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白當黑
“小二,來兩斤牛肉?!边@不過是小說家言,古人對肉食的把控遠比現(xiàn)今復雜得多。
古代的馬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組建騎兵的軍事資源。不到危急關(guān)頭,古人是不會食用馬肉的。只有舉辦重大儀式時,才會殺馬作為祭品,以顯莊重。公元前195年,劉邦殺白馬,與群臣共同用馬血涂抹嘴唇,宣布“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史稱“白馬之盟”。
封建社會長期處于農(nóng)耕文明,牛的存在不可或缺。
漢朝時,牛被列入禁屠名單,殺牛償命的案例屢見不鮮。歷代都執(zhí)行了這一制度,即便是生病和殘疾的牛也不能私自殺死,否則將被處以徒刑、流放或杖刑。南梁謝諼官居司徒右長史,因私自殺牛被告發(fā),被一擼到底。《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大吃牛肉的場景,不過是為突出其造反精神而故意設(shè)計的文學細節(jié)。
牛在軍事上也有突出貢獻。牛皮和牛筋是制作戰(zhàn)靴、鎧甲、柬帶、韁繩、馬鞭、弓箭等武器的重要原料,被列為軍事物資,需要上交國家,否則輕者打板子、重者判刑罰款。難怪元朝農(nóng)業(yè)專家王禎在《農(nóng)書》中說: “農(nóng)為牛本,有功于世。”將牛的重要性提到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