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識
摘? ?要
“群文閱讀”與“群文寫作”相互關(guān)聯(lián)。在“群文閱讀”中注重“讀語言”“讀文化”和“讀思想”;在“群文寫作”中,要學會“順勢而為”“節(jié)外生枝”和“挖地三尺”。在“群文閱讀”中訓練“群文寫作”,是高中作文訓練的好辦法,但要特別注意“定點”“定調(diào)”與“定向”。
關(guān)鍵詞
群文閱讀? 群文寫作? 教學延伸
“群文閱讀”是指基于一定的閱讀目的,把幾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集中閱讀的行為。這些文章的議題往往相同,但思想內(nèi)容或形式風格則往往不同,以達到多角度、多方面感知文章的閱讀方式或行為[1]。
在“群文閱讀”中訓練“群文寫作”,是高中作文訓練的好辦法,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虎丘中秋”為議題,筆者選取了《虎丘中秋夜》(張岱)、《虎丘記》(袁宏道)、《蘇州的識者》(龍應臺)、《游虎丘小記》和《虎丘中秋詩組》五篇文本,并進行分析。
一、“群文閱讀”讀什么
1.讀語言
圍繞“虎丘中秋”開展的群文閱讀,所選的文章既有文言文,又有現(xiàn)代文,還有詩歌。這樣的群文閱讀不僅具“新鮮感”,也更具“豐富性”。
對文言文的精彩語言品讀是教學重中之重。文言的特點在于“精煉”,用很少的字就能表達豐富的含義。高考中用文言形式寫就文章的考生,不乏其人。即便不能全用文言寫就,但在干癟的白話語境中加入少許“文言”,也能增色不少。因此,我們在群文閱讀中,就應該有目的、有意識地多讀一些、多積累一些這樣潛在的寫作素材。如袁宏道在《虎丘記》中說的“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簡簡單單幾個字,就把時間點染得不同凡俗;“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則寫出了虎丘中秋夜,全蘇州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官位尊卑傾城而出的盛況。這樣的語言,學生憑空是很難想象出來的,非借用不可。讀語言,就是要重點讀這樣的語言,而且要通過理解有意識地在寫作中加以運用。
2.讀文化
挑選的這一組文章都蘊含著一種傳統(tǒng)文化。首先,“中秋”是一種文化符號,“虎丘”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虎丘中秋”結(jié)合在一起,本身就具有超強的文化意義。“中秋”象征團圓、美滿與幸福;“虎丘”乃吳文化的重要標志。蘇軾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自古以來,在中秋節(jié),全蘇州人都會精心裝扮,傾城而出,來到虎丘,共同享受一場音樂盛會。不分階層,不分男女,不分老幼,都參與其中。這場盛會的時間跨度會有半個月之久,每晚都要從夜幕降臨到三更時分。盛會的形式也令人叫絕:采用競賽的方式,分三輪比賽決出最后的勝利者。這其中的某些“元素”很像今天的音樂選秀類節(jié)目[2]。大家積極參與,選手們精心準備。這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蘇州百姓所崇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高雅的、大眾的。用現(xiàn)在的話說,那時候的虎丘中秋曲會,絕對稱得上當時的“中國好聲音”。這種文化今天幾乎絕跡,這也是龍應臺在《蘇州的識者》一文中表達出強烈惋惜的原因。因此,讀文化應是群文閱讀中一個重要的學習任務。
3.讀思想
思想與文化緊密相連。袁宏道《虎丘記》有沒有思想?當然有。讀到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思想”出現(xiàn)了:縣令一來,百老姓都躲開了。為什么?縣令作為一縣的父母官,應該是為老百姓盡心盡力做事情的,應該與百姓的關(guān)系和樂融洽才對。百姓見縣令都跑了,老百姓“怕”,為什么怕,這是學生應思考的核心。所以,袁宏道說以后不做官了,不愿與這幫人為伍,正是本文思想的體現(xiàn)。愛護百姓,官民一家親,這才是為官的應有之道。讀龍應臺《蘇州的識者》,讀到最后,讀出了一種痛心,讀出了一種發(fā)自肺腑的呼吁。音樂會不見了,文化不見了,一種集體的文化盛會不見了,而有的是發(fā)光的“米老鼠”、負責給游客蓋章的“蘇東坡”老先生,景點雖在,但已物是人非,丟掉了傳統(tǒng)的文化內(nèi)涵。
二、“群文寫作”怎么寫
1.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是指構(gòu)思時順著材料,找到寫作的點,不需要太多的波折、彎路。
例1.2019屆蘇錫常鎮(zhèn)高三一模作文題:
一個人要有勇氣,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面對此題,“虎丘中秋”這組群文能不能用?該怎么用?筆者所教的一位學生作了如下嘗試,得了60分(滿分70分),構(gòu)思如下:
中秋夜下的“人文勇氣”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要有勇氣,有勇氣才敢于追求,有追求才有未來。武力之勇尚容易,人文勇氣才難得,因為它需要完全的沉淀才得清明。
“使非蘇州,焉討識者?”這樣的人文勇氣,三百年前中秋夜下、虎丘之上的蘇州人,人人都有。
所有群體追求美的勇氣,不乏。……
個人展示自我美的勇氣,不懼?!?/p>
少數(shù)向往另類美的勇氣,不缺?!?/p>
然而現(xiàn)在呢?蘇州的識者哪去了?他們的勇氣去哪了?
他們失去了追求的勇氣。因為他們怕了,怕所追求的會傷財;因為怕另類,被人戳脊梁骨;因為怕他人的目光,怕?lián)撠熑?,怕槍打出頭鳥!大家都不要人文了,我要去?我去辦音樂會?這不是找死嗎?人人都沒勇氣,別說出頭了,把腦袋探出來都不敢,人人都做縮頭烏龜!
一個國家絕對不能喪失人文勇氣,否則集體審美低下帶來的必然是低俗與低智。
首先,這個考生能從作文題目立刻想到“虎丘中秋”這組群文,起步就要比別人高一格,給閱卷老師耳目一新的感覺。其次,由“虎丘中秋”順勢就找到了立意點,并與之進行了完美對接。這位考生能夠從題目要求入手,選擇合適的點,并圍繞這個點不斷進行“放大”以完成寫作。關(guān)于“勇氣”,“虎丘中秋”這個素材中所有人聚集在一起,齊聲共唱,需要勇氣;使整個虎丘達到“四座屏息,音若細發(fā),響徹云際”效果的“一夫”更需要勇氣。把此種勇氣再配之以“人文”,豈不是更好地擴大了表現(xiàn)范疇?這個考生“掛靠”得好,闡述得也好。因此,得到較高的分數(shù),是對這個考生思維能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