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閑又有文化,所以給很多尋常事物取了驚艷爆棚的別名,像零珠碎玉那樣使人愛不釋手。跟他們相比,我們過得太糙了,不如接受一下“取名藝術(shù)”的熏陶昭。
槐序十七:舉雙手、雙腳pick“櫻筍時(shí)”,也就是櫻桃與春筍上市的季節(jié),簡直是吃貨專屬的文藝大招!出處就是唐代鄭谷的“恨拋水國荷蓑雨,貧過長安櫻筍時(shí)”,對了,還有出自清代陳維崧筆下的“櫻筍年光”,真是又暖又軟。
夕顏:蘇軾表示不服——為啥不給我安排個(gè)“河豚年光”?
夙念:看到“於菟”(wu tu)二字,是不是聯(lián)想到兔子、菟絲子之類又軟萌又清新的意象?其實(shí)它是楚國人對老虎的別稱。話說楚國政治家令尹子文幼時(shí)被丟棄在湖北云夢,被一只母虎撫育長大,所以此地古稱“於菟”。
決微:楚人大概是想用反差萌抵消對老虎的原始恐懼吧。
露從今夜白:我喜歡“鹿蹊”,意為鹿走的小徑,感覺其中風(fēng)景自帶柔光濾鏡。
小荷:也就鹿有這種濾鏡,怎么,“羊腸小道”不配風(fēng)景優(yōu)美嗎,還是羊糞蛋兒的糗狀過于深入人心?
裂錦:“槿花心”看似溫婉清雅,其實(shí)是指渣男/女的心。因?yàn)槟鹃然ǔ_夕落,所以用來比喻人心善變,比如唐代孟郊所說“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子玉:嗯,我學(xué)到了優(yōu)雅體面地懟渣男/女的招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