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生
在欣賞一些課例時,我們常因精妙的環(huán)節(jié)設計而歡快稱絕,因教師的妙語連珠而由衷贊嘆,因課堂卓越的教學效果而舒暢豁然。然而,在稱絕贊嘆之余,我們又該思考,應如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呢?筆者以為,應秉持“功夫在詩外”的自我清醒,以課例為對象,走進課例、研究課例,研究課堂精彩之處的匠心設計,思考教師精彩課堂背后的深度備課方略,學習多維度挖掘文本的方法,以及深度品味字里行間意韻的本領(lǐng)。筆者以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夏鎮(zhèn)一中西校孫老師執(zhí)教的《老王》一課為例,談談精彩課堂背后的語文備課方略。
設置矛盾,巧用疑問,在常規(guī)中備出創(chuàng)意?!独贤酢芬徽n篇幅較長,再加上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故事,對初中生而言,在深入理解人物處境、深刻感受人物心情等方面有較大難度。而在孫老師的課堂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備課既遵守了常規(guī),又突破了常規(guī),通過在“矛盾”處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實現(xiàn)了對人物情感的理解。比如,在感知內(nèi)容環(huán)節(jié),孫老師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提出問題:“文章中的哪句話最能集中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于學生而言,該問題難度不大。于教學而言,這也是一種常規(guī)提問。但孫老師的“點石成金”之處在于,他將學生答出的“這是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作為基本點,引導學生認識老王的不幸都有哪些,再插入背景資料來感受楊絳先生所謂的“幸運”,以及先生一家的不幸。雖然各有各的不幸,但楊絳先生一家卻依然對老王給予了很多幫助。以常人來看,楊絳先生該是高尚的,但楊絳先生卻自言是“愧怍”,這是為什么呢?孫老師抓住學生思維的矛盾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繼續(xù)深入文本學習,從而實現(xiàn)對人物內(nèi)在情感的理解。
立足文本,揣摩細節(jié),在常理中備出新奇?!独贤酢芬晃纳l(fā)著人性的光芒,但如不用心深思,即使精彩也會變得平淡,經(jīng)典也會變得平庸。孫老師就是把課文中看似平淡的地方或者常被人認為是常識或常理性的內(nèi)容變得新奇起來,讓人聽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而這離不開對文本的細細挖掘,對字里行間的深度揣摩。
比如,寫老王給“我”送雞蛋一節(jié):“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在理解此句的含義時,我們常用的方法是對“直僵僵”“鑲嵌”等詞進行分析:或通過換詞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老王生命垂危的狀態(tài);或讓學生用動作來體驗文本用語的到位,并結(jié)合上下文來理解其語境意義。而孫老師的選擇是創(chuàng)新,他先把課文中的插圖與原文的描述進行比較,讓學生辨別是否相符,并在比較中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然后,再用生動的語言闡釋“直僵僵”“鑲嵌”等詞語的意思;最后,再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再現(xiàn)老王送雞蛋的場景。
角色互換,情感浸潤,在常態(tài)中備出真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睂W生進行課程內(nèi)容的傳授和人文內(nèi)涵的熏陶,需要教師對語文有一顆敏感善思的心,需要在備課中潛心醞釀,不斷調(diào)動自己的身心,自己先“下水”學習,沉浸文本,與“老王”對話;而后,再化身“老王”與作者對話。孫老師執(zhí)教的《老王》,無論是對文本語言品味的角度選擇,還是在對立意挖掘的深度思考,都能看出其對語文教學的精心,在常態(tài)備課工作中的一片癡心,這深刻體現(xiàn)了一個語文人的真功夫和真性情。
只有在備課中守常規(guī)而超常規(guī),明常理而越常理,遵常態(tài)而破常態(tài),課堂才會像春花般絢爛,沁人心脾;回味課堂時,才會有秋實般的沉甸,滿懷喜悅。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堅持好備課的方略,才可能長久而詩意地棲息在語文的園子里,慢慢享受語文人的幸福與愜意。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夏鎮(zhèn)一中西校)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