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桐
最近,電視上又在重播經(jīng)典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了。有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物劉備、關(guān)羽、張飛、曹操、周瑜、郭嘉、孫權(quán)、呂布、袁紹、趙云......他們的姓名怎么都是兩個字?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取名的那些事兒。
介紹取名的歷史之前,咱們先來科普一個概念。所謂“姓名”,是“姓+名”的組合,不管姓是一個字的單姓,還是兩個字的復姓,只要名是一個字,就算是單名,名是兩個字,則為雙名。三國時期,人們喜歡單名。有人專門做過統(tǒng)計,《三國演義》里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除了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等三人外,書中人物都是單名。
其實,三國時期的這種取名風俗與前朝的皇帝王莽有著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王莽在西漢和東漢之間建立了“新”王朝。新只有短短的15年,大多數(shù)人都不太熟悉這個朝代。但是,王莽改制卻是婦孺皆知的。執(zhí)政期間,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將天下田改稱“王田”、改革幣制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還對如何取名做出了規(guī)定,推出禁止使用雙字做名的法令。
王莽推行單字做名字,這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學家公羊高鼓吹“二名非禮”,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取單名。王莽也信奉公羊高的主張,于是,他當權(quán)后下令:不得有二名。
法令一頒布,王莽的家人就行動起來了。他的長孫原名王會宗,在“禁二字名”后改為王宗。
后來,王宗登基心切,打算和自己的舅舅合謀造反,結(jié)果事情敗露,王宗自殺。王莽大怒,下令恢復他的本名王會宗,以示貶辱。這件事情以后,百姓就更不敢隨意取兩個字的名了,因為雙名不僅會被罰,還帶有貶低的意思。在王莽的強力推動下,“二名非禮”的觀念從學界的主流觀點升級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識。因此,從隨后的東漢開始,取單名之風長達300余年。
到了東晉時期,單字為名的現(xiàn)象因為一種宗教的盛行而迎來了破局。那時,天師道成為南方第一大教。天師道的信徒給孩子取名時,喜歡在后面加個“之”字。這個“之”其實是虛字,并沒有實際意義,只是用來表示宗教信仰。我們看到,書圣王羲之有七個兒子,每一個兒子的名字最后都是“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煥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七子都繼承了父親的衣缽而擅長書法,尤以老七王獻之最出名。
當時間的馬車走到南北朝時期,東晉的各個門閥世家在權(quán)力斗爭和戰(zhàn)爭中紛紛走向衰敗,單字名和雙字名的意義也在世人眼中逐漸淡化。唐宋以后,人們開始按照“字輩譜”來給孩子取名,雙字名大行其道,彰顯出濃厚的宗族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
到了明朝,朱元璋因為子孫太多,更是親自制定了一套雙字取名的規(guī)則。朱元璋有26個兒子,為了避免后世子孫重名,他為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一代人都從輩分表中取一字,再取五行金、木、水、火、土做偏旁的一字,合成雙名。這樣,隨便拿來一個明朝皇室成員的名字,我們一對照,就能知道他是朱元璋第幾個兒子的第幾代孫了。
中國的姓名文化源遠流長,只從取名用單字還是雙字這一個小小的角度就可以窺探到社會的變遷和習俗的演化。今天,我們每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取名仍然十分重視,這其中寄托著父母的期望,更有著濃烈的家族情結(jié)和深厚的文化根脈。
同學們,你們不妨回家問問父母,你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從傳統(tǒng)姓名體系中的名、字、號、室名等更多方面了解中國的姓名歷史,身體力行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