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杰 陳旦妮 胡科杰
(浙江省慈溪中學 浙江 寧波 315300)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到,物理觀念是從物理學視角形成的關于物質(zhì)、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認識,是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等在頭腦中的提煉與升華;是從物理學視角解釋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基于此,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5個水平劃分中,如表1所示,均提及要能從物理學的視角觀察自然現(xiàn)象,并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1].
表1 物理觀念水平劃分
筆者在“相互作用”復習課中,通過展示生活情境,提出具體問題,梳理解決思路,整合知識方法,真正有效地落實情境教學,提煉物理觀念.
教學環(huán)節(jié):展示生活中常見的3種情境:曬衣服、引橋、起吊機的大型吊臂.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問題1:如圖1所示,曬衣服的繩長一定時,懸掛的固定點兩端為什么要靠近一些?
圖1 曬衣服
問題2:如圖2所示,起重機的大型吊臂繩索為什么要固定高一些?
(a) (b)
問題3:如圖3所示,引橋為什么要建造得長一些?
(a)
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應結合具體的實際情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低,往往取決于學生將情境與知識相聯(lián)系的水平.能不能把問題中的實際情境,建立相應的物理模型,這是應用物理觀念思考問題,應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關鍵.在物理教學中,應讓學生獲得在實際情境中解決物理問題的大量經(jīng)驗,并嘗試對實際問題進行物理模型的建構,最終形成把情境與知識相關聯(lián)的意識和能力.
問題探究一:曬衣服的繩長一定時,懸掛的固定點兩端近一些好還是遠一些好?
教學環(huán)節(jié):邀請兩組學生上講臺,先后參與提杠鈴的趣味實驗.如圖4所示,先由一位瘦小的女生手提杠鈴,觀察到她能夠輕易地把杠鈴提升到離地70 cm的高度.后由兩位高大的男生通過麻繩拉杠鈴,觀察到他們很難把杠鈴拉到同一高度.引發(fā)學生由現(xiàn)象展開思考:用麻繩把杠鈴往上拉的過程中,兩繩之間的夾角越來越大,繩子受到的拉力顯然是越來越大的.
(a)女生手提杠鈴
由此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類比:曬衣服時,懸掛的固定點越遠,兩繩之間的夾角越大,受到的拉力越大,繩子越容易斷裂.
學生上臺參與趣味實驗的教學活動,用教學情景刺激學生的身體感知,調(diào)動學生多方位地感受,用口動、手動、身動的結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zhì)量,加深感性認知.同時,通過麻繩拉杠鈴和繩上曬衣服兩類模型之間的類比,從定性的角度形成感性認知,得到初步結論[2].
教學環(huán)節(jié):當我們遇到實際問題時,需要建立熟知的物理模型,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采用相應的物理方法進行定量計算,解決實際問題,如圖5~圖7所示.
圖5 “曬衣服”的建模
圖6 對“懸掛點O”的受力分析
圖7 力的合成
實際問題模型化是高中階段處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物理模型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形態(tài),所謂“建模”就是將復雜的研究對象或物理過程,通過用理想化、簡單化、抽象化、類比化等手段,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規(guī)律,形成樣板式的概念、實物體系或情境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由平衡條件
2Tcosθ=mg
得
隨著θ的增大,cosθ減小,T增大.
定性分析和定量探究是物理教學中常用的兩種方法.定性分析是通過對物理問題的分析、解構,重新構建物理模型,定性地解釋物理現(xiàn)象,描述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定量研究則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將物理模型清晰化,用適當?shù)臄?shù)學方法求出精確解的過程.定性分析更多的側(cè)重于對問題的整體把握和理解,而定量分析則更利于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從定性到定量的探究,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從定量的角度,具體分析了繩子受到的拉力與角度的關系.因此,曬衣服時,為了減小繩所受拉力,懸掛點應適當近一些,減小繩子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教學環(huán)節(jié):觀光索道應設計得松弛些還是緊一些?
圖8 觀光索道
適當?shù)乃季S拓展,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已學的物理知識,解釋自然現(xiàn)象,指導生產(chǎn)實踐,提高學生物理觀念水平[3].
問題探究二:起重機的大型吊臂繩索為什么要固定高一些?
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圖9所示,課堂實驗,每位學生利用圓珠筆、細繩、鉤碼自制起重機吊臂模型,并感受:
圖9 模擬“起重機吊臂”
(1)筆桿對手掌的彈力的方向?
(2)懸掛點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中,手指受到繩的拉力如何變化?
通過實驗體驗,學生感受到筆桿對手掌的力沿著桿的方向.當固定點降低(P′低于P),角度變小(θ′<θ),感受到手指被繩子勒住的痛感變明顯,說明隨著固定點的下移,繩子的彈力變大,同時,筆桿對手掌的壓力也變大.讓學生從感性認知中獲得感受和體會,并能定性分析為了減小繩子所受拉力,吊臂的固定點應盡可能高一些.
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圖10~圖12所示,建立物理模型,選擇B點進行受力分析,采用力的合成作出圖示.
圖10 “起重機吊臂”的建模
圖11 “結點B”的受力分析
圖12 力的合成
教學環(huán)節(jié):由平衡條件得
可知隨著θ的減小,sinθ減小,T增大.
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圖13所示,空調(diào)外機底座上傾斜的金屬桿鉚釘應如何安裝?靠近墻壁還是遠離墻壁?
(a)空調(diào)外機及底座
問題探究三:引橋為什么要建造得長一些?
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圖14~圖16所示,按照上述探究思路,先對汽車過橋問題進行合理的物理建模,對汽車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并進行力的分解,確定各力的定量關系.
圖14 “汽車過橋”的建模
圖15 汽車受力分析
圖16 力的分解
若汽車在斜面上勻速下坡,由平衡條件得知
Ff=G1=Gsinθ
FN=G2=Gcosθ
由此可以得到,當θ越大,sinθ越大,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越大,需要提供的阻力也就越大.同理,汽車上坡時,需要提供的牽引力也就越大.
因此,為了防止下坡時剎車片過熱;上坡時動力不足,引橋的傾角要適當小些,即引橋需修筑長一些.
區(qū)別于問題探究一和二使用“力的合成”的方法,問題探究三中復習了“力的分解”的方法.將不同的方法融匯于各模型的問題探究,將知識和方法的復習,融入具體的問題情境解決中,代替知識點直白的枯燥講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圖17所示,游樂園里的“過山車”和“激流勇進”項目,軌道應設計得平緩些還是陡峭些?
(a)過山車 (b)激流勇進
在本節(jié)課中,圍繞基本力“彈力”和“摩擦力”的復習,通過“現(xiàn)象觀察,問題提出”“物理建模,受力分析”“合成分解,數(shù)學求解”“問題解決,指導實踐”這4個環(huán)節(jié),真正有效地落實了情景教學,提煉“相互作用”物理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物理學科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素材,用生動、豐富的生活事例來豐富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這是活化物理教學,提高學生物理知識建構的有效途徑.加強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把滲透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作為當前物理改革的方向,也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4].
圖18 形成清晰、系統(tǒng)的物理觀念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