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路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山東省高青縣述青藏古博物館收藏“有元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富公墓銘”拓片一方(以下簡稱《富珪墓銘》),出土時間、地點不詳。墓銘長75厘米,寬64厘米,厚13厘米。銘文楷書30行,滿行29字,共699字,至大二年(1309)十一月刻石,國子助教曹質(zhì)撰文(圖一)。志主富珪是元代權(quán)臣阿合馬的黨羽之一,此墓銘記述了富珪的生平,豐富了我們對其的認識。為研究方便,先將墓銘迻錄如下。
1.有元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富公墓銘。國子助教曹質(zhì)撰。
2.公諱珪,字君璋,世為臨淄高苑人。父全,母桑氏。公生雄偉,倜儻不羈,甫冠,挺
3.挺有古丈夫風氣。其讜言正論,聞?wù)邿o不服。筮仕權(quán)濟南廉訪府事。屬壬戌
4.歲荒,民之流亡者眾,公直赴
5.中書堂陳利害,堅以賑恤為請,其辭情激切,卒致許其請。執(zhí)政者才其才,即
6.奏充四川漕運使。公辭:不次之擢,非韋布所堪,乞試有效,就列為未晚。遂慨
7.然以興除為己任。會庭臣論事
8.上前,公以正理折之,左右為之改色。一日密
9.奏蜀帥藏□違
10.制,恐有非常,及宋俘費正寅不宜處要地。事覺,如公言。至元己巳,
11.王師伐宋,公建言青社散卒經(jīng)練者幾萬人,收用必有功。
12.上趣行之,襄漢之捷實藉其用。
13.朝廷以公言有征,授奉議大夫、知祁州事,公之名益大。十三年春,
14.詔復(fù)都轉(zhuǎn)運司,為十道首,拜公中順大夫、金虎符、衛(wèi)輝等路都轉(zhuǎn)運使。越明
15.年,復(fù)加太中。公念人子遠游,冀沾祿以榮親,今宰木已拱,如風樹之悲何?遂
圖一 富珪墓銘拓片
16.東道歷下,舉親之柩于田鎮(zhèn)先塋而祔焉,繼遣介奉幣懇于翰林修撰汲郡
17.王惲碑其墓,庸慰下泉,少報罔極之恩也。是歲冬,升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
18.使,歷再期謝去,寓于惟揚,以至元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薨。其子德明護公
19.之喪以歸,權(quán)殯于濟南郡治之西南原。后三十年己酉冬十有一月下旬三
20.日,始克葬。公配夫人彭氏,次張氏、劉氏。子三人,長曰德明,承務(wù)郎、福州路治
21.中;次曰德庸,歷官忠武校尉、信州路上饒縣尹;次曰德新,樞密院宣使。女一
22.人,適馬□。男孫七人,訓、謙、誼、諒、諮、諧、謨。女孫十人,馬克敬、賀桂芳、張琮,其婿
23.也。葬既有日,公之季子德新命其子諒來告予曰:“予不天,早失所怙,依二兄
24.僅得樹立,今二兄俱殞歿,德新煢煢,將舉送終之禮,所瘞墓銘不于先生托,
25.將孰托耶?敢再拜以請。質(zhì)聞中奉公忠赤剛果,素有可稱,況質(zhì)與德新又有
26.一日之雅,是請也,其可辭?姑敘其顛末而系以銘。銘曰:
27.生非不天,爵祿兼全。況□家有繩繩之賢嗣,
28.卒祔祖起峨峨之新阡??埞杏诖艘玻m百千其歲,
29.既固既安,知無憾于下泉也。
30.至大二年歲次己酉十一月 日。
志主富珪《元史》無傳,惟《元史·阿合馬傳》中提及其在至元十二年(1275)曾任轉(zhuǎn)運使[1]4560,除此之外無任何記載。據(jù)墓銘,富珪字君璋,臨淄高苑人,墓銘僅僅述其父名及母姓,沒有任何事跡,可知其并非出自閥閱之家。富珪初仕權(quán)濟南廉訪府事?!对贰酚涊d:“國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二十八年(1291),改按察司曰肅政廉訪司?!盵1]2180但據(jù)劉曉先生研究,在提刑按察司設(shè)立之前的大蒙古國時期及元初期,曾設(shè)立由金代按察使轉(zhuǎn)變而來的廉訪使[2]。富珪任濟南廉訪府事在壬戌年(1262)之前,這里的廉訪府應(yīng)屬于由金代按察使轉(zhuǎn)變來的監(jiān)察機構(gòu)。劉曉先生文中列舉的這一時期見于文獻記載的廉訪使僅六人,《富珪墓銘》又提供了一條廉訪使的珍貴資料。富珪所任廉訪府事大概是廉訪府的吏員,屬于以吏入仕。
中統(tǒng)三年(1262)是富珪仕宦經(jīng)歷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墓銘第3—6行記載:“屬壬戌歲荒,民之流亡者眾,公直赴中書堂陳利害,堅以賑恤為請,其辭情激切,卒致許其請。執(zhí)政者才其才,即奏充四川漕運使。”《元史·世祖紀二》記載,中統(tǒng)三年(1262)閏九月“己丑,濟南民饑,免其賦稅”[1]87。是年二月,山東世侯李璮叛亂,隨即率軍進駐濟南,忽必烈命諸王合必赤總督諸軍征討,圍困濟南,七月濟南城中糧盡,李璮投大明湖不死,被俘獲處死。其時兩軍對壘濟南,濟南所受破壞當不小,這也是百姓流亡饑饉的原因。富珪到中書省陳利害,中間肯定也涉及戰(zhàn)后濟南的安撫問題,而此舉得到執(zhí)政者的贊許,被奏充四川漕運使。李璮反叛之后,主管財賦的中書平章政事王文統(tǒng)因與李璮通謀反叛,被忽必烈誅殺,阿合馬“始命領(lǐng)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zhuǎn)運使,專以財賦之任委之”[1]4558。四川漕運使屬于財賦官員,因此奏充富珪為四川漕運使的“執(zhí)政者”應(yīng)為阿合馬。
富珪雖以“不次之擢”而推辭了四川漕運使之職,但墓銘第7—8行記載他“庭臣論事上前,公以正理折之,左右為之改色”,可以在忽必烈面前議政,說明富珪此時已經(jīng)進入中書省任官。
墓銘記載的富珪在中書省的政績主要有兩件,一是奏蜀帥違制及費正寅不宜處要地,一是建言收青社散卒為兵。此處的蜀帥極有可能為嚴忠范。嚴忠范為山東世侯嚴實之子,中統(tǒng)二年(1261)接替其兄嚴忠濟出任東平路官民總管兼行軍萬戶。李璮之亂后罷世侯,嚴忠范被罷,至元二年(1265)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此后先后任僉陜西行省事、僉四川行省事?!对贰な雷婕o五》記載,至元九年(1272)十二月“辛亥,宋將昝萬壽來攻成都,僉省嚴忠范出戰(zhàn),失利,退保子城,同知王世英等八人棄城遁。詔以邊城失守,罪在主將,世英雖遁,與免其罪,惟遣使縛忠范至京師”[1]144。至元十年(1273)二月,“西蜀嚴忠范以罪罷,遣察不花等撫治軍民”[1]148。如《富珪墓銘》中“蜀帥”所指確為嚴忠范,則嚴忠范被縛至大都,除了作戰(zhàn)失利,還有平時做事違制的原因。
費正寅原為南宋降將,《元史·廉希憲傳》記載:“蜀降人費正寅以私怨譖希憲因李璮叛,亦修城治兵,潛畜異志,帝因惑之,命中書右丞南合代希憲行省,且覆視所告事,卒無實狀?!盵1]3089中統(tǒng)初陜西行省廉希憲等繕城備戰(zhàn),主要為防御四川阿里不哥勢力阿藍答兒和渾都海,反被費正寅誣陷有異謀?!对贰ち梻鳌贩Q費正寅為“蜀降人”,《富珪墓銘》稱其為“宋俘”,他在中統(tǒng)初任興元判官,《元史·馬亨傳》記載:“興元判官費正寅狡悍不法,莫有能治之者。亨白省府,欲以法繩之,反誣構(gòu)行省前保關(guān)中有異謀,詔右丞粘合珪讞之,亨力辨之,冤構(gòu)釋然?!盵1]3828兩者所指當為一件事?!对贰肪砹兜乩碇救罚骸芭d元路。下。唐為梁州,又改漢中郡,又為興元府。宋仍舊名。元立興元路總管府,久之,以鳳、金、洋三州隸焉?!盵1]1426興元為陜西通往四川的咽喉要地,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富珪墓銘》第10行說“宋俘費正寅不宜處要地”,所指可能是費正寅不宜在興元任官。
《元史·張雄飛傳》記載,張雄飛為御史臺侍御史,“參議樞密院事費正寅素狡,有告其罪者,詔丞相線真等與雄飛雜治之。請托交至,雄飛無所顧,盡得其罪狀以聞,正寅與其黨管如仁等皆伏誅。”[1]382《0元史·世祖紀四》系此事于至元八年(1271)春正月,“丁亥,管如仁、費正寅以國機事為書,謀遣崔繼春、賈靠山、路坤入宋,事覺窮治,正寅、如仁、繼春皆正典刑,靠山、坤并流遠方?!盵1]133可見在至元八年(1271)之前費正寅已經(jīng)升至參議樞密院事。樞密院是中樞軍事機關(guān),《富珪墓銘》第10行說“宋俘費正寅不宜處要地”,也可能是指費正寅不宜任樞密院官。后來費正寅又計劃投宋,事覺被殺,所以《富珪墓銘》中說“事覺,如公言”。
《富珪墓銘》第10—11行記載:“至元己巳,王師伐宋,公建言青社散卒經(jīng)練者幾萬人,收用必有功。上趣行之,襄漢之捷實藉其用?!鼻嗌绱敢娑迹洱R乘》記載:“益都路……武帝(按:指漢武帝)封子閎為齊王,《策》曰:‘嗚呼!小子閎受茲青社?!w古者以太社五色土隨方封國使立社,故齊有青社之稱?!盵3]益都是金元之際世侯李全、李璮父子長期盤踞之地,是李璮反元的軍事基地,李璮亂后,當?shù)厝杂写罅拷?jīng)過訓練的軍事武裝。富珪建言收益都散卒為軍,即是簽發(fā)這部分人為軍。元朝漢軍又有舊軍和新軍之別,舊軍主要指降蒙的金軍和地方武裝,新軍當指從中原簽發(fā)的士兵。富珪建言收益都散卒為軍所組成的軍隊當為新軍。
滅宋戰(zhàn)爭開始后,“(至元)六年,大括諸道兵,益圍宋襄陽。益都兵,璮所教也,號勇悍難制,度諸帥無足統(tǒng)之者,乃以王(按:指張弘范)為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4],可以說這支萬戶就是為益圍襄樊之戰(zhàn)而簽發(fā)的。據(jù)陳廣恩先生研究,張弘范統(tǒng)帥的這支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府,后來逐漸分化成幾支益都萬戶府組織,如益都舊軍萬戶府、益都新軍萬戶府等。各翼萬戶府的萬戶,如鄭祐、李庭、劉國杰等,均是襄樊之戰(zhàn)開始后張弘范的部下,并且都是以管軍千戶的身份參與了襄樊之戰(zhàn)[5]。故墓銘言“襄漢之捷實藉其用”。
富珪后被授官奉議大夫、知祁州事,具體時間不詳,當在至元十三年(1276)之前。此時正是權(quán)臣阿合馬當政時期。《元史·阿合馬傳》記載,至元七年(1270)正月立尚書省,阿合馬任平章尚書省事,“初,立尚書省時,有旨:‘凡銓選各官,吏部擬定資品,呈尚書省,由尚書咨中書聞奏?!潦牵⒑像R擢用私人,不用部擬,不咨中書。丞相安童以為言,世祖令問阿合馬。阿合馬言:‘事無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擇?!餐蛘垼骸越裎ㄖ匦碳斑w上路總管,始屬之臣,余事并付阿合馬,庶事體明白。’世祖俱從之。”[1]4459阿合馬控制用人權(quán),中書省實際上已經(jīng)被架空。在許衡及受漢儒影響的安童等人看來,阿合馬所用多非正人[1]4459。此一時期人事任免都由以阿合馬為首的尚書省掌管,富珪知祁州事應(yīng)也是受阿合馬的任用。富珪投靠阿合馬也是他人生的另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此后他被任命為衛(wèi)輝路轉(zhuǎn)運使、湖南道宣慰使,逐步走向人生的頂點。
《元史·世祖本紀五》記載,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丁丑,阿合馬奏立諸路轉(zhuǎn)運司凡十一所”[1]170,《元史·阿合馬傳》記載至元十二年阿合馬“乃奏立諸路轉(zhuǎn)運司,以亦必烈金、札馬剌丁、張暠、富珪、蔡德潤、紇石烈亨、阿里和者、完顏迪、姜毅、阿老瓦丁、倒剌沙等為使”[1]4560。諸路轉(zhuǎn)運司共十一所,富珪是阿合馬任用的11位轉(zhuǎn)運使之一,其名在《元史》中也僅此一見?!陡猾暷广憽返?3—14行說“十三年春,詔復(fù)都轉(zhuǎn)運司,為十道”,兩者記載的轉(zhuǎn)運司數(shù)量不同,《元史》本紀依據(jù)的史料來源為實錄,可靠性更高,當以立十一道轉(zhuǎn)運司為是。11人當中,從姓名判斷,西域人5人,漢人4人,女真人2人。諸路轉(zhuǎn)運司由阿合馬奏立和掌控,11位轉(zhuǎn)運使肯定也都是阿合馬的黨羽。從墓銘記載我們知道,富珪所任為衛(wèi)輝等路轉(zhuǎn)運使。富珪至元十四年(1277)升湖南道宣慰使,“歷再期謝去”,大概至元十六年(1279)卸任,寓居淮揚,至元十七年(1280)三月二十三日卒。
《富珪墓銘》第16—17行記載富珪“繼遣介奉幣懇于翰林修撰汲郡王惲碑其墓,庸慰下泉,少報罔極之恩也”。王惲號秋澗,是元代早期著名的文臣,去世后其子王公孺編次其文集一百卷,名《秋澗先生大全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據(jù)元刊明代修補本影印[6]。但遍翻《秋澗先生大全集》,并沒有王惲為富珪父母所作之碑。文集編訂中有所遺漏固所難免,但也存在另外一種可能。至元十九年(1282)奸臣阿合馬被刺身亡,不久忽必烈籍沒其家,阿合馬黨羽失勢。富珪作為阿合馬所任用之人,肯定也被漢族儒士所不齒?!肚餄鞠壬笕分袥]有富珪父母碑刻,或可能在編選文集時被刪去了。
富珪長子富德明、三子富德新在文獻中均尋不到蹤跡,惟次子富德庸在文獻中有零星記載。墓銘記載富德庸“歷官忠武校尉、信州路上饒縣尹”?!堆拥v四明志》卷三《職官考下》記載的鄞縣縣尹中有富德庸[7]6169。同書卷十四收錄《重修慈湖書院本末記》,記載慈湖書院的重修,“前令尹濮水馮君顯實謀其始,而歷山富君德庸成其終,二令尹通敏廉正,規(guī)隨一心,功賴以竟”[7]6341,“歷山富君德庸”即富珪次子,可見他還曾任鄞縣縣尹。
據(jù)墓銘,富珪最初任職濟南廉訪府,壬戌歲(1262)赴中書堂請賑恤,被阿合馬奏充四川漕運使,富珪辭“不次之擢,非韋布所堪,乞試有效,就列為未晚”。此后他進入中書省為官,期間密奏蜀帥違制和費正寅不宜處要地,至元己巳年(1269)他建言簽山東新軍,此后不久被授知祁州事。至元十三年(1276)春任衛(wèi)輝等路都轉(zhuǎn)運使,十四年(1277)升湖南道宣慰使,十六年(1279)卸任,十七年(1280)三月二十三日卒。富珪在《元史》中僅一見,在元人文集中也翻檢不到相關(guān)記載,《新元史》[8]《蒙兀兒史記》[9]等皆無富珪傳記,此前除了他在至元十三年(1276)任轉(zhuǎn)運使外,我們對富珪其他經(jīng)歷一無所知。此墓銘介紹了富珪的鄉(xiāng)貫、出仕等情況,尤其是他受到權(quán)臣阿合馬器重,一生主要在財賦機構(gòu)為官,是阿合馬黨羽等記載,加深了我們對富珪的了解。對于重要而文獻又罕有記載的歷史人物,新出土墓志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1]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劉曉.大蒙古國與元朝初年的廉訪使[M]//邱樹森,李治安.元史論叢:第八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3]于欽.齊乘:卷三[M]//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方志叢刊: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547.
[4]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六:元帥張獻武王[M].姚景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102.
[5]陳廣恩.元益都諸萬戶府考[J].史學月刊,2015(6).
[6]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M]//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7]袁桷.延祐四明志[M]//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方志叢刊: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8]柯劭忞.新元史[M]//柯劭忞,屠寄.元史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9.
[9]屠寄.蒙兀兒史記[M]//柯劭忞,屠寄.元史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