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十世紀以來王世懋文學研究述評

      2020-10-09 10:37肖楊
      文教資料 2020年19期
      關(guān)鍵詞:世說新語

      肖楊

      摘 ? 要: 近四十年來,明清詩文研究發(fā)展迅速,一改原先的邊緣化現(xiàn)象,諸如格調(diào)派、神韻說、性靈說等詩學概念更是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身為文壇領(lǐng)袖王世貞之弟的王世懋,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早歲服膺“后七子”,晚年詩學理論又轉(zhuǎn)益多師而集大成。目前學界對他的文學研究主要為詩歌理論研究、《世說新語》評點研究兩大方面,其中以《藝圃擷余》為主要文本研究其詩歌理論。本文對二十世紀以來王世懋的文學研究進行系統(tǒng)歸納梳理,在與明清縱向維度的比較下,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成果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

      關(guān)鍵詞: 王世懋 ? 文學研究 ? 詩歌理論 ? 《世說新語》

      王世懋(1536—1588),字仲敬、敬美,別號麟州,又號損齋道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與其兄王世貞并稱“二美”,著有《王奉常集》五十四卷。時人吳國倫稱“蓋敬美其才兼人,而尤研精于風雅典謨,暨先秦、兩漢、魏晉諸書,旁及二氏、百家、音官、稗史之屬……以故聞識廣,而神氣益完;思慮深,而天機益敏;意興高,而風韻益暢之”①,贊其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對其詩作胡應(yīng)麟評“凡詩初年多骨格未成,晚年則意態(tài)橫放……敬美幨帷蘭省,皆篇篇合作,語語當行,初學所當法也”②(360)。王世貞敘“間采劉義慶《世說》,自以為得彼三昧”③,又可見王世懋自幼酷愛《世說新語》。當代學術(shù)界對王世懋的文學研究多集中在詩歌理論與《世說新語》兩方面,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歸納以作參考。

      1.詩歌理論研究

      目前學術(shù)界對王世懋詩歌理論的研究,多以其晚年詩論《藝圃擷余》為主要理論依據(jù),圍繞“格調(diào)派”與“神韻說”“性靈說”的概念對其詩論性質(zhì)進行界定,其中又以郭紹虞“格調(diào)說的轉(zhuǎn)變者與修正者”論影響較大。此外,還在明清的研究基礎(chǔ)上深入王世懋與王世貞等后七子詩論的比較研究,對王世懋詩論內(nèi)容、理論溯源、性質(zhì)等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

      1.1王世懋詩論定位

      關(guān)于王世懋詩歌理論定位的研究,由來已久,明代陳文燭的“茲編所載……真足羽翼徐氏”④,開此論先聲。錢謙益進一步評其“論本朝之詩,獨推徐昌榖、高子業(yè)二家”⑤(4470),強調(diào)其論詩重徐禎卿神韻之風。與明清的研究成果相比,當代學術(shù)界對王世懋的詩論研究已有較大發(fā)展,顯著體現(xiàn)為郭紹虞在陳、錢基礎(chǔ)上提出的“格調(diào)說的轉(zhuǎn)變者與修正者”一論,在目前王世懋詩論定位研究里獨樹一幟。此外,亦有著眼于王世懋詩論與“神韻說”“性靈說”及不屬于“格調(diào)派”者。略分其類,可如下:

      第一,王世懋是“格調(diào)說的轉(zhuǎn)變者與修正者”。郭紹虞將王世懋與胡應(yīng)麟單列一目,延續(xù)陳、錢“羽翼徐氏”論,認為王、胡二人論詩都重在神韻,但世懋論詩又是站在格調(diào)派立場的,如《藝圃擷余》“作古詩先須辨體”一則,雖是講格調(diào)但并不違背“神韻說”,又如“晚唐詩,萎薾無足言”一則,便是以神韻講格調(diào),說明第一義之悟即由透徹之悟的關(guān)系,故稱王世懋為格調(diào)說的轉(zhuǎn)變者。隨后“蓋格調(diào)派的流弊,到此時已逐漸顯著”,世懋為糾正弊端即“求之其前再求之其后,宗主一家再博取數(shù)家”,如《藝圃擷余》“李于鱗七言律”與“唐律由初而盛”兩則,雖然仍是格調(diào)論,卻沒了格調(diào)論的流弊,故稱王世懋是格調(diào)說的修正者。郭氏“格調(diào)說的轉(zhuǎn)變者與修正者”⑥(222-227)論承前人觀點,一“轉(zhuǎn)變”一“修正”地動態(tài)刻畫出王世懋詩論性質(zhì)的變化過程,在學術(shù)界影響極深,基本不出其右。

      如史小軍便延續(xù)郭說,稱王世懋“對七子派格調(diào)論進行了修正,直至放棄格調(diào)論而趨向神韻和性靈論”⑦。劉德重⑧與郭著論點無二,認為明代的“格調(diào)”說,于王世懋、胡應(yīng)麟而言,實質(zhì)上是披著“格調(diào)”的外殼,內(nèi)核不是折入“性靈”說、便是“神韻”說,或是折中調(diào)和。二者論調(diào)皆不同程度地受到郭著的影響。

      此外,蔡鎮(zhèn)楚著眼于王世懋詩論“反映出七子詩學的轉(zhuǎn)變”⑨(368)的部分,查清華⑩(129)側(cè)重點放在王世懋詩論對格調(diào)派的修正,基本都與郭著論調(diào)保持一致,可見此論為學界所廣泛接受。

      第二,王世懋詩論涉及神韻說的部分。成復旺、蔡鐘翔以《藝圃擷余》為例,認為其中詩論很大程度影響了“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93-95)的發(fā)展。此論對王世懋詩論定位的研究頗具啟發(fā)性,許總(360)也補充道王世懋詩論是以“神韻”補充“格調(diào)”,但二者皆由于篇幅原因未結(jié)合王世懋詩文集展開論述,是將理論與創(chuàng)作割裂研究,還需進一步考證、完善結(jié)論。

      第三,王世懋詩論涉及性靈說的部分。袁震宇、劉明今認為王世懋是性靈說的“首開風氣者”(298-302),謝旭也視其為“性靈論的先驅(qū)”,亦有借鑒意義,但理論支撐不夠。

      最后還有一部分學者與主流持論相反,認為王世懋不屬于格調(diào)派。最早是宋佩韋將王世懋于“復古派的反對者”(156)一節(jié)中列出,以《藝圃擷余》中“且莫理論格調(diào)”一則為例,稱其詩論與七子派主張不同,王英志稱此類詩論“不屬于復古格調(diào)派”,相比之下郭紹虞之論更圓融成熟。

      綜上,從明清至今,二十世紀以來對王世懋詩論定位的研究層出不窮,以郭紹虞的“格調(diào)說的轉(zhuǎn)變者與修正者”一論為最佳,為學界廣泛接受,至于詩論與“性靈”及“神韻”的關(guān)系還有待進一步厘清。

      1.2王世懋詩論的比較研究

      明清是王世懋詩論比較研究的起步期,多與王世貞詩論相比,皆局限于《藝圃擷余》一篇,且未關(guān)注王世懋與七子派的對比研究。許學夷最早點出王世懋《藝圃擷余》中大部分詩論“多與乃昆相契”(347),與之相反,潘德輿從文學鑒賞的角度指出兄弟二人觀念“忽相違反”(141)?,F(xiàn)代學者以此為基礎(chǔ),進一步將其詩論與謝榛等七子派相比,豐富了王世懋詩論的比較研究。

      第一,與王世貞的比較研究。

      一類是延續(xù)許學夷“相契”論者:蕭華榮將《王奉常集》中“丈夫要在行己意為真耳”與王世貞“有真我然后有真詩”(265-266)的主張并舉,指出二人都重性情與“真”,對二者詩歌理論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鄧新躍指出《藝圃擷余》“唐律由初而盛”一則與《藝苑卮言》“衰中有盛,盛中有衰”一則相通,且兄弟二人詩話中皆不乏贊高叔嗣詩之語,有助于王世懋與王世貞詩話的比較研究。查清華指出王世懋雖不在七子之列,但其詩論與其兄世貞非常接近,重辨體、重格調(diào),為王世懋與王世貞詩論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參考資料?;羲闪址Q王世懋“且莫理論格調(diào)”實即乃兄“離而后合”之“離”“固當嚴于格調(diào)”實即乃兄之“合”(817),為兄弟二人詩論比較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陳國球(76)與鄧新躍著眼點一致,重申兄弟二人論文學時代分期之近似;陳文新(157-161)論兄弟二人“當行”“本色”等詩論持論一致,對兄弟二人詩論的比較研究有幫助作用。

      一類是聲援潘德輿“相反”論者: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明確提出王世懋詩論“則不茍同于乃兄”(115),與潘德輿觀點無二,缺乏具體分析。敏澤亦認為王世懋論詩主旨“原來就和王世貞有明顯的區(qū)別”(688),也點到即止。需要關(guān)注的是,唯蘆宇苗以《王奉常集》為切入點,如“自鐘嶸《詩品》以來,譚藝者亡慮數(shù)百十家,前則嚴滄浪徐迪功二錄,近則余兄《藝苑卮言》最稱篤論,然嚴徐精而未備,《卮言》備而不?!保ā对姕y序》,《王奉常集》卷八),指出王世懋認為“《藝苑卮言》并非完美無缺”,得出王世懋“不以其兄為圭臬”(150-156)這一結(jié)論。論據(jù)結(jié)合,深化王世懋與王世貞的比較研究。

      第二,與七子派的比較研究。

      蔡鎮(zhèn)楚認為王世懋主格調(diào)但不恪守七子之旨,反映出七子詩學的轉(zhuǎn)變,具體表現(xiàn)為:對七子之論,既有繼承,又有批評;既贊揚李夢陽、李攀龍精心學古,又不滿于當時的擬古剽竊之風,可作為二者比較研究的參考資料。周遠斌認為“明代詩格論也像詩調(diào)論”(97),評王世懋晚年詩論在高啟、李東陽、王世貞的詩格論基礎(chǔ)上又有發(fā)展,有助于王世懋晚年詩論與七子派詩論的比較研究。陳文新除關(guān)注兄弟二人詩論之余,還提到與謝榛較注重作詩之“法”相比,王世懋更強調(diào)“自運”,為王世懋與謝榛詩論的比較研究開辟新思路。蘆宇苗還補充提到王世懋雖未參加七子結(jié)社,但早年即沉潛于七子的作品中,堪稱與后七子關(guān)系密切者,其詩學理念必在創(chuàng)作中有所體現(xiàn),對王世懋與后七子的比較研究亦有啟發(fā)。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知王世懋對王世貞及七子派既有接受又有改造,其早年詩論多與七子派格調(diào)論一致,晚年則注重性情之“真”“當行本色”、不獨尊盛唐??偟膩碚f,目前對王世懋詩論的比較研究雖較明清已有進步,但仍屬于起步階段,尚未出現(xiàn)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1.3王世懋詩論內(nèi)容、淵源等研究

      明清對王世懋詩歌理論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共摘錄《藝圃擷余》六條詩論,卷九云:

      王敬美曰:“作詩者初命一題,神情不屬,便有一種供給應(yīng)付之語,畏難怯思,即以充役,故每不得佳。能破此一關(guān),沉思忽至,種種真相見矣。”此一段真文章不二法門,不獨論詩宜爾。予每欲書之席端,以為行文準的。又曰:“今世五尺之童,才拈聲律,便能薄棄晚唐。然取法固當上宗,論詩亦勿輕道。詩必自運,而后可以辨體;詩必成家,而后可以言格?!庇衷唬骸安晃ㄇ樾灾?,而但以新聲取異,安知今日不經(jīng)人道語,不為異日陳陳之粟乎?”此皆能為末學膚受輩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也。徐昌榖《談藝錄》極求簡奧,其實膚庸,無此切中痼疾之言;作詩工于敬美,論詩遜之甚遠。漁洋極尊《談藝》,于《藝圃擷馀》則忽之,偏矣。

      潘德輿評王世懋詩歌理論中的詩歌創(chuàng)作論,奉為“文章不二法門”,極大地肯定了《藝圃擷余》的詩論價值,進一步通過對比指出世懋論詩長于徐禎卿,而作詩遜之,為王世懋的詩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在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上,陳田評價王世懋“惜其才非殊絕,不足以副其言耳”(1976),汪端總結(jié)“敬美詩雖不逮鳳洲,而持論過之”,總體上都認為王世懋長于詩論但不工于作詩。

      當代以來學者較明清而言研究更具體,突破表現(xiàn)在對王世懋詩歌理論的淵源深入挖掘,關(guān)注到其心態(tài)轉(zhuǎn)變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

      周群從三方面將王世懋與七子派詩論進行比較:后七子認為唐宋派“憚于修辭,理勝相掩”,擯斥宋學,而王世懋則學宗孔子,意欲恢復沒落于曲儒、陋孺之外的“真儒之道”;后七子鄙棄心學,王世懋以“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陳獻章為尊;七子派多宗法儒學原典,罕言二氏,王世懋卻對道家時有維護,還援引佛教為學,如“隨緣尖機,都無染著,縱心自在,亦無束縛,憂喜不遂境生,智慧每從內(nèi)照,此六祖新詮也”(44-61)。周群通過王世懋對待宋學、心學、道教與七子派截然不同的學術(shù)傾向,肯定其通脫的文學思想,是王世懋詩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資料。

      孫學堂從意氣心境的角度講王世懋“淡于聲氣”,至中年則陶然自適,這種心態(tài)也折射入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理解王世懋早晚年詩論變化大有幫助;鄭利華指出王世懋詩論前后期的演變或與所屬的吳中文學陣營,以及晚年思想與心態(tài)生活的轉(zhuǎn)變有關(guān),為王世懋的詩論溯源開辟了新視角;李波將現(xiàn)有的關(guān)于《藝圃擷余》詩論的研究進行整合,未有明顯突破,故不贅述;姬毓還關(guān)注到王世懋心態(tài)轉(zhuǎn)變在詩論中的體現(xiàn),并對其早晚期詩學思想及詩學定位進行闡述,還簡略涉及了王世懋與七子派的交游考,具有參考價值。

      廖可斌認為王世懋對七子派格調(diào)論的修正“是作為后來者很容易做到的事情”(337),沒有做出開拓,對王世懋的文學成就進行貶低,未免有失公正。

      2.《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世說新語》入明前主要以抄本的形式流傳,至明后,刻本逐漸取代抄本成為主要傳播途徑,擴大傳播范圍,廣為流傳。王世懋“幼而酷嗜此書,中年彌甚”(《王奉常集》),愛好程度可見一斑。但明清并沒有關(guān)注到王世懋對《世說新語》的評點價值,直至二十世紀才涌現(xiàn)出一批學者著手此方面的研究。

      王能憲最早將王世懋評點內(nèi)容概括為“一是疏通臨川文意,二是辨正孝標之注”(95-106),稱明代能做到真正意義上評點的只有王世懋、李贄,突出強調(diào)評點在明代《世說新語》研究中的獨特價值與貢獻,對王世懋《世說》評點的研究具有開辟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劉強將王世懋與王世貞相比較,從三方面指出其成就在王世貞之上:首先,王世懋最早提出“世說學”這一概念;其次,他一生措意《世說新語》的研究與傳布,幾種版本的刊刻皆與其有關(guān);最后批釋承前啟后、獨樹一幟。故稱王世懋為“世說學”首倡者和奠基人,點明其評點在明代承前啟后的獨特地位,是王世懋《世說》評點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此外,劉強《世說新語會評》轉(zhuǎn)錄萬歷年間初刻《世說新語鼓吹》的評點,整理匯集王世懋評點近三百條,為今人研究王世懋《世說》評點提供了可觀的一手資料。

      此后王旭川在王能憲的基礎(chǔ)上將其評點內(nèi)容細分為四方面,稱王世懋是“明代通過評點進行《世說新語》研究的主要人物”,也對王世懋的評點價值給出時代定位。甄靜進一步將王世懋的評點劃分為五大方面,曹子軒在前人基礎(chǔ)上補充分類為六大方面,未及王世懋評點價值及特色,不贅述。

      綜而觀之,目前學界多從小說的角度對王世懋《世說新語》評點進行內(nèi)容劃分及價值定位,雖已取得可喜成就,但未深入涉及“世說學”對其散文文風的影響,尚停留在較淺層面的研究。

      3.結(jié)語

      二十世紀以來學術(shù)界對王世懋的文學研究包括詩歌理論研究及《世說新語》評點研究,尤其側(cè)重詩論研究。明清對王世懋的文學研究成果較少,截止到目前,學界對王世懋的關(guān)注呈增多趨勢,在明清的基礎(chǔ)上多有繼承又加以突破,具體表現(xiàn)為注重《王奉常集》的詩論,不再就《藝圃擷余》泛泛而談,深化了王世懋與七子派詩論的比較研究,進一步挖掘了王世懋詩論的來源與轉(zhuǎn)變,還關(guān)注到了王世懋《世說新語》評點的文學性價值。

      李艷好《王世懋研究回顧與展望》一文亦對王世懋研究現(xiàn)狀進行整理與回顧,指出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與不足。與本文相比,不足在于李艷好僅以時間羅列研究成果,未明確當前研究對明清研究繼承與發(fā)展的脈絡(luò)。另外,對王世懋詩論研究的歸類不細致,未能體現(xiàn)出研究現(xiàn)狀的全貌。

      此外,李艷好《王世懋年譜》是目前學界唯一一篇王世懋年譜研究,以系年的形式對王世懋生平事跡、重要作品、仕宦活動、交游往來等情況加以考證整合,有助于全面認知其學術(shù)成就及來源,并對與之往來的七子派的文學復古活動有更豐富的史料把握,是王世懋文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縱觀全文,王世懋文學研究,尤其是晚年詩歌理論研究,還有可挖掘拓展的空間。首先,目前學界對王世懋晚年詩歌理論定位、價值,實際是有爭議的,交鋒點就在于晚年詩歌理論屬不屬于格調(diào)派,哪些是堅守本位的,又有哪些是修正的,調(diào)整和改變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未成定論。其次,《王奉常集》五十四卷中詩文理論亦很多,從中構(gòu)成王世懋晚年詩歌理論,亦影響了對王世懋在明代文學史、批評史上成就、地位的評價。根本原因還在于:一是對其晚年詩歌理論全盤系統(tǒng)梳理不夠;二是對其早晚年詩歌理論,從文本、交游與接受上,尚未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亦未從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視角,定性出晚年詩歌理論成就的可信結(jié)論。故擬以《王奉常集》為文本,系統(tǒng)梳理王世懋的詩歌理論,尤其是集大成的晚年詩論,細究早、晚年詩論流變,考察心態(tài)信仰、地域家世、生活交游對晚年詩論產(chǎn)生的影響,通過比較研究得出王世懋對王世貞及后七子詩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對其晚年詩論的真正價值與時代定位給出合理界定。

      注釋:

      ①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三三[M].濟南:齊魯書社,1997.

      ②(明)胡應(yīng)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③(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xù)稿:卷一百四十[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三九[M].濟南:齊魯書社,1997.

      ⑤(清)錢謙益.列朝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⑥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⑦史小軍.論“末五子”對“前后七子”格調(diào)理論的發(fā)展與突破[J].學術(shù)研究,1998(11).

      ⑧劉德重.明代詩話:格調(diào)、復古與分唐界宋[J].上海大學學報,2004(6).

      ⑨蔡鎮(zhèn)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M].長沙:岳麓書社,1999.

      ⑩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成復旺,蔡鐘翔,黃保真.中國文學理論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袁震宇,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謝旭.陽明心學對七子派文學理論的解構(gòu)[J].人文雜志,2011(6).

      宋佩韋.明文學史[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4.

      王英志.王世懋不屬復古格調(diào)派——《藝圃擷余》論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3(5).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0.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鄧新躍.王世懋對后七子格調(diào)論的修正[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5(1).

      霍松林.中國詩論史[M].合肥:黃山書社,2007.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陳文新.明代詩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日]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思想史[M].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7.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蘆宇苗.江蘇明代作家詩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周遠斌.論明代詩學的詩性化[J].齊魯學刊,2000(6).

      [清]陳田.明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汪端.明三十家詩選[M].蘊蘭吟館重刊本.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孫學堂.隆慶萬歷間文壇風氣及文學思想的變化[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3).

      鄭利華.前后七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李波.王世懋的詩歌理論[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6.

      姬毓.王世懋詩學及心態(tài)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劉強.王世懋的“《世說》學”[J].古典文學知識,2017(3).

      劉強.世說新語會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王旭川.明代《世說新語》的研究及影響[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3).

      甄靜.元明清時期《世說新語》傳播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8.

      曹子軒.明代《世說新語》評點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

      李艷好.王世懋研究回顧與展望[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3).

      李艷好.王世懋年譜[D].蘭州:蘭州大學,2014.

      參考文獻:

      [1][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399.

      [2][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7382.

      [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奉常集條[G].文淵閣本.

      [4][清]王士禛.池北偶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清]王夫之.明詩評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72.

      [6]耀曉娟.《世說新語》接受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7]胡海英.《世說新語補》成書與版本考[J].明清小說研究,2015(2).

      猜你喜歡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復音虛詞的同義聚合現(xiàn)象
      論李白詩中《世說新語》典故
      從《世說新語》看士族女性的魏晉風度
      劉知幾何以譏評《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魏晉士林眾生相
      县级市| 通海县| 林西县| 红安县| 天台县| 柳林县| 扎囊县| 卫辉市| 绥中县| 隆子县| 昌平区| 昌宁县| 永宁县| 泰安市| 连南| 武川县| 东山县| 吉木乃县| 贵溪市| 玉门市| 大宁县| 唐河县| 临洮县| 呼伦贝尔市| 罗田县| 涟源市| 古浪县| 元江| 通江县| 黔西| 彰武县| 翁源县| 六枝特区| 且末县| 榆社县| 清徐县| 昭苏县| 贵港市| 普定县| 沐川县|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