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月 娥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qū)株洲路中心醫(yī)院口腔科 商丘 476000)
慢性牙周炎屬于常見的牙周病,牙周軟組織炎癥、牙槽骨的吸收都屬于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天然牙周圍支持組織遭受到破壞和炎癥影響是形成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機制。慢性牙周炎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其進行合理質量至關重要??谇环N植修復技術是治療慢性牙周炎的主要常見方式,就目前來看,隨著人們自我意識的提高,口腔種植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行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對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的近遠期效果進行分析。
選擇慢性牙周炎患者(例數(shù)統(tǒng)計有100例),時間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
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39~59歲,平均年齡(49.43±3.22)歲;病程3~7個月,平均病程(5.55±1.11)個月。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此次研究過程及其相關內容,自愿簽署了參與此次研究的同意書;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
對所有患者均實施口腔種植修復技術進行臨床治療。
患者進行手術之前,先予以牙周系統(tǒng)治理,沖洗牙周袋(濃度3%的過氧化氫溶液),之后每天口服3次甲硝唑與乙酰螺旋霉素,定期復查患者的牙齒,徹底將菌斑、牙石進行清除,對牙齦及其軟組織進行全面檢查,確保其不存在充血、炎癥等情況,待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之后實施口腔種植術,患者手術之前對口腔內曲面斷層進行X線拍攝[1~2]。
口腔種植技術治療方式:常規(guī)消毒處理之后,在元牙區(qū)域采用牙槽嵴進行“一”字形切口處理,溝內進行牙區(qū)切口處理,剝離和翻瓣黏骨膜瓣,在患者進行拔牙的過程中要對周圍骨壁進行有效保護,對牙窩進行搔刮處理,清除周圍肉芽組織,磨除牙槽嵴頂骨組織,對拔牙窩及其周圍骨組織采用過氧化氫溶液與氯己定容易進行沖洗,確定種植體植入的部位并將種植體植入其中;若種植過程中有骨缺損情況則實施骨組織再生技術,常規(guī)植入其余的種植體,并且所有的種植體要采用黏膜下愈合的方式縫合,對患者的患處加強術后修復,并口服阿莫西林,漱口采用氯己定含漱液[3~4]。
患者6個月后復查并實施II期手術,II期手術實施后的3周佩戴義齒,佩戴義齒期間要每間隔3個月復查1次。
分別在治療的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進行有問題的存留種植體、失敗中的種植體、已失敗的種植體與成功存留的種植體進行數(shù)量統(tǒng)計與分析。
問題的存留種植體是指種植體周圍黏膜存在炎癥和增生情況;失敗中的種植體是指種植體相對牢固,但是接近根方部位存在進行性骨吸收;已失敗的種植體是指種植體的周圍存在不可控制的感染情況,并且種植體有松動現(xiàn)象;成功存留的種植體是指種植體不存在松動且沒有進行性骨吸收現(xiàn)象。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軟件包:SPSS21.0系統(tǒng),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進行有問題的存留種植體、失敗中的種植體、已失敗的種植體與成功存留的種植體數(shù)量(計數(shù)資料)的檢驗方式為χ2檢驗,用百分率(%)表示。當指標差異時,則P<0.05。
12個月的有問題的存留種植體(0例)、失敗的種植體數(shù)量(0例)均低于3個月(分別為7例、5例)、6個月(分別為5例、2例)與9個月(分別為2例、2例)的數(shù)量(P<0.05),差異顯著;12個月成功存留的種植體數(shù)量(96例)均高于3個月(84例)、6個月(89例)與9個月(92例)的數(shù)量(P<0.05),差異顯著。隨著時間變化,成功存留的種植體越來越多,有問題和失敗的種植體則越來越少,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的種植體情況數(shù)據(jù)分析表
對牙周炎患者是選擇延期種植術還是即刻種植術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性。大多數(shù)醫(yī)學者認為,即刻種植的禁忌證有:化膿性感染、缺乏根尖足夠骨質、難以關閉創(chuàng)口等,而適應證有:沒有累及到牙槽骨的牙外傷、沒有化膿的嚴重性齲齒,存在嚴重的牙周骨吸收等[5~6]。需要對患者的患牙部位進行種植設計,若有磨牙則由于拔牙后拔牙窩大的原因,其種植體不能在拔牙窩和骨組織有效貼附,因此,種植初期會有穩(wěn)定不良的情況發(fā)現(xiàn),而牙齦傷口由于關閉困難容易發(fā)生感染情況;若種植的部位處于前牙或是前磨牙,則拔牙窩相對較小,其修復后需要承受的咬合壓力也相對較小,則可以選擇寬徑等合適的種植體,以此減輕種植體-骨界面應力集中的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行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能夠促進患者病情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