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蛟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qū)第一中學,河北邯鄲 056000)
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定位,課堂教學“基于學生學習”的理念,“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建議都共同指向了一點:落實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必須有活動?;顒佑薪處煹膭印W生的動,還有師生的互動。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深入,人們對課堂由關注教師的“教”更多地轉向關注學生的“學”,活動型的政治學科課堂首先應是“生”動的課堂,沒有“生”動的課堂不是活動型的學科課堂,沒有“生”動的課堂就難以實現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建構“生”動課堂首先要讓學生心為之動、情為之傾。我們要善于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激情,燃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活動的愿望。
1.精選教學資源,創(chuàng)“形真”之境。教師要細心捕捉、勤于積累與學生生活密切、貼近社會、貼近時代的事例,以小見大,讓學生有親切、喜悅之感,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2.融入豐富情感,創(chuàng)“情切”之境。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需求,在教學資源中融入師生豐富的情感,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有詩意和美感。
3.不忘立德樹人初心,創(chuàng)“意遠”之境。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方向,要關注時政,要精心挑選社會和學生實際生活中能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各方面的成就的、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事例,設置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情境中形成政治認同,提高公共參與自覺性。
4.找準情境和知識的結合點,創(chuàng)“理蘊”之境。發(fā)展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教學而忽視提高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弊端,但能力的提高、素養(yǎng)的形成也不能離開知識教學,為此,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時,要找準知識和情境的結合點,情境要為學生構建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素養(yǎng)服務,要將外在的“情境線”和內在的“知識線”巧妙地有機地結合。
課堂上的活動主要是思維活動?!皩W而不思則罔”,沒有思考的活動是盲動,沒有思考的?!吧眲邮菧\層次的動,不能落實核心素養(yǎng)。思辨性的問題是調動學生思考的關鍵。通過思辨性的問題能讓學生在質疑中構建知識,在辨析中明白事理,在矛盾中澄清事實,在沖突中明晰立場,在取舍中形成智慧。
創(chuàng)設思辨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動”,要關注問題的知識性、開放性、選擇性、適切性。知識性是指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要包含豐富的、可以挖掘的學科內容。開放性是指創(chuàng)設的問題可以多維度觀察、多角度探究、多層面分析。選擇性是指設計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觀察,經歷自主辨析,從而進行自覺的選擇。適切性是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的知識形成處、思想的發(fā)生處、情感的發(fā)生處、德育的成長處設計有適當層次和梯度的問題。
如,在執(zhí)教《在文化生活中選擇》時,以近年熱播的電視相親節(jié)目為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了三個問題:“(1)你是否喜歡這一節(jié)目?并說明理由。(2)節(jié)目中哪一嘉賓的話讓你印象深刻?嘉賓的觀點體現了什么文化?有什么影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這一節(jié)目的主持人,應該如何做?”通過這三個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感悟,從而主動獲得新知識,體現設問的知識性。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可以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是多樣的而非統(tǒng)一的,體現知識的開放性?!肮?jié)目中哪一嘉賓的話讓你印象深刻?有什么影響?”這個設問就可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進行選擇,體現設問的選擇性?!凹钨e的觀點體現了什么文化?有什么影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的德育的成長處設計問題,同時,這三個問題是有層次的,由認識文化現象到感悟文化影響,再到分析內在的原因,逐漸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體驗知識的生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較好地體現了設問的適切性。
“議、展、評”活動是活動型學科課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更是學生“口”動的重要載體。
“議”就是根據教師出示的題目或自己學習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分組精心討論。“議”最考驗教師的組織能力。教師首先要做好學生分組,一個討論小組必須由不同性格和不同成績的學生組成。不同性格的同學可以進行互補,內向、沉穩(wěn)、理智的同學和外向、開朗、靈感多的同學可以互相影響。不同成績,既可以優(yōu)帶差,又可以差促優(yōu)。成績好的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加深理解鞏固知識;成績差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解決困惑,參與討論,同時,還可以通過觀察成績好學生的學習方法而提高自身素質。其次,教師需要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掌控全班,及時指導。既要在課前精心設計學生討論的問題,又要在課堂上及時發(fā)現學生在討論中新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既要有學生的兩兩討論,又要有小組的全員討論;既要科學設置課堂討論的時間,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討論情況進行及時調整。
“展”就是學生根據既定的活動規(guī)則對自己或小組的學習、討論成果進行展示,同時可伴有質疑、挑戰(zhàn)、糾錯或補充。“展”是學生最喜歡的環(huán)節(jié)。它不僅呈現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鍛煉了其表達能力和參與能力。高中生的特點是愛表達、愛參與,學生在充分享受了自己話語權的同時獲得了成就感,從而產生了學習動力。為了“展”,學生需要進行“學”“議”等大量的準備工作,這有利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活動的主動性。在“展”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大膽地“放”,又能自如地“收”,既要對學生的展示有充分的耐心,又要給予適當的指導。
“評”就是師生對課堂活動進行評價或總結。在此過程中,既要“評”講規(guī)律方法,也要評學生的“議”“展”活動的效果、狀態(tài);既要指出學生“議”“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也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注重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既要有教師的精講、拓展和點睛,更要有學生的表達、質疑和補充。
“議、展、評”活動將課堂的主角由教師轉為學生,教師由主演變?yōu)閷а?,學生由觀眾變?yōu)檠輪T。課堂上學生能討論解決的盡量讓學生討論解決,能讓學生展示的盡量讓學生展示,能讓學生評價的盡量讓學生評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營造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的氛圍,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動“口”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和素養(yǎng)。
“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教育應當激揚生命”,觸發(fā)學生的感悟。好的教育要觸及學生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要撥動學生心靈之弦;好的思想政治課要能夠喚醒學生的良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觸發(fā)學生“情”動,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政治課要讓學生動“情”,讓學生真學真信真悟真用,教師必須要真學真信真悟真用,教師要用自己的信仰情感去感染學生,進而贏得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里。
“生動”了“生”才能動。在政治課堂上,教師不要急于將結論塞給學生,要循循善誘地講故事,要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中形成政治認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政治課要巧妙地利用課堂結尾,在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對課堂的情感進行激發(fā)和升華,觸發(fā)學生“情”動。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時,在課堂結束時設計“放飛夢想 愛我中華”活動,教師說:“希望同學們懂得維護國家利益,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請大家起立,齊讀《少年中國說》”。學生在音樂伴奏聲中慷慨激昂地發(fā)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的時代強音。這樣,通過總結升華,觸發(fā)學生“情”動,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遠大理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政治課要喚醒學生良知,更要促使學生“知行合一”。學科內容的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點,但由于受時間、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目前學生能進行的實踐活動非常有限,為此,政治課教師要結合本地和自身的條件,要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fā),盡最大的努力設計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拓展性的作業(yè)。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時,布置清明節(jié)祭奠或尋找家訓等活動;在執(zhí)教《公民的政治參與》時,開展模擬聽證會、我為“創(chuàng)城”獻一策等學生參與性活動;在執(zhí)教《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時,開展模擬聯合國等體驗性活動。
通過這些拓展性任務,讓學生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促進學生“行”動,將政治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