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商紂“象箸”到謝爾頓“筷子”

      2020-09-27 23:10:20劉小方
      百科知識 2020年18期
      關鍵詞:刀叉餐具筷子

      劉小方

      七位主角圍坐在一起用筷子吃飯,是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中最常見的場景。熒屏中,無論是在中式餐館就餐,還是在家里吃中餐外賣,謝爾頓和朋友們都能熟練地使用筷子,場面自然和諧,仿佛筷子一直以來就是他們的餐具。近20年來,在歐美影視劇里,筷子的身影越來越多,無論是在好萊塢的爆米花電影里,還是在歐洲歷史劇情片里,筷子都不時現(xiàn)身,成為最鮮明的東方文化元素。從人口統(tǒng)計學的角度來看,全世界共有超過15億人每天都使用筷子,差不多每四個地球人中就有一個人用筷子吃飯,如此龐大的數(shù)字和如此頻繁的使用,都在告訴我們筷子的重要性。

      3000多年前,筷子誕生于中國。漢代時向東傳入朝鮮半島,隋代時傳入日本,唐代前后風靡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qū)。17世紀早中期,筷子現(xiàn)身于歐洲來華傳教士的游記和信札之中,或許是因為獵奇,或許是因為方便,筷子被塞進他們的行囊,開始零星地登陸歐洲,并被擺上了歐洲皇室和貴族的餐桌。20世紀初,隨著中餐、日餐等東方飲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尤其是外賣以及一次性筷子的出現(xiàn),筷子在全世界的旅行明顯加速,逐步成為歐美普通人都熟悉的東方餐具。

      古人的“筷”意生活

      如果從餐具使用的角度來劃分,人類的飲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手食、筷子和刀叉三類。其中手食是人類最早且延續(xù)至今的用餐形態(tài),這種方式簡單直接,無需學習即可掌握。時至今日,中東和南亞等地區(qū)仍保留著手食的傳統(tǒng)。對于中國人而言,筷子不僅是日常使用的餐具,而且浸透著中國人的宇宙觀和處世哲學:標準的中國筷子長七寸六,象征著人間煙火,象征著人的七情六欲;筷子上方下圓,與中國古人天圓地方、外圓內方的價值觀相吻合;用筷子時需要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這又是“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的具體體現(xiàn)……與刀叉相比,筷子要簡約得多,一只手一雙筷子即可完成夾、拽、撕、叉、斷、絞等動作,比起左叉右刀的繁復使用,可謂簡單又高效。

      在漢語中,筷子最早被稱為“箸”?!妒酚洝分杏小凹q為象箸,而箕子唏”的記載,說的是商代最后一個王—商紂王生活奢靡,使用象牙做的筷子,這件事讓重臣箕子感到憂心和不安。從字形上看,“箸”為竹字頭,說明其材質為竹。中國竹子資源豐富,筷子取材于竹,成本自然低廉,容易普及到民間。從字意上看,“箸”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箸,飯攲也”。對于“攲”,清代段玉裁注疏說“攲者傾側意,箸必傾側用之,故曰飯攲”,也就是說,箸是人們吃飯時用來夾菜的用具,因為夾菜時,筷子側著才方便使用,所以用了“攲”字來說明。

      雖然中國是筷子的故鄉(xiāng),但中國人普遍使用筷子的歷史并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久遠。且不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沒有使用過筷子,就算到了春秋時期,周游列國的孔子及弟子們還是以手就食,沒有用上筷子。成書于西漢早期的《禮記·曲禮篇》中說“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意思是說,大家一起吃飯時,不能只顧自己吃飽;用手吃飯時注意手上不能有汗,以保持衛(wèi)生。唐代孔穎達還就此注疏說:“古禮,飯不用箸,但用手?!笔聦嵣希袊酥两穸挤Q第二個手指為“食指”,其實就蘊含著過往人們手食的信息。

      盡管如此,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要遠遠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歷史。在1988年出版的《歷史上的食物》一書中,美國歷史學家雷伊·坦納希爾認為,10世紀以后,刀叉才作為餐具進入拜占庭帝國的廚房。在此之前,刀叉都大而長,是游牧民族狩獵的器械。到了14世紀,作為餐具的刀叉才逐步出現(xiàn)在歐洲人的廚房之中。但那時人們還是更傾向手食,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等都留有以手抓飯的歷史畫面。直到17世紀晚期,標準化生產的刀叉才被擺上普通人的餐桌。

      中國人之所以用箸,與早期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密切相關。作為農業(yè)國家,中國人的蔬菜攝入量要遠遠高于肉類,因此不需要切割功能強大的刀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諸多表述,也提醒人們少肉多菜。如《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贝送?,中國人習慣吃熱食、熟食,熱的食物當然不方便直接手食,客觀上也需要筷子這樣的媒介。

      “箸”什么時候被叫作“筷子”?這大概是明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了。明代江蘇太倉州人陸容(1436—1494年)博學多識,曾任南京主事,所著《菽園雜記》中不僅對明代早期的朝野故事進行了詳細描述,而且對家鄉(xiāng)太倉、吳中等地的民俗多有著墨,其中就有關于筷子名稱由來的記述:“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另有明代江蘇松江府人李豫亨(生卒年代不詳)在《推篷寤語·訂疑篇》中記述:“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有士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p>

      事實上,“箸”作為筷子的雅稱一直保留到民國時期。小說《紅樓夢》中多有吃飯場景的描述,其中箸和筷子都是交替出現(xiàn)。單從發(fā)音看,“箸”為閉口音,低沉有力,“筷子”則為開口音,響亮輕盈,一個日常使用的器物,還是用開口音更便捷一些。

      筷子東游記

      筷子東傳的第一站為朝鮮半島,因為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朝鮮半島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延伸地。傳說商紂王的叔叔箕子逃亡于此并建立國家,漢代中央王朝還在此設立玄菟郡進行直接管轄。無論是逃亡立國,還是設立郡縣,必定會有一定數(shù)量的漢地官員前來;從詞匯上看,筷子在朝鮮語中的發(fā)音與中文的“箸”也相當接近,說明中原的筷子有可能是在漢代以后傳入此地的。

      另據(jù)王晴佳教授的研究,中國人最早使用的不是筷子,而是“匙”,即勺子。而且在相當漫長的時間里,中國人都是箸匙共用,匙的地位也曾一度高于筷子。大約從明代開始,筷子才不斷凸顯其重要性,逐步取代匙成為餐桌上的絕對主角。這種餐具演變的習俗也直接影響了朝鮮半島,如晚明時期,朝鮮駐大明使臣尹國馨(1543—1611年)在《甲辰漫錄》中記錄:“飲食用匙箸, 見于傳記者, 歷歷可指。而我國之俗亦然。自亂后中原大小將官征東士卒,前后出來者不知幾千萬。而凡于飲食,不揀干濕,皆用箸。而匙則絕不用焉。未知自何時而然也,或云大明高皇帝遺訓:未平陳友諒,飲食不敢用匙。示必取之意,因以成俗,未知然否?”

      筷子傳入日本的時間要晚于其出現(xiàn)在朝鮮半島的時間。自東漢初首次遣使,在其后的三國及南北朝時期,日本均向中國進貢稱臣。晉代陳壽在《三國志·魏書》中記載:“倭地溫暖,冬夏食生菜……食飲用籩豆,手食?!薄笆质场币簿驼f明日本至少在中國兩晉時期仍沒有使用筷子。

      由于地理上接近,在多次進貢之后,日本終于迎來了中國使節(jié)的回訪,時間在隋代。4世紀中葉,日本大和朝廷基本完成了日本列島的統(tǒng)一。為了學習隋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藝術,600年,統(tǒng)治日本的圣德太子向中國派遣了第一支遣隋使團。宋代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倭國》中記載:“隋開皇二十年,倭王……遣使詣闕。其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寺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明年,帝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國……清將至,倭王遣小德阿輩臺,從數(shù)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又遣大禮歌多毗,從二百余騎郊勞。既至彼都,其王與清相見,設宴享以遣,復令使者隨清來貢方物?!?/p>

      雖然不滿于倭王國書的措辭,但隋煬帝還是保持了大國氣度,于第二年委派裴世清等13人回訪日本。裴世清又稱裴清,出身于關中世族,當時擔任朝廷文林郎,掌管撰錄文書等工作。由于《隋書》等史籍中均沒有關于他的傳記,人們對他的信息了解不多。但從上述記錄來看,裴世清出訪日本時受到了高規(guī)格的接待,而且接待的方式都盡力比照隋朝的標準。據(jù)日本學者一色八郎的《箸の文化史》的研究,為了更好地接待大隋的使者,圣德太子聽從了遣隋使小野妹子的建議,放棄了手食,在宴會上擺上了隋朝的筷子以款待中國使團。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筷子成為了日本人的餐具之一。

      隋朝二世而亡,隨之而來的是更加強盛的唐代。唐代,日本先后19次派出遣唐使,頻繁的中日文化交流也讓更多的筷子東渡日本,成為日本人口中的“唐箸”。從時間上看,日本社會整體性使用筷子可能要到9世紀之后,因為根據(jù)《太平寰宇記·四夷》中的記述,日本仍是“飲食以手,而用籩豆,俗皆徒跣,以蹲踞為恭敬”。從筷子的形態(tài)上看,日本的筷子比中國的短,下端也更尖,這可能與日本人的分餐習慣和食物中多蔬菜和魚類密切相關。

      筷子西游記

      相比于筷子在東方傳播的平淡無奇,筷子的西游頗有傳奇色彩。提及西方人對筷子的記錄和描述,人們大都會寄希望于大名鼎鼎的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年)。但整本的《馬可·波羅游記》中絲毫不見筷子的影蹤。這個關鍵因素的缺失,讓不少人懷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事實上,被馬可·波羅遺漏的不只是筷子,就連中國人飲茶的習俗和中國人最在意的黃河、泰山、長城等文化符號也被系統(tǒng)性忽略了。在這位意大利人的眼中,元大都的恢弘、江南行在(杭州)的富庶和中國人的宗教與信仰才是需要記錄的。

      好在200多年后,同是意大利傳教士的利瑪竇(1552—1610年)接棒馬可·波羅經海路來到中國,很細致地向西方人介紹了中國的筷子。作為明代最著名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于1582年8月抵達中國澳門,開始在中國進行長達28年的傳教與生活。他潛心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徐光啟等人交往甚密。28年中,他的足跡從澳門到肇慶、韶州,再到南昌和南京,又從南京到了北京,在介紹西方先進自然科學成果的同時,他也寫下了大量關于中國的著述。其中,1615年于德國奧斯堡出版的《利瑪竇中國札記》的第一卷第七章《關于中國的某些習俗》中就寫道:“他們(中國人)吃東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大約長一個半手掌,他們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種類的食物放入口內,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時已經切成小塊,除非是很軟的東西,例如煮雞蛋或魚等,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夾開的。”

      利瑪竇之后,記錄筷子的還有傳教士彼得·芒笛(1600—1667年)。17世紀中葉,當這位英國旅行者從印度進入中國南方時,他第一眼就被中國人的用餐方式深深吸引,在他厚厚的東方游記里,有大量對中國人熟練使用筷子的描述:“他(一個大運河上的船工)用手指夾著兩支小木棍(大約一英尺那么長),先夾起肉來吃,然后夾了魚和蔬菜。除了菜,他還用它吃米飯(那是他們的主食)。我是說,他先夾起一塊肉,把盛有軟爛米飯的小瓷碗端到嘴邊,然后風卷殘云般就吃完了碗中的食物。中國的上層人士也以同樣的方式進食,只是和我們一樣坐在桌子旁邊吃?!北M管被中國人的筷子所吸引,當時的彼得·芒笛并不愿意馬上去模仿使用,他覺得這樣吃飯不夠優(yōu)雅,但當他發(fā)現(xiàn)中國上層人士也使用筷子時,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開始學會使用筷子,并購買一些筷子帶回了歐洲。

      隨著對筷子介紹的增多,筷子作為專有名詞進入歐洲人詞典的時間也到來了。1699年,chopstick這個單詞第一次出現(xiàn)在英國著名航海家威廉·丹彼爾(1652—1715年)的《航行和描述》中。他寫道:“這種餐具在亞洲地區(qū)非常常見,英國的海員們稱它為chopstick?!睘槭裁纯曜颖环Q作chopstick,丹彼爾解釋說,chop是粵語“快”的諧音,stick則是筷子的實際形態(tài)??曜佑⒄Z的這種構詞法,迅速影響了德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等語言,并形成了類似的對應詞匯。為此,美國韋氏詞典和英國朗文詞典中,chopstick一詞的詞源都追溯為1699年。

      清代初年,隨著西方外交使者、傳教士、商人自歐洲經海路來到中國,一批視野開闊的中國人也攜帶筷子走出國門,前往歐洲進行文化和商務交流。其中,以康熙年間的南京人沈福宗為代表。根據(jù)美國歷史學家史景遷的研究,這位被西方學界稱為“好奇的中國人”勤奮好學,精通拉丁文??滴醵辏?681年),他受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的邀請出訪歐洲,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等歐洲皇室和天主教高層的熱情接見。在法國宮廷中,沈福宗先拿出一雙中國的象牙筷子,當場展示了筷子的使用方法,并介紹了中國的餐桌禮儀,之后向法國國王詳細講解了中國的文字和文化,最后還將一批筷子贈送給國王。一雙小小的筷子,成為沈福宗打開歐洲文化大門的鑰匙。有了沈福宗的介紹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垂范,筷子迅速在歐洲上層社會掀起一股風潮,這也加快了筷子在全世界旅行的步伐。

      在眾多中國筷子的旅行記里,有一雙筷子的故事頗為特殊,因為它是被偷到美國的。2012年2月21日,美國《紐約時報》發(fā)表了題為《40年后,回憶尼克松訪華》的署名文章,作者是當時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駐北京記者約翰·伯恩斯。文章中,伯恩斯以親歷者的身份回憶了40年前尼克松訪華的諸多細節(jié),其中之一就是他如何將尼克松總統(tǒng)在中國國宴上用過的筷子偷走。

      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正式訪問中國,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國宴款待這位貴賓。宴會結束后,伯恩斯沖過亂糟糟的人群,來到了宴會主桌?!霸谀莾?,我仔細觀察了金色壓花菜單卡和同樣鍍金的座位卡,以及兩位主要人物座位處的象牙筷子,我很想把它們藏在口袋里,作為無可比擬的紀念品都拿走?!辈魉谷绱藢懙?。之后,伯恩斯趁著工作人員不注意的時候,迅速帶著他“罪惡的”戰(zhàn)利品離開了。隨后,一名美國古董商向伯恩斯報價2.5萬美元買這雙筷子,被他拒絕了。后來,他將這雙筷子捐給了位于美國洛杉磯橙縣的尼克松總統(tǒng)博物館。

      人人需要吃飯,吃飯就需要餐具。從手食到筷子、刀叉,人類的餐具總體沿著文明、衛(wèi)生的方向發(fā)展。從古到今,從東到西,一雙筷子的旅行總能引發(fā)吃飯之外的文化聯(lián)想,因為無論是商紂王的“象箸”還是謝爾頓的“筷子”,都讓我們感受到文化傳承與交融的悸動。

      猜你喜歡
      刀叉餐具筷子
      閃閃發(fā)光的鳥
      不用筷子和刀叉怎么吃飯
      幽默大師(2020年12期)2021-01-04 00:35:28
      說『筷子』
      幽默大師(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06
      筷子
      最后的晚餐
      文學港(2019年5期)2019-05-24 14:19:42
      竹筷子
      筷子
      看餐具,識鳥喙
      筷 子
      wasara紙餐具——環(huán)保不簡單
      龙口市| 延庆县| 闵行区| 定陶县| 荥阳市| 广河县| 灌南县| 渝北区| 石狮市| 深圳市| 九龙城区| 梁山县| 屏东县| 徐闻县| 锡林郭勒盟| 临清市| 景宁| 旌德县| 筠连县| 新平| 兴文县| 繁峙县| 杭锦后旗| 耿马| 平利县| 长白| 湟中县| 天津市| 湖口县| 泽库县| 河北省| 漠河县| 乡城县| 九江市| 成都市| 临安市| 夹江县| 黎川县| 苏尼特左旗| 墨脱县|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