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
清晨,漫長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把我?guī)У搅巳~卡捷琳堡。這里距歐洲只剩一步之遙,走下火車的那一刻能感受到幾許來自東歐平原的暖流,只不過在邁過烏拉爾山脈之前,西伯利亞的冷風依舊會讓人感到一些畏懼。
俄國地理學(xué)家塔季肖夫發(fā)現(xiàn),受氣流影響,烏拉爾山脈兩側(cè)動植物差異明顯。他提出以此山為界劃分歐亞大陸,得到普遍認可。
歐亞分界線碑,就屹立于葉卡捷琳堡市中心西北42公里的公路旁。界碑由灰白和深紅大理石制成,頂端安置雙頭鷹標志,兩側(cè)分別標明歐洲和亞洲。不少游客會專程趕到這里,體驗一把橫跨歐亞大陸的感覺,而我倒更愿意跟著當?shù)厝巳ソ绫竺娴男淞掷镌S愿,據(jù)說在這里的許愿多半會夢想成真。
當?shù)厝嗽诮榻B界碑時總喜歡說:“俄羅斯是只雙頭鷹,一頭朝向亞洲,一頭朝向歐洲,我們?nèi)~卡捷琳堡就是這只雙頭鷹共用的脖子。”作為歐亞大陸分界線上一座重要城市,葉卡捷琳堡不但展露著當年俄羅斯向歐洲與亞洲擴張的野心,同樣也承載著這個國家無法逃脫的命運。
1723年,彼得大帝在這里興建了俄羅斯第一家冶煉廠,并以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為這座新興工業(yè)城市命名。19世紀末,葉卡捷琳堡就已成為烏拉爾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這里更成為蘇聯(lián)最重要的工業(yè)城市之一,數(shù)百家工廠從烏拉爾山以西易受攻擊的地帶轉(zhuǎn)移至此。由于存在多家國防企業(yè),這座城市直到上世紀90年代前都不曾對外國人開放。
距離火車站不遠的“1905年廣場”是這座城市的起點。廣場名字源于俄國的1905年革命,當年一連串的罷工和農(nóng)民抗爭等導(dǎo)致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906年被迫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擋住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
廣場上坐落著市政府大樓和列寧紀念碑。氣勢磅礴的市政府大樓頂上有座鍍金的鐘樓,四周有16個勞動英雄雕像,神似北歐女神,有種斯大林式與哥特式風格的混搭感。廣場周邊還有不少五六層高的住宅老樓,被稱為“赫魯曉夫樓”,很像國內(nèi)老舊小區(qū)的居民樓,讓人備感熟悉。
廣場對面的維拉大街是葉卡捷琳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當?shù)厥忻褡钕矏鄣牟叫薪帧=值纼膳愿魇焦畔愎派男〉昱c現(xiàn)代購物中心間雜,步行道上散布著“貨郎”“騎車人”“銀行家”等銅像,再現(xiàn)了19世紀葉卡捷琳堡的市井生活。此時雖正值夏季,當?shù)刈罡邭鉁匾膊贿^十四五度,大街上卻有不少穿著短袖、吃著雪糕的年輕人在銅像前嘻嘻哈哈合影,看來俄羅斯民風彪悍果然不是傳說。
從維拉大街往西北兩公里,有一座宏偉的拜占庭風格的滴血大教堂?!暗窝倍致犉饋碜屓瞬缓?,而它的由來也確是“名副其實”。
1905年廣場上的列寧紀念碑。
維拉大街。
維拉大街上的雕像。
俄國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隨后十月革命勝利,新政府逮捕了尼古拉二世,并將他和家人囚禁在葉卡捷琳堡的伊帕季耶夫樓(十月革命前這里屬于富商尼古拉·伊帕季耶夫)。1918年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子女以及醫(yī)生、仆人、廚師共11人,在寓所的地下室里被秘密槍決。
為防止西方利用伊帕季耶夫樓來做反蘇宣傳,1975年蘇聯(lián)政府批準拆除該樓。在拖了兩年后,新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葉利欽決定執(zhí)行上級指示。1977年9月,伊帕季耶夫樓永遠消失在那片高臺上。后來,葉利欽在回憶錄中是這樣寫的:“即便羞愧,終也于事無補。”
2000年,在伊帕季耶夫樓原址上建起了這座滴血教堂。教堂近60米高,有一大四小五個金色的洋蔥式穹頂,上面各插著一個高高的十字架,在很遠的地方便能望見,如今已成為當?shù)氐牡貥诵越ㄖ?/p>
教堂四周的欄桿上裝飾著多張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巨幅黑白照片,令人震撼難言。門口是一組青銅雕塑。在巨大的十字架下,尼古拉二世抱著幼子走在前面,皇后與四位美麗的公主緊隨其后,一家人沿著螺旋樓梯步入地下室,去迎接未知的厄運。曾有一本關(guān)于尼古拉二世的傳記,書名就叫《拾級而下的二十三級臺階》。
教堂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簡單而不失精致。一些俄羅斯婦女手持點燃的蠟燭,在圣像前默默祈禱。
教堂底層有一座小型博物館,里面有王室成員的肖像和生辰介紹,并講述了他們在這里度過的最后幾天。櫥窗里還陳列著他們生前穿戴過的服飾、手套。
全家福照片上,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神色安詳,身畔圍繞著23歲的大女兒奧莉加·羅曼諾娃、21歲的二女兒塔吉亞娜·羅曼諾娃、19歲的三女兒瑪麗亞·羅曼諾娃、17歲的四女兒阿娜斯塔西婭·羅曼諾娃以及14歲的幼子阿列克謝·羅曼諾夫——如果他們能預(yù)知未來,想必都會祈禱不要生在帝王家吧!
尼古拉二世登基之前曾游歷過中國。1896年加冕時,他誘迫代表清政府前來慶賀的李鴻章簽下《中俄密約》,俄國由此在中國東北取得了修建鐵路的特權(quán),并逐漸將東北納入其勢力范圍。
慘案之后,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遺體被埋在葉卡捷琳堡—個廢棄洞穴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被找到。1998年,遺骸被專機運送至圣彼得堡,安葬于彼得保羅大教堂,總統(tǒng)葉利欽親自參加了國葬。2008年,俄羅斯最高法院正式為尼古拉二世平反。
走出滴血教堂,前方有一片靜靜的湖水。當?shù)厝朔Q之為水壩,是圍繞著葉卡捷琳堡的伊賽特河的一部分。岸邊長廊蜿蜒曲折,不時看到有文藝青年坐在岸邊寫生,宣傳欄里有歌劇、音樂劇、交響樂的演出海報。
與當?shù)厝碎e聊中,話題最后總會落到葉利欽身上。
葉利欽與葉卡捷琳堡淵源非淺。他畢業(yè)于位于葉卡捷琳堡的烏拉爾工學(xué)院建筑系,又在首府設(shè)在葉卡捷琳堡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崗位上工作了近10年,直到1985年被提拔到莫斯科。
喜歡葉利欽的,為葉卡捷琳堡出了這樣的總統(tǒng)而驕傲,認為他是個勇敢者(“鮑里斯”這個名字意為“斗志”);不喜歡他的,說蘇共的衰落就是他造成的,經(jīng)濟也大不如前。但有一點大家是一致的,那就是葉利欽特愛喝酒,當?shù)睾芏嗳硕家娺^他喝醉的樣子。
葉利欽紀念碑位于市區(qū)的鮑里斯·葉利欽大街上,緊鄰葉利欽總統(tǒng)中心。紀念碑高約10米,由半透明的白色大理石制成。老人目視前方,仿佛洞悉了這座讓他眷戀的城市的過去,又仿佛穿越到這個國家的未來。
離開的那一天,葉卡捷琳堡的晴空萬里突然變得陰云密布,暴雨連連,氣溫驟降10度。歐亞大陸的天氣,真是不可思議。我?guī)缀醢阉心苷业降囊路即┰诹松砩?,而當?shù)氐哪贻p人卻還是短袖襯衫配牛仔褲,似乎對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風毫無畏懼,依舊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