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靈魂,其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著一個區(qū)域范圍內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保護和傳承上也留下了較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更加廣泛的存在于民間,也表現在群眾的生產生活中。文章就群眾文化和非遺文化的內容、寶應非遺傳承現狀以及非遺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分析,希望對實現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等方面有所幫助。
關鍵詞:非遺文化:群眾文化活動:地位;作用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135-01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過程中留下來的瑰寶,在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相關文化單位需要加強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其有效的融入到我國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從而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①。
二、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的內容
(一)群眾文化的內容
群眾文化主要指的是人們在從事自身的職業(yè)之外,自發(fā)組織開展的一種社會主義文化形式。群眾文化活動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活動的主體是群眾活動,開展方式一般是自娛自樂的方式,開展目的是滿足人們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實現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設②。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按照我國的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方面的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的是各組人民世代相傳的文煥形式,從本質上來講也屬于文化組成的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表現形式上也可以是某些實物或者是某些場所地點,比較常見的就是戲曲、雜技以及節(jié)慶習俗等。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活動之間是存在一定的互通點的,非遺文化也屬于群眾文化的關鍵部分,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又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三、寶應縣非遺傳承的現狀
第一類為傳承較好的。多為現代工業(yè)無法取代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如寶應“喬家白酒”制作技藝、寶應盧記燒餅、康旺醬油制作技藝、魯垛助浴技藝等。其中有的項目因其巨大的經濟價值,得到空前的傳承、發(fā)展,如魯垛亂針繡、小官莊玻璃吹制技藝等,從業(yè)者均達萬人之多。第二類為尚能活態(tài)傳承的。一方面得益于千百年自然傳承的慣性,如大量的人生禮俗、民間信仰等;另一方面得益于己采取的保護措施,如民間文學被匯編成冊;傳統(tǒng)音樂和傳統(tǒng)舞蹈文化部門經常舉辦文藝匯演,各地引導群眾自辦文藝隊伍為主要形式,雖然成員多為中老年,但其活態(tài)傳承不成問題。第三類為傳承瀕危的。由于寶應縣部分非遺項目全部依附于農耕文明,而迅猛發(fā)展的現代農業(yè)已完全占據主導地位,大量項目傳承岌岌可危。如寶應秧號子等地方民歌,老歌手全都八十左右,一肚子的“珍寶”得不到傳承,地方戲曲——淮劇受現代娛樂形式的強烈沖擊,老藝人的絕活無人問津,“鵝毛雪片”、廣洋湖草編等傳統(tǒng)手工技藝被工業(yè)化生產取代,現只作為表演項目存在。
四、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推動非遺傳承保護
通過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有利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使其得到充分的保護和繼承。近年來,為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寶應縣每年開展豐富多彩專項活動,充分利用每年開展的多場縣級文化活動、近兩千場鎮(zhèn)村級活動進行非遺項目的展示。結合春節(jié)、文化遺產日、國慶等重要節(jié)點活動,組織開展了賀新春民俗文藝表演、賀新春城鄉(xiāng)文藝團隊聯(lián)動展演、“水韻鄉(xiāng)情”揚州市民歌民舞邀請賽、寶應縣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寶應縣首屆原生態(tài)民歌大賽、“裔韻流芳”裔小萍淮劇“裔派”專題講座、非遺圖片展等多種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多場活動進行手機網絡現場直播。讓更多的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對寶應非遺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人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傳承的行列。
(二)有利于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非遺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進行非遺保護傳承,其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具體表現為非遺文化可以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進行豐富,而群眾文化活動則是非遺文化保護繼承的有效載體。另外,各種非遺項目還具有較為明顯的當地特色,例如寶應蓮湘舞,其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為此,寶應縣舉辦了首屆蓮湘舞大賽,將其融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中,既是寶應蓮湘舞繼承創(chuàng)新的一次展示,也是寶應蓮湘舞切磋交流的一次盛會,不斷擴大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利用豐富的文化內容吸引群眾積極參與。
(三)有利于壯大群眾文藝團隊
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和保護主要包含著非遺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以及展示等方面,寶應縣在這個方面主要開展了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qū)等各種活動。在此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寶應非遺文化的宣傳和展示,吸引了更多的人切身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來,同時,也壯大了群眾文藝團隊,豐富了群眾的生活。近年來,寶應縣文化館志愿者服務隊整合城鄉(xiāng)文化資源,舉辦“荷鄉(xiāng)文藝大蓬車鄉(xiāng)鎮(zhèn)行”賀新春城鄉(xiāng)文藝志愿團隊聯(lián)動展演,淮劇、蓮湘舞、寶應民歌、跑馬陣等多中非遺項目悉數登場表演,數百家文藝團體爭奇斗艷,城鄉(xiāng)互動大交融,為寶應的群眾文化活動注入了勃勃生機。每年的春節(jié)期間,由城區(qū)和農村鄉(xiāng)鎮(zhèn)的文藝志愿服務隊聯(lián)合組團,到農村鄉(xiāng)鎮(zhèn)文化廣場進行非遺演出活動。每場演出由城區(qū)兩到三支志愿團隊、當地志愿團隊、相鄰鎮(zhèn)區(qū)志愿團隊和文化館業(yè)務人員聯(lián)合組臺演出。通過開展非遺活動,城鄉(xiāng)各文藝團隊有了交流、展示的平臺,各個文藝團隊得到了鍛煉、成長。
總之,加強非遺保護宣傳力度,將其融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不僅可以激發(fā)傳統(tǒng)群眾文化活動的活力,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同時,群眾文化活動也為非物資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提供了實踐平臺,壯大業(yè)余文藝團隊力量。
(四)有利于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有效融合,在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的基礎上還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境內的縱棹園是城區(qū)的重要景區(qū),公園區(qū)內設有古戲臺景點,當年康熙皇帝曾在這里觀看了喬家班演出的江北小戲,并親賜銀項圈,賜金班”轟動一時。另外,當年的江北小戲已經發(fā)展成我國著名的地方戲——淮劇,寶應是淮劇的主要發(fā)源地,同時淮劇也是寶應唯一地方戲,是寶應地域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已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寶應縣的相關單位將其融入列入群眾文化活動中,增加了公園景點文化內涵,縣文旅局聯(lián)合園林管理處還恢復了傳統(tǒng)古戲臺的唱戲功能,每年一些重要節(jié)日舉行群眾文化活動淮劇演出,吸引了大量群眾觀看。寶應人民群眾對淮劇十分熱愛,涇河、曹甸、西安豐等區(qū)域,成為遠近聞名的“戲窩”,欣賞淮劇是寶應百姓的傳統(tǒng),在愉悅身心的同心,心靈得到凈化?;磩〔粌H僅是一種娛樂方式和藝術風格的演繹,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寶應地區(qū)文化認同和民族審美活動,延續(xù)著寶應人獨特的情感記憶,蘊含著濃厚的蘇北地域文化精神。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保護傳承和群眾文化活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相關文化單位需要結合當地的非遺文化,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實現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繼承。
注釋:
①孔雷.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見[J].大眾文藝,2019 (18).
②汪平.探究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J].智庫時代,2018(042):1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