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何綱 許建
摘 ?要:針對哈密瓜田間及采后出現(xiàn)病害腐爛的現(xiàn)象,采用混合殺菌劑0.4 g/kg撲海因+0.53 g/kg億度勇,在果實膨大期、網(wǎng)紋形成期對哈密瓜‘西州密25號進(jìn)行噴藥處理,以采后相同殺菌劑處理與自然貯藏處理作為參照,哈密瓜采收后置于室溫條件下貯藏,研究采前殺菌劑處理對哈密瓜貯藏品質(zhì)與生理指標(biāo)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常溫貯藏12天時,采前殺菌劑處理果心部位硬度為0.72 kg/cm2,顯著高于對照組0.49 kg/cm2;腐爛率為20%,對照組為55%,同時腐爛指數(shù)也較對照組低0.65,但效果均不及采后處理組;常溫貯藏9天時,采前處理組CAT活性為115.8 U/g,較為平穩(wěn)。研究認(rèn)為,采前殺菌劑處理對哈密瓜貯藏品質(zhì)和生理有一定影響,采前殺菌結(jié)合采后殺菌處理貯藏效果更優(yōu)。
關(guān)鍵詞:哈密瓜;采前處理;貯藏;生理指標(biāo)
中圖分類號:S652.1 ?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 ?論文編號:cjas2020-0038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isease and decay of Hami melon in field and post-harvest, taking Xizhoumi 25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spraying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eriod of fruit enlargement and formation of checker with 0.4 g/kg rovral and 0.53 g/kg oxine-copper. The effects of pre-harvest fungicide treatment on the storage quality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Hami melon were studi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being stored for 12 d, the hardness of core part treated with fungicides was 0.72 kg/cm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0.49 kg/cm2). The decay rate under pre-harvest treatment was 20%,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55%, but the effect was not as good as that in the post-harvest treatment group. On the 9th d under room temperature storage, the CAT activity of pre-harvest treatment was 115.8 U/g, which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pre-harvest treatment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storage quality and physiology of Hami melon, and the storage effect of pre-harvest combined with post-harvest treatment is better.
Keywords: Hami Melon; Pre-harvest Treatment; Storage; Physiological Indexes
0 ?引言
哈密瓜種植的地域性和生產(chǎn)的周期性,易造成哈密瓜在豐收時短期集中涌入市場,造成市場積壓。哈密瓜本身糖度較高,水分含量大,對貯藏環(huán)境要求較高;且哈密瓜在新疆種植區(qū)域零散,不易及時運銷,若采后處理及貯藏運銷不當(dāng),后熟過程中易發(fā)生霉變和腐爛,給貯藏運輸、延長果實貨架期等帶來極大困難[1]。哈密瓜的貯藏保鮮對哈密瓜的商品價值有極大影響。由于水果采后貯藏保鮮技術(shù)的滯后,國內(nèi)水果在流通過程中損失十分嚴(yán)重,腐爛率在25%左右[2-3]。哈密瓜貯藏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呼吸作用和耐藏性的矛盾[4]??蒲腥藛T已經(jīng)采取了控制貯藏物理環(huán)境條件、熱處理、噴施化學(xué)藥劑、控制外源乙烯等保鮮貯藏方法[5-7]。
撲海因又名異菌脲,是一種高效廣譜、觸殺型殺菌劑。研究表明撲海因?qū)橹Ω埂㈡湼矜?、青霉有良好的抑制作用[8],對哈密瓜蔓枯病、交鏈菌有顯著療效[9-10]。億度勇是一種低毒廣譜高效的內(nèi)吸型殺菌劑,主要有效成分為喹啉銅和噻菌靈,對防治炭疽病、細(xì)菌性病害等有顯著效果。
本研究以‘西州密25號哈密瓜為試驗材料,通過測定低溫貯藏期間(6~8℃)哈密瓜生理指標(biāo)的變化,研究采前復(fù)合殺菌劑處理對哈密瓜貯藏性狀與品質(zhì)的影響,旨在初步探討采前殺菌劑處理應(yīng)用于哈密瓜保鮮領(lǐng)域的可能性,并為哈密瓜采后貯藏、運銷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哈密瓜‘西州密25號于2017年7月13日采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葡萄瓜果開發(fā)研究中心試驗基地。摘取成熟度一致,網(wǎng)紋均勻,大小相當(dāng),無機械損傷的哈密瓜。采摘后統(tǒng)一使用發(fā)泡沫網(wǎng)袋包裝,防止碰撞損傷。
1.2 ?試驗設(shè)計
在‘西州密25號果實膨大期和網(wǎng)紋形成期,進(jìn)行采前殺菌劑處理,殺菌劑組成為1 L水中含有撲海因0.4 g和億度勇0.53 g,形成混合殺菌液,分別在5月20日、6月20日進(jìn)行人工噴灑處理。
果實采收時,將采前處理果實單獨采摘并包裝;殺菌劑未處理果實同一時間進(jìn)行采摘,待其田間熱散發(fā)之后,一部分利用同樣的殺菌劑配方處理,每個瓜在殺菌劑液中浸泡2 min,陰干后包裝成箱,另一部分未做處理,作為空白對(CK)照。將對照組、采前殺菌劑處理組、采后殺菌劑處理組置于常溫庫貯藏[(26±2)℃,濕度50%~70%],每隔3天取樣一次并測定生理指標(biāo)。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可溶性固形物的測定采用折光儀法。果實硬度的測定采用GY-3型硬度計測定。果心部位確定為距離果心邊緣0.5 cm;果皮部位確定為距離果皮1.0 cm。
(2)腐爛率測定參照祁巖龍[11]的方法,每個處理選取果實大小均勻、無機械傷和病蟲害哈密瓜20個,于常溫庫自然存放,每3天觀察并統(tǒng)計1次。按甜瓜果實的自然腐爛程度設(shè)5個腐爛級別記錄瓜的腐爛情況。0級—果實完好,無任何腐爛。1級—果實表面輕微腐爛且腐爛面積占果實表面積1%~10%。2級—果實表面腐爛面積占果實表面積11%~25%,大部分仍可食用。3級—果實表面腐爛面積占果實表面積26%~40%。4級—果實表面腐爛面積超過果實表面積40%以上,無商品性。
果實腐爛指數(shù)=∑(腐爛級別×該級別果實數(shù))/總果實…(1)
(3)POD測定采用愈創(chuàng)木酚法,果蔬組織中過氧化物酶活性含量[12]。CAT的測定采用分光光度法[12]。每個處理選取3個瓜,按照生長軸縱剖8份,選取對角線2份,切碎、混勻得到初始樣品,準(zhǔn)確稱取2.0 g,用液氮急凍后加入5 mL提取液,在冰浴條件下快速研磨,冷凍離心機4℃、12000 r/min離心20 min,上清液即為待測酶液。
1.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使用Excel 2010軟件對測試數(shù)據(jù)進(jìn)行統(tǒng)計分析與制圖。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哈密瓜貯藏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哈密瓜口感的主要特征指標(biāo)。哈密瓜因果肉較厚,由胎座種腔部位至果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呈降低趨勢。由圖1可見,對照組和采前處理組果心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下降趨勢,而采后處理組則呈上升趨勢。采前處理組第3天,含量由17.0%降低至16.4%,變化率3.53%;對照組由16.3%降低至15.0%,變化率7.98%。采后處理組初始值為16.3%,貯藏9天時含量升為17.4%,變化率為6.75%。
由圖2可以看出,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哈密瓜果皮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各處理組變化趨勢有所不同。貯藏6天時,對照組由10.1%變?yōu)?.9%,采前、采后組分別由10.4%、10.1%上升為11.3%、11.2%,這2組間差異不顯著。貯藏12天時變化趨勢最大,對照組略有下降,處理組明顯上升。采前組由9.9%上升為11.2%;采后組由10.7%上升為13.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果實中含有的少量淀粉轉(zhuǎn)化為糖類物質(zhì)。
2.2 ?不同處理對哈密瓜貯藏期果肉硬度變化的影響
由圖3可見,常溫貯藏條件下,哈密瓜的果心硬度變化整體呈下降趨勢緩,采前處理組和采后處理組的變化趨勢較為一致,以對照組硬度變化最為顯著。貯藏6天時,各處理組間果肉硬度差異不顯著;之后,硬度急劇變化,9天時,采前處理和采后處理分別為0.99、0.95 kg/cm2,對照組為0.76 kg/cm2;12天時,對照組硬度最低,降至0.42 kg/cm2。
由圖4可知,在貯藏過程中,哈密瓜近果皮部位果肉硬度呈下降趨勢。貯藏9天內(nèi),采后、采前處理組變化不顯著;對照變化較為明顯,由2.55 kg/cm2變化至2.01 kg/cm2,下降率達(dá)21.18%。而在貯藏12天時,各處理組均發(fā)生顯著降低。
2.3 ?不同處理對哈密瓜貯藏期腐爛率的影響
由圖5可見,貯藏9天時,對照組和采前處理組果實出現(xiàn)腐爛,分別為20%、10%。貯藏12天時,采后處理組開始出現(xiàn)腐爛,腐爛率為10%;此時,對照組腐爛率為55%,上升了35%,采前處理組為20%,升高了10%。綜合可見,采前殺菌劑處理哈密瓜可以有效降低果實腐爛率,但效果不及采后處理。
2.4 ?不同處理對哈密瓜貯藏期腐爛指數(shù)的影響
腐爛指數(shù)是評價果實腐爛程度的重要參數(shù)。由圖6可見,貯藏6天時無腐爛情況發(fā)生,第9天時對照組和采前處理組果實腐爛指數(shù)分別為0.20、0.10。貯藏12天時,對照組果實腐爛率指數(shù)高達(dá)1.00,此時采前處理組為0.35,采后處理組為0.10。
2.5 ?不同處理對哈密瓜貯藏期POD酶活性的影響
過氧化物酶(POD)在果實成熟衰老中的作用較為復(fù)雜,以過氧化氫為電子受體催化底物氧化的酶,能夠消除過氧化氫、酚類、醛類等物質(zhì)。由圖7可見,貯藏期哈密瓜POD酶活性呈下降趨勢。貯藏3天時,對照組POD酶活性變化最大,由118.9 U/g下降至92.1 U/g,其他處理組變化不顯著。貯藏9天時,對照組酶活性波動較大,呈短暫上升趨勢。
2.6 ?不同處理對哈密瓜貯藏期CAT酶活性的影響
如圖8所示,CAT酶活性隨貯藏時間的延長總體呈向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貯藏3天時,各組酶活性均有所升高,采前、采后處理組分別由90.1、105.3 U/g上升到126.8、133.7 U/g;對照組變化不顯著。3天之后各處理酶活性開始不同程度下降。6天時,對照組酶活性急劇衰減,由97.4 U/g降至31.1 U/g,降幅達(dá)68.07%;貯藏9天內(nèi),采前處理和采后處理酶活性保持在相對穩(wěn)定范圍,12天時發(fā)生顯著變化,酶活性分別降至33.8、12.9 U/g。
3 ?結(jié)論
(1)采前殺菌劑處理對抑制哈密瓜可溶性固形物降低、保持果肉硬度、降低腐爛率和腐爛指數(shù)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保持抗氧化酶系統(tǒng)中POD和CAT在較穩(wěn)定水平。
(2)采前殺菌劑處理相比對照組雖然能夠降低哈密瓜腐爛率和腐爛指數(shù),但是未能有效延緩腐爛時間;與采后處理組相比,采后處理不僅能顯著降低腐爛率,還能夠延緩腐爛發(fā)生時間,延長保鮮期。
(3)以撲海因、億度勇復(fù)合殺菌劑處理哈密瓜,采前處理結(jié)合采后處理效果將更為理想。
4 ?討論
筆者研究表明,采前使用億度勇、撲海因2種殺菌劑在哈密瓜果實膨大期、網(wǎng)紋形成期噴施,能夠較為有效地控制哈密瓜果肉硬度降低、腐爛率升高、抗氧化酶活性變化。馬凌云[13]研究采前嘧菌酯處理對甜瓜的影響,認(rèn)為采前嘧菌酯處理能夠有效控制白粉病、霜霉病,噴施以花期、幼果期、膨大期、網(wǎng)紋形成期最佳。采前使用水楊酸處理能夠有效抑制哈密瓜品質(zhì)的衰變,降低哈密瓜的果實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14],因為內(nèi)源激素引發(fā)了果實自身抗病性。關(guān)于茉莉酸甲酯[15-20]、乙酰水楊酸[21-24]、水楊酸[25-26]等采前處理的研究也見諸報道,對園藝產(chǎn)品的貯藏品質(zhì)和生理性狀均有較好的影響。
撲海因為觸殺型殺菌劑,億度勇為內(nèi)吸型殺菌劑,兩者結(jié)合對控制哈密瓜田間病害侵染有良好效果。殺菌劑通過控制生理病害達(dá)到保持產(chǎn)品品質(zhì)的目的。采前復(fù)合殺菌劑處理對哈密瓜貯藏品質(zhì)起到一定的影響,但效果并不優(yōu)于采后處理,特別是腐爛率和腐爛指數(shù),未能有效推遲腐爛時間并降低腐爛程度。
參考文獻(xiàn)
[1] 林德佩,馬國斌.新疆的哈密瓜[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xué),1990(6):272.
[2] 陳雷,秦智偉.甜瓜采后生理和貯藏保鮮研究進(jìn)展[J].北方園藝,1999(6):27-30.
[3] 廖新福,孫玉萍,張瑞,等.新疆厚皮甜瓜貯運和保鮮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中國瓜菜,2010,23(2):52-53.
[4] 王仲田,高海峰,王蘭竹,等.哈密瓜貯藏期間果實呼吸作用與貯藏性的關(guān)系[J].植物生理學(xué)報,1975,1.
[5] 羅云波,果蔬采后生理與生物技術(shù)[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9:13
[6] 張唯一.果蔬菜后生理學(xué)[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0:32.
[7] 秦宗權(quán),沈艾彬,劉峰娟,等.熱水處理對哈密瓜采后品質(zhì)影響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2011(5):26-27.
[8] 卞生珍,甄衛(wèi)軍.哈密瓜常溫貯運保鮮劑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3(11):82-85.
[9] 郝敬喆,范詠梅,競中梅,等.不同殺菌劑對新疆哈密瓜蔓枯病菌的毒力測定[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9,46(3):540-542.
[10] 王曉靜,馬文平,王芳.甜瓜采后致病菌交鏈菌的防治方法研究[J].北方園藝,2014(4):103-105.
[11] 祁巖龍,廖新福,孫儷娜,等.殼聚糖涂膜對甜瓜采后生理及品質(zhì)的影響[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1,48(1):116-122.
[12] 曹建康,姜微波,趙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實驗指導(dǎo)[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101-103.
[13] 馬凌云,畢陽,張正科,等.采前嘧菌酯處理對“銀帝”甜瓜采前及采后主要病害的控制[J].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4(1):14-17.
[14] 李娜,朱璇,逄煥明.采前水楊酸處理對甜瓜果實貯藏品質(zhì)的影響[J].食品科技,2013,38(1):32-36.
[15] 王英珍,程瑞,張紹鈴,等.采前茉莉酸甲酯(MeJA)處理對梨果實抗病性的影響[J].果樹學(xué)報,2016,33(6):694-700.
[16] 閆艷華.茉莉酸甲酯對草莓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20,41(10):62-68,206.
[17] 王慶國,王璇,徐欣欣,等.茉莉酸甲酯處理對采后‘黃冠梨低溫貯藏下果皮褐變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農(nóng)學(xué)學(xué)報,2020,10(2):85-91.
[18] 黎曉茜,龍友華,尹顯慧,等.茉莉酸甲酯處理對獼猴桃軟腐病菌作用機制及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J].食品科學(xué),2019,40(15):239-248.
[19] 盤柳依.茉莉酸甲酯(MeJA)對獼猴桃誘導(dǎo)抗采后軟腐病的機理及其保鮮效果的研究[D].南昌: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9.
[20] 黎曉茜.茉莉酸甲酯對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菌作用及其代謝酶活性的影響[D].貴陽:貴州大學(xué),2019.
[21] 劉耀娜,王毅,畢陽,等.采前乙酰水楊酸處理對厚皮甜瓜果實后熟及軟化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7,50(10):1865-1875.
[22] 王斌,白小東,張靜榮,等.乙酰水楊酸采前處理誘導(dǎo)哈密瓜果實的采后抗病性[J].果樹學(xué)報,2018,35(2):222-230.
[23] 劉耀娜,王毅,畢陽,等.采前乙酰水楊酸處理對厚皮甜瓜果實后熟及軟化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7,50(10):1865-1875.
[24] 尚琪,王婷,李欣,等.采前乙酰水楊酸與采后1-MCP處理對厚皮甜瓜冷藏品質(zhì)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食品科學(xué),2016,37(20):247-252.
[25] 常雪花,王振菊,陳振濤,等.采前水楊酸處理對甜瓜采后病害及抗性相關(guān)酶和防衛(wèi)物質(zhì)誘導(dǎo)的研究[J].保鮮與加工,2019,19(1):51-56.
[26] 姚軍,耿新麗,再吐娜·買買提,等.采后水楊酸處理對哈密瓜貯藏特性及防御酶活性的影響[J].保鮮與加工,2018,18(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