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介紹了個人所得稅的繳納范圍,結合實際提出了個人所得稅的四點意義,分析了1999年至今我國個稅政策的發(fā)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了當前個稅管理工作現存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有信息填報工作存在信息孤島、培訓向職工的縱向延伸不到位、個稅的法制觀念還未深入人心。針對當前個稅管理工作現存主要問題,筆者提出了加強向單位一線職工的延伸培訓,強化常識教育;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有針對性的開展指導服務;落實好稅收普法、以案釋法的法制宣傳活動等應對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意義;問題;建議
一、個人所得稅的意義
個人所得稅(簡稱個稅)的意義有:
(一)個人所得稅是全國稅收和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稅源之一
政府財政收入(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是最大的組成部分,2019年全國總稅收已經占據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2.99%。個人所得稅是全國總稅收和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見表1所示,2018年,全國個人所得稅13872億元,個人所得稅占全國總稅收8.87%,個人所得稅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7%。2019年,全國個人所得稅10388億元,個人所得稅占全國總稅收6.58%,個人所得稅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67%。
(二)個人所得稅是調節(jié)收入分配、平衡貧富差距的有效措施
見表2所示,1999年至2019年期間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多次大幅度上調,降低了中低收入階層納稅人的稅負。實施當前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可減少社會分配不公程度,平衡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
(三)個人所得稅防止了收入隱匿,在案件中具有法律依據
實施個人所得稅,依法納稅是納稅人的義務和法律責任,依靠個稅聯網和偷稅漏稅的法律約束使得個人經濟收入趨于透明化,防止了隱匿收入。例如,在離婚案件中,在夫妻財產的分割和子女撫養(yǎng)費的分配經濟糾紛中,依靠個人所得稅能夠起到法律上的佐證效力。
二、我國個稅政策的發(fā)展
自1999年第一次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起,我國個稅政策相繼經歷了七次改革,其中,四次改革都包含對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如表2所示,直至2018年,我國個稅起征點提升至5000元,并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該法案增加了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新個稅法于2019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
2018年的個人所得稅改革被稱為有史以來最根本的變革,是因為該項改革措施普惠性強,絕大部分的工薪階層都有受益對個人和企業(yè)都有較大影響。對于個人來說,工資、薪金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為3500元/月;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小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月,大于4000元的部分減除費用為收入的20%。
與2019年相比,2020年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基本不變。根據最新國務院常委會議確定的個稅優(yōu)惠政策,暫定兩年內對綜合所的年收入不超過12萬元或年度補稅金額較低的納稅人,免除匯算繳清義務,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低收入階層納稅人的稅負。
三、個稅管理工作中現存主要問題
(一)信息填報工作存在信息孤島
近年來,國家稅務部門大力提高服務意識和信息化辦公水平。從2018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網上辦”。
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發(fā)〔2018〕41號文件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二十五條的要求,納稅人首次享受專項附加扣除,應當將專項附加扣除相關信息提交扣繳義務人或者稅務機關,扣繳義務人應當及時將相關信息報送稅務機。
在2019年的個稅填報過程中,一些單位利用EXCL表統(tǒng)計了職工個人的個稅相關信息,但是2020年職工個人通過個人所得稅管理APP查詢時發(fā)現相關信息錄入不全(例如主要家庭成員信息),需要職工個人進行二次填報。
(二)培訓向職工的縱向延伸不到位
國家稅務機關對單位負責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工作的部門負責人及經辦人員組織相關培訓,但是單位財務部門對個稅政策和申報系統(tǒng)操作的培訓缺少進一步的落實。
通過調查,很多單位職工,特別是外聘職工在使用個人所得稅管理APP進行個稅申報時,因為職工年齡大、對稅務相關術語和政策不掌握、對個人所得稅管理APP操作流程不熟悉等原因,存在較多的問題。甚至職工咨詢單位財務人員,財務人員也缺少系統(tǒng)的經驗。
(三)個稅的法制觀念還未深入人心
自從明星漏稅的案件陸續(xù)曝光以來,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問題備受社會廣泛關注。但是,個稅的法制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個別單位還存在運用不正當的方法“合理避稅”現象。雖然個稅已經聯網,但是不走勞動合同的收入依然是一個管理盲區(qū),個別納稅人存在不按實際收入依法繳稅的現象。
四、有關個稅管理工作的相關建議
(一)加強向單位一線職工的延伸培訓,強化常識教育
針對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國發(fā)〔2018〕41號),《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操作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60號)《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61號)等文件,單位財務部門應面向全體內外聘工作工人組織好個人所得稅新政策培訓和APP操作流程培訓。
(二)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有針對性的開展指導服務
單位財務部門應該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建立微信咨詢工作群,及時的解答職工對個稅政策和APP操作的問題。打破信息孤島,單位的人事管理業(yè)務系統(tǒng),建立職工信息庫,全面掌握職工相關數據,盡量避免人工填報和二次填報。
同時,可依靠大數據建立一對一服務機制。利用大數據分析職工年齡、職工子女達到入學學齡、學歷提升在讀情況、職工大病醫(yī)療情況等,利用大數據確定特定職工人群,針對特定的職工群體有針對性的開展一對一個稅填報提醒和指導服務。特別是疫情以來,遠程在線辦公的騰訊會議等軟件,可以實現手機屏幕分享和語音的即時通話,這種遠程在線辦公軟件非常適用于個稅的一對一遠程指導服務。
(三)落實好稅收普法、以案釋法的法制宣傳活動
個人所得稅偷稅漏稅犯罪,針對偷悅數額的不同、犯罪主體的不同有不同的罰款和拘役量刑。按照“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稅務機關應該進一步加強稅法的宣傳教育力度,全面實施“七五”普法。在國家憲法日、稅收宣傳月等重要節(jié)點,集中開展稅收法治宣傳活動。利用官宣新媒體渠道和稅法講座進企業(yè)等方式開展稅收普法、以案釋法的法制宣傳活動。
參考文獻:
[1]桑運軍.優(yōu)化稅源結構,提高財政收入[J].納稅,2019(20).
[2]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發(fā)〔2018〕41號.
[3]李婷.大連市稅務局稅法宣傳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9.
作者簡介:
李琳(1982-),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沈陽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會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