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馥陽 季云潤 肖士菊 呂宏蓬 張廣中
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種表皮下水皰性皮膚病,皮損以水皰、皮膚破潰、糜爛為主要表現(xiàn),好發(fā)于60歲以上老年人。對于中重度型患者,需口服潑尼松40 mg/d,嚴重病人推薦量為50~70 mg/d[1]。若長期患病,或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則可能由于機體消耗性衰竭或糖皮質激素引起的并發(fā)癥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本案中患者有家族史,其兄長曾因本病長期使用激素后誘發(fā)急性肝腎功損害死亡?;颊咔捌谟诒本┠橙揍t(yī)院皮膚科明確診斷并住院治療。后因病情控制欠佳并發(fā)視力損害,來我院門診治療接受中藥治療,現(xiàn)病情好轉明顯,激素停用,特記錄此病案以作交流學習。
患者,女,67歲,2018年11月28日主因“身反復起紅斑、水皰伴瘙癢疼痛39年余,加重2周”來北京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自訴1979年1月開始四肢及軀干部陸續(xù)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皮疹、瘙癢伴皮膚增厚,于北京醫(y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診斷為“泛發(fā)性濕疹”,予靜脈輸注硫代硫酸鈉、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后病情可控制。此后十余年間間斷發(fā)作,常自行服用牛黃解毒片、牛黃清心丸、羚羊清肺丸、防風通圣丸等藥。2008年8月,因雙腿長滿皮疹,并且出現(xiàn)小水皰,先小后大,流黃水,先癢后疼,痛苦不堪,于北京某三甲醫(y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大皰性類天皰瘡”。遵醫(yī)囑按療程服用激素治療(具體不詳),服藥時可控制,停藥則復發(fā)。2011年1月,患者出現(xiàn)雙目視力下降、伴煩躁、失眠等不適癥狀,因擔心激素的不良反應,曾就診于我科門診,西醫(yī)診斷為:大皰性類天皰瘡;中醫(yī)診斷:天皰瘡病,辨證屬毒熱熾盛。治以我科趙炳南老經(jīng)驗方:解毒涼血湯加減后病情好轉[3],之后規(guī)律于每年1月、6月病情加重前前來就診,口服中藥湯劑預防,病情平穩(wěn)。
2018年11月28日初診:患者因“近期進食大量牛肉,皮損再次復發(fā)加重”就診??滔掳Y見:雙手前臂大片紅色丘疹,疼痛、瘙癢,納可,大便三日一行、干燥,小便色黃。舌淡紅邊有齒痕,苔白略厚,脈弦。處方:生地黃炭10 g、金銀花炭10 g、蓮子心10 g、白茅根10 g、天花粉10 g、苦地丁10 g、生梔子10 g、拳參15 g、生甘草7 g、北柴胡12 g、茯苓15 g、黃連10 g、黃芩9 g、玄參10 g、大黃6 g、生石膏30 g,7劑,每日兩次。外用藥:鹵米松三氯生乳膏1支外用;皮膚康洗液2瓶,稀釋后濕敷。告知患者目前處于病情初發(fā),急性加重期,服藥期間皮損可能出現(xiàn)進一步加重,患者表示理解并愿意配合。
2018年12月4日二診:皮疹大面積復發(fā)加重,顏色變深,自行使用藿香正氣水外涂于皮疹處,瘙癢減輕不明顯??滔掳Y:周身復發(fā)紅斑水皰,皮損處灼熱感,汗出可,易疲勞困倦,口干、喜飲涼水,晨起小便黃,大便可。查體:胸腹部、腹股溝、四肢屈側大面積分布紅斑,上覆紅豆大小水皰,皰壁緊張,皰液清亮,部分水皰破潰后可見紅色糜爛面,尼氏征(-);舌黯胖有齒痕、苔少,脈弦滑。處方:上方繼續(xù)服用14劑。
2018年12月14日三診:患者病情較前有減輕,未大面積進展,但脅肋部仍有密集水皰,前臂部起風團,搔抓后皮膚紅腫加重,平素自覺發(fā)熱,皮損處灼痛、瘙癢,汗出可,納可,口干苦、多飲溫水,口氣重,急躁易怒,大便黏、量少、不成形。查體:雙側前臂對稱分布長約20 cm,短徑7 cm紅斑,雙上肢水腫,雙側脅肋部可見直徑約12 cm類圓形紅斑,上覆密集水皰,頸部可見散在分布錢幣大小紅斑水皰(因患者皮損疼痛,為避免摩擦,拒絕顯露胸腹部皮膚),尼氏征(-)。舌紅,苔薄黃根部膩,舌下瘀,脈弦滑。處方:北柴胡15 g、黃芩9 g、清半夏9 g、生姜自備9 g、鵝枳實9 g、大棗5 g、大黃6 g、桂枝6 g、茯苓9 g、牡丹皮9 g、桃仁9 g、赤芍9 g、豬苓9 g、澤瀉9 g、生白術15 g、生石膏60 g,4劑,水煎溫服,日二次,次服200 mL。外用甘草油涂抹,每天一次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5 mg以止癢。
2018年12月18日四診:軀干部位皮損仍有再起趨勢,雙手前臂未見新發(fā)水皰,手臂紅腫,伴瘙癢、疼痛。晨起及午后自覺烘熱,口干喜飲溫水,大便已二日未排、排出困難、質黏膩,小便黃。舌淡紅有齒痕,舌苔根部黃厚,質干,脈滑。處方:北柴胡15 g、黃芩9 g、清半夏9 g、生姜自備9 g、鵝枳實9 g、大棗5 g、大黃6 g、生薏苡仁30 g、敗醬草30 g、赤芍15 g、茯苓15 g、生白術30 g、生石膏60 g、厚樸9 g、芒硝沖服6 g,3劑,水煎溫服,日二次。
2018年12月21日五診:周身水皰較前減輕,雙手手背可見少量新發(fā)皮疹,前臂水皰已干涸、結痂,仍余紅腫、瘙癢。晨起及午后發(fā)熱有減輕,口苦、口干、多飲溫水,小便黃。服藥后大便日2次,質稀,臭穢,昨日大便1次,成形。小便黃。舌淡黯,有齒痕,苔黃,舌下瘀,脈滑。查體:胸背、脅肋部、腹股溝及雙上肢屈側可見大面積紅斑,上覆紅豆至櫻桃大小水皰,部分水皰干涸,部分上覆漿痂及血痂,基底部色鮮紅,伴少量脫屑。尼氏征(-)。輔助檢查:BP180抗體77.66 U/mL,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14.7%,白細胞18.6×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1.4×109/L,谷丙轉氨酶51 U/L。處方:北柴胡15 g、黃芩9 g、清半夏9 g、生姜自備9 g、鵝枳實9 g、大棗5 g、大黃12 g、生薏苡仁30 g、敗醬草15 g、赤芍15 g、茯苓15 g、生白術30 g、生石膏60 g、厚樸9 g、芒硝沖服6 g,4劑,水煎溫服,日二次。
2018年12月25日六診:右手手肘及右側腰腹部少量散在新發(fā)皮損,雙上肢水腫較前減輕,晨起及17:00后瘙癢加劇,外用新適確得乳膏、甘草油等可緩解。仍發(fā)熱,口干、口苦,大便日1次、質黏膩,小便淡黃,舌紅苔黃邊有齒痕,脈滑。輔助檢查:白細胞10.3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9.9%,中性粒細胞絕對值9.33,淋巴細胞百分比4.6%,淋巴細胞絕對值0.48×109/L。肝腎功無明顯異常,尿常規(guī)無明顯異常。處方:上方繼服7劑,配合血府逐瘀口服液2支午飯后服用。同時予每天一次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止癢,外用鹵米松乳膏、鹵米松三氯生乳膏、莫匹羅星軟膏、甘草油等。
2019年1月4日七診:大便已通暢,便黏稠,周身水皰均已干涸結痂,未見新發(fā)皮損,前臂水腫明顯減輕,偶有烘熱,鼻塞有黃涕,口干、口苦、欲飲涼水,晨起小便黃。查體:周身水皰干涸、結痂,現(xiàn)余胸骨附近少量成簇水皰,基底部色紫紅,未見新發(fā)皮疹。原有皮損處現(xiàn)余大片褐色色素沉著。舌紫黯,苔周邊黃厚膩、中間變薄,脈弦疾。處方:生地黃炭10 g、金銀花炭10 g、蓮子心10 g、白茅根10 g、天花粉10 g、苦地丁10 g、生梔子10 g、拳參15 g、生甘草7 g、黃連10 g、生石膏30 g、大黃12 g、玄參10 g、北柴胡24 g、茯苓15 g、黃芩9 g,七劑,水煎溫服,日二次,次服200 mL。相較于2011年2月18日方:倍用大黃、柴胡劑量。改鹽酸西替利嗪片用量為5 mg,每天一次,口服。囑患者7日后復診前復查血尿常規(guī)、生化全項。
2019年1月11日八診:周身水皰干涸,伴有少量脫屑,未見新發(fā)皮疹。烘熱瘥,口干、口苦明顯,欲飲涼水。鼻塞,鼻腔干燥,偶有血痂,服藥后大便通暢,小便黃。查體:周身水皰干涸結痂,胸骨附近水皰結痂,未見新發(fā)皮疹。舌紅,苔中后部黃厚膩,舌下瘀,脈弦滑。輔助檢查:(2019年1月7日于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血常規(guī):白細胞8.32×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17.9%,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0.1%,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5.0%;綜合系列1谷丙轉氨酶109.9 U/L,谷氨酰轉肽酶46.3 U/L,谷草轉氨酶88.9 U/L。處方:每天三次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2支,停服湯藥。
2019年2月19日復查(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科門診)BP180抗體為11.99 U/mL,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未見明顯異常。
2019年4月23日復查BP180抗體為21.58 U/mL,未見新發(fā)皮疹。
患者治療前后皮損及舌象變化圖片,見圖1~6。
圖1 病情初發(fā)時舌象 圖2 治療后期舌象
圖3 治療前軀干部皮損 圖4 治療后相同位置皮損
圖5 治療前下肢皮損 圖6 治療后下肢皮損
一診按語:患者復發(fā)后自行于我院門診按原有處方抓藥7劑,此方由趙炳南老經(jīng)驗方:解毒涼血湯加減而來。本病中醫(yī)診斷為“火赤瘡”,《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火赤瘡,此證由心火妄動,或感酷暑時臨,火邪入肺,伏結而成。初起小如芡實,大如棋子,燎漿水皰,色赤者為火赤瘡;若頂白根赤,名天皰瘡。俱延及遍身,焮熱疼痛,未破不堅,皰破毒水津爛不臭?!盵4]現(xiàn)代醫(yī)學的各型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等均屬本病范疇。趙老認為此病因心火脾濕蘊蒸,兼感風熱暑濕之邪,以致火邪侵肺,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皮膚而發(fā)。此方為患者既往服用后有效的藥方,故患者自行抓藥服用七劑。
二診按語:患者此次發(fā)病急驟,水皰迅速擴展,皰面鮮紅,身熱口渴而欲飲涼水,煩躁不安,便干尿黃,雖舌象顯示舌質淡紅而邊有齒痕,但根據(jù)皮損辨證證屬熱象,且患者此前已自行服用牛黃清心丸等清熱瀉火藥,脈為弦象,根據(jù)本病的疾病特征、及患者的皮損辨證,此時宜舍舌象而從皮損,辨為毒熱熾盛、氣營兩燔證,繼予解毒涼血湯清熱解毒,涼血清營。方中君藥本為犀角,用以解熱而清心,然現(xiàn)已無犀角,故臨床常去犀角,或以水牛角絲易之;生地為涼血解毒要藥,金銀花是葉天士用以“透熱轉氣“之藥,因本病來勢兇險,皮損面積大,基底色鮮紅,入血分則可能動血傷血,直需涼血散血,故兩者炒炭使用取其直入血分之意[5]。地丁、甘草清熱解毒;蓮子心、生梔子、黃連分清三焦之熱,瀉心火;患者高齡,久病,上次來診時舌質尚且淡紅,本次已為黯紅,周身水皰,但舌苔少,提示雖濕熱較盛,但邪氣已傷陰分,濕熱蘊久化燥,灼津耗氣,為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后期出現(xiàn)氣陰兩傷,故用白茅根、天花粉、玄參養(yǎng)陰清熱,涼血護心;便干故加大黃通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三診按語:此方為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湯。大柴胡湯由小柴胡湯演變而來,因由少陽證并于里成里實證,為少陽陽明并病合病。患者脅肋部大面積皮損,上覆密集水皰,目前癥見發(fā)熱汗出,口干喜飲,口苦口氣重,大便量少質黏,性情急躁易怒,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而根膩,舌下瘀,提示為少陽里實證,兼有瘀血,予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生石膏加用至60 g加大清氣分實熱之力。大柴胡湯在皮膚科應用比較多見,凡病發(fā)于胸脅或脂肪代謝方面的皮膚病伴有情志不遂和便秘者,其病機與之相合,臨床上均可用之[6]。
四診按語:患者拒絕暴露更多部位,自訴周身皮疹較前有好轉,密集小水皰未連成大皰,但軀干部位皮疹邊緣仍有發(fā)紅,或有新發(fā),疼痛明顯。大便欠暢,熱勢不減,故本次去桂枝等溫通藥,加用大承氣湯增加攻下之效,加用生薏米、敗醬草加強利濕。因患者病情較重,囑患者暫服3劑,3日后即來復診。
五、六診按語:復診時患者情緒明顯好轉,之前因周身水皰伴疼痛、瘙癢,除雙上肢皮損以外拒絕我們查看軀干部位,前期就診時均僅憑口述估測患者皮損情況。本次患者周身皮損始有好轉之象,得以見到軀干部位皮疹變化。因仍有大量水皰未干涸,大便欠暢,加倍大黃用量;生白術燥濕健脾,用30 g亦為輔助通便之意;生石膏60 g加大清氣分實熱之力。
七診按語:患者本次就診時心情歡快,自訴上方服用后當日即瀉下大量臭穢之物,得后與氣,則周身水皰見之而立下,患者喜不自勝。患者屢次就診以來,舌質顏色變化由淡至暗,再至目前鮮紅色,提示病情由氣分漸入營血,而又在藥力下逐漸轉出的過程。舌苔由少苔欠潤,逐漸至苔白厚膩,到根部厚膩,又到如今的根部苔白,提示濕熱里證將去,故方易解毒涼血湯倍用大黃、柴胡,兼顧少陽陽明余邪。因柴胡用藥劑量較大,且用藥時間已過半月,故囑咐患者7日后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與生化全項,防止藥物引起的肝功能異常。
八診按語:患者諸癥顯減,烘熱瘥,大便通暢,鼻塞、鼻腔干燥等氣陰兩傷之象漸出。因本次復查轉氨酶升高提示肝功能異常,囑患者暫停口服湯藥,予血府逐瘀口服液稍作善后,并定期監(jiān)測肝功,待檢驗指標轉陰后作進一步治療。
患者患病近40年,曾就診于北京醫(yī)院、北大醫(yī)院等多家醫(yī)院皮膚科,因懼于激素的副作用前來就診,多年來病情反復,但每次都能信任醫(yī)生,堅持口服湯藥,遵醫(yī)囑控制飲食,及時總結自身病情,妥善保留自己的就診資料,保持此病案的完整性,這對其本人的病情康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患者自2011年初次就診至今,遵醫(yī)囑長期堅持素食,間斷口服中藥湯劑調節(jié)病情,未作較重復發(fā)。本次因肉食過多而發(fā)病,說明中醫(yī)所講“飲食起居”對于皮膚病患者的影響,及忌口、飲食管理的重要性。提示臨床醫(yī)生不僅僅要治病,更要從根本上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教育患者進行自我管控,體現(xiàn)早期預防管控的重要性。
皮膚為人體免疫的第一道屏障,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擔負著抵御外邪、保護人體內部、調節(jié)體溫等多項重任,本病來勢兇猛,且患者長期口服激素,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若不及時控制,皮膚破損導致創(chuàng)面感染,則易引起膿毒血癥,最終發(fā)展至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者在服藥過程中,病情一直在向愈的方向上發(fā)展,但在發(fā)現(xiàn)使用大柴胡湯后通便效應仍不理想時,準確把握病情,加用大承氣湯加強通便瀉熱之力,才能使其壯熱直折,得以藥后而水皰立下。
此間對于四診信息與病情相矛盾的地方的分析是成功的關鍵。患者雖已年近古稀,但性格急躁易怒,時有烘熱汗出、口干口苦、小便黃、大便不暢、脈常有弦滑急數(shù)之象,此時的舌質淡黯,有齒痕并非本虛標實,而是因為濕熱郁閉在里,已然傷及陰分所致。若此時囿于年齡和舌象妄投溫補之藥,邪熱得溫而再烈,無異殺人于無形之中。
胡希恕先生曾有一案,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治一36歲男性,因過敏所致哮喘,冬夏皆作,氨茶堿片刻不離,晝輕夜重,倚息不得臥,大汗淋漓,伴有胸悶腹?jié)M,心悸眠差,口干便秘,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緩。半年來多服用補肺益腎之劑,癥反有增無減,胡老處此方2劑諸癥減輕,3劑后大便通暢,哮喘未作,停用氨茶堿。此案中正因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緩,被誤診為虛證,因致病情延誤。說明掌握疾病本病的特征及病程,辨證結合辨病,才能避免因“真熱假寒、真寒假熱”之辨束縛手腳,誤用寒熱[7]。
中醫(yī)用藥講求中正平和,藥物進入體內后,有病則病受之,無病則臟受之。中病即止,即是指對于實證而言,邪氣雖盛,正氣不虛,一經(jīng)治療,邪氣只要有退衰之勢,正氣就能乘勝進擊,驅邪之殘余于體外,醫(yī)者不可以為初戰(zhàn)收功,就窮追不舍,繼進攻劑,否則常有傷正留邪之虞。
中醫(yī)藥并非只能用作“調理”“養(yǎng)生”“瘍醫(yī)”,也并不是“慢郎中”,皮膚病輕則“皮毛之疾,不足為患”,重則如本例中的患者一樣“遍及全身,皰破毒水津爛不臭”。燕京皮膚病學流派趙炳南先生從臨床實踐中證明皮膚病不但多見,而且危重者非鮮。中醫(yī)藥治療皮膚病副作用小,不易復發(fā),能夠達到長期防控的作用,其用藥經(jīng)驗和對皮膚病的理解認知值得中醫(yī)人繼承與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