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玉
摘 要: 被選入中學生語文教材的選文,一般要經(jīng)過教材編審者的刪減、增補和改動。究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材選文篇幅過長,不易被中學生理解;二是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三是教材要適合學生年齡段學習的要求。但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原文的獨特性、豐富性和深刻性。因此,在刪增改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選文時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方面要求選編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水準,尊重文本的原創(chuàng)者,盡量保持文本原貌;又要使編選教材適合適用對象。另一方面要求選編者不斷關注中學語文教學界最新出現(xiàn)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頒布的課程標準,緊跟時代步履而推陳出新。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材選文;刪增改
【中圖分類號】G6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3733(2020)11-0246-02
當前關于中學語文教材刪改的討論不絕于耳,支持者認為刪改能更適應教學目標、符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反對者則認為刪改損壞了原文的獨立性,不利于學生全面感知作者,還有人認為刪改無礙于整體的教育理念,但一定要謹慎、合理。本文以人教版課本為例,從不同方面對中學語文教材選文刪改進行較深入研究,以引起更多人對中學語文教材選文刪改的的關注。
1 當前中學生教材選文刪改的現(xiàn)狀
1.1 刪減。刪減就是對選入教材選文內(nèi)容的刪減。中學語文教材編選中,一些文章被編者進行了刪減,如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幾十年來入選教材都刪除了開頭描寫在北平戲園兩次看戲的情形;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開頭和結尾都被刪除;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最后兩段被刪除;莊子《秋水》只保留了開頭部分;孫犁《荷花淀》中將“嘩嘩嘩”改為“嘩嘩”……
1.2 增補。增補就是對入選課文內(nèi)容的增添,增添一些原有文章中沒有的字句和段落,以此來突出編選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如在孫犁《荷花淀》中有些句子在教材編選時有所增補(著重號為增補內(nèi)容):“但是大門還沒有關,丈夫還沒有回來”、“因為要考慮和準備的事情還太多”、“這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以及“她說:‘你有什么話,囑咐囑咐我吧!”
1.3 改動。改動是對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進行部分的修改。包括對題目與課文內(nèi)容的修改。對題目的修改如《水滸傳》中“吳用智取生辰綱”一回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時改為“智取生辰綱”;朱德的《母親的回憶》改為《回憶我的母親》。修改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對內(nèi)容的處理方面。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在選入初中語文教材時,把“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中的“小日本”改成了“日本”。
2 教材選文刪改的原因及影響
2.1 教材選文刪改的原因。教材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富于文化內(nèi)涵,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眼界[1]。分析這個標準,教材編改應該有三個要求,一是教材要符合時代性,二是選文要文質(zhì)兼美,三是選文要難易適度。對照這三點可以發(fā)現(xiàn)選本被刪改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1)篇幅過長:因為選文要難易適度,要便于指導學生自學。要便于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養(yǎng)成自學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所以編選者認為,篇幅過長不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也不利于中學生對文意的把握。如魯迅先生的《社戲》,以下是被舍棄的部分[2]:
我在倒數(shù)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
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
以上主要是描寫作者在北平戲園兩次看戲的情形,魯迅先生的小說多取材于病態(tài)的現(xiàn)實社會,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小說用白描的藝術手法,集思想性、藝術性、戰(zhàn)斗性的高度統(tǒng)一,抨擊了黑暗的舊社會,揭露人性和社會的弱點,以此來喚醒沉睡中的百姓。根據(jù)以上文字推測出編選者刪改的原因,一是篇幅過長不太便于中學生理解,二是與魯迅先生一貫的寫作風格不相符,三是這段文字苦澀無味不能吸引學生閱讀。
(2)政治因素:教材時代性要求我們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教育目標。因此,被選入教材的文本必須具有繼承、弘揚優(yōu)秀文化的作用,因此,編選者對帶有政治性色彩的文章格外關注。聞一多《最后一次演講》便屬于這個方面,以下是文章中被刪去的內(nèi)容[3]:
我們的光明,就是反動派的末日……單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給予足夠的敬意。
造成這段文字刪改的原因,一是由于文章中贊美司徒雷登的話語與1949年毛主席創(chuàng)作的《別了,司徒雷登》中描寫的夾著尾巴逃走的形象完全不相符;二是由于新中國建立后中美兩國長期處于敵對狀態(tài)。所以,以上贊美司徒雷登的語句在選入教材時被刪除了。
(3)少兒不宜:由于教材要適應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要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要文質(zhì)兼美。因此在進行教材文本編選時,編選者便有意刪改有關色情和暴力方面的文字。
林嗣環(huán)《口技》一文因涉及夫妻房事描寫存在被刪改的片段:
搖其夫語猥褻事。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染,床又從中戛戛。
教材編選者考慮到初中生年齡所處階段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原文夫妻房事片段進行刪改,對此不同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jié)選自《水滸傳》,選文中的暴力場面也一度被刪改過[4]:
林沖罵道:“……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里……又早把頭割下來,挑在槍上?;貋戆迅话?,陸謙頭都割下來,把尖刀插了,將三個人頭發(fā)結做一處,提入廟里來……
這些對暴力的描寫看似不應該存在在中學生的課本當中,實則不然,這些暴力的細節(jié)完全體現(xiàn)出林沖的內(nèi)心變化,是林沖從沉默到爆發(fā)的一個渲染更能突出林沖的人物形象的變化。刪除暴力的描寫看似是基于目前社會對文化的需求,其實完全忽略了文章創(chuàng)作的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物性格,影響了學生對文章文意的判斷,和人物性格的不成熟的分析。影響了讀文章時真切的感受。
2.2 教材選文刪改的影響
(1)對文本獨特性的影響:文本一旦形成,便成為獨立的自足的話語系統(tǒng),有其獨特的內(nèi)容與話語方式。例如高曉生的《陳奐生上城》一文語言有著鮮明的鄉(xiāng)土特色,簡練明快,意蘊含蓄,又不失幽默雅致。但在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后,有學者指出選文中有多處語言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建議刪改。如:刪去“他又嘆了口氣,想動身凱旋回府”中的“凱旋”,刪去“到火車站時,剛只十一點四十分,吳楚也就不忙,在候車室徒步起來”中的“只”。這樣的刪除完全改變了作品的韻味,作者的獨特的語言魅力也會大大折扣,讀者對此的閱讀興趣也下降不少。
(2)對文本豐富性的影響:語言文本本身具有豐富性、多義性,知識體系的非明晰性等特點,因此,對文本進行刪改便降低了文本的豐富性,使原文所要傳達的意思有所缺失。以下針對中學語文教材《勾踐滅吳》中被刪去的內(nèi)容具體來談[5]:
夫差將欲聽之與成……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雖然這一段主要寫伍子胥和伯嚭,看似和勾踐沒有必然聯(lián)系,然而卻點出了夫差的自以為是、目光短淺,以此來襯托勾踐的虛心求教、鴻鵠之志,也間接闡述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原因。其次,刪除影響了情節(jié)的完整性。第一段末尾是“遂使之行成于吳”,至于能不能講和,總該有個結果,原文第二段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一句,這對全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6]。講和成功是勾踐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使越國的實力大大增強為實現(xiàn)復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對文本深刻性的影響:文本語言的深刻性有利于學生語言理解、運用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語言理解別人的思維和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的能力。教材選文刪改對文本深刻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下文以《裝在套子里的人》做具體分析:
小說選入教材被大量的刪節(jié),尤其是小說開頭和結尾部分被刪掉了:[7]
原文的開頭:
誤了歸時的獵人們正安頓下來過夜……
……
“這有什么奇怪的!”布爾金說,“有些人生性孤僻……也許這是一種返祖現(xiàn)象……也許這僅僅是人的性格的一種變異……把自己包在殼里,給自己做一個所謂的套子,使他可以與世隔絕,不受外界的影響?,F(xiàn)實生活令他懊喪、害怕,弄得他終日惶惶不安……逃避現(xiàn)實。
“啊,古希臘語是多么響亮動聽……“Anthropos!”
原文的結尾:
過了大約十分鐘......又走出,坐在門邊,點上煙斗。
這些文字的刪除,雖然使別里科夫故事的發(fā)展情節(jié)直接能夠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卻忽略了文中提出的人性孤僻和蝸居返祖的現(xiàn)象,并且在無形中將小說的雙層敘事結構轉(zhuǎn)變?yōu)閱螌訑⑹陆Y構,大大減少了文本的空白和不確定性,同時也限制了讀者的思想,降低了了課文的深刻性和藝術魅力。小說刪減后造成的兩種不同結尾,折射出了不同的思想境界。這樣的刪除對于文章的深刻性有很大影響。
3 對教材刪改的建議
3.1 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教材選文刪改一定要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對文字的改動可以給以標注,這樣教學時老師們就可以讓學生對比文字刪改前后在表達效果上的差異,使學生在比較甄別中領會文字的意思。將刪改前后的文字進行對比,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揣摩、品評語言的能力,深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長篇幅課文的刪節(jié)我們可以把課文中被刪節(jié)的部分作為學生課下拓展閱讀的材料,以此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在延伸閱讀中了解與課文相銜接和相關聯(lián)的內(nèi)容,感悟作品更深層次的東西[8]。
3.2 盡量保持教材原貌:教材修改應盡可能地保持原貌。一篇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那么這篇文章作為課文選進教材的意義就不存在了。低俗詞匯,那大可不必將它選入學生課本,大可等學生們長大了再來閱讀這些“成人”作品。對于模棱兩可的地方,只要無違規(guī)范,一般還是保持原文為好。
3.3 教材修改需慎重:刪改要慎重,切忌隨意修改。教材刪改過于隨意且不慎重其實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了。簡單而言,對文本刪改不合理,不僅對完善文章無益,反而有害于原文的意圖和情韻。如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的最后一段的刪除,根據(jù)記載,司徒雷登先生的人品是值得讓人欽佩,政治的歸政治,感情的歸感情。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司徒雷登先生對中國的感情以及他為此所付出的一切。從各個方面考慮,這一段以不刪為宜。
參考文獻
[1] 王明華.中學語文教科書選文標準之我見[J].中國教師,2007(2):34-36.
[2] 魯迅.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140-150.
[3] 聞一多.聞一多[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209-302.
[4] 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140-141.
[5] 左丘明.國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7:263-374.
[6] 畢泗建.《勾踐滅吳》刪節(jié)辨[J].中學語文教學,2006(6):59.
[7] 朱冬民.從敘事學角度再讀《裝在套子里的人》——兼談課文的刪節(jié)問題[J].語文建設,2011(2):44-46.
[8] 王霆等.教材刪改部分: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1(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