是因為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能夠分解老硬、干
枯、低質(zhì)的草。角馬緊隨其后,它們更適合解決更短、更軟、更有營養(yǎng)的草。你看,就連動植物也深諳“抱團才能取暖,互利更好共生”之道,我們?nèi)祟愂遣皇且苍撊绱四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