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歲末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送灶”。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蘇州人則稱他為“灶界老爺”或“灶界菩薩”。在蘇州,過去城鄉(xiāng)一般人家的灶頭上、煙囪前,都有一個小小的神龕①,神龕里就供著灶神的紙馬或者神位。神龕前還掛著竹編的簾子,叫作“灶簾”。神龕的角上,往往掛著灶錠——一種紙折的元寶。神龕前還有香爐和燭臺。沒有灶王神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安康。
灶王是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按習俗祭灶,“官三民四”,即官宦世家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民眾則在臘月二十四祭之。這一天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帝匯報他所在那戶人家的善惡。送灶就是他上天述職之時給他的餞行。送灶的時間正好在臘月將盡之際,因此就成了年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流傳著“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俗諺。也就是說,如果不討好灶神,他就會向天帝告你的惡狀。由于人與天帝無法溝通,所以,天帝那里只能任憑灶神胡言亂語。灶神告什么狀,天帝就會給你定下什么懲罰。誰要是得罪了灶神,嚴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輕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讓人畏懼。
人們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過,于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時,要給灶王爺供上好吃好喝的,如豬頭肉、魚、“糖元寶”“謝灶團”,又敬酒又燒錢,用這些食物糊住灶王爺?shù)淖彀停簿筒槐阏f這一家的壞話。酒和“糖元寶”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為了讓灶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喝醉了就不會胡亂匯報;而“糖元寶”,就是膠牙餳②即麥芽糖制成的,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膠牙餳黏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只能說個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這一套人世生活經(jīng)驗,也用在了對灶神的供奉上。
南宋蘇州籍著名詩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詞》的詩,形象地描寫了當時蘇州民間送灶的習俗,刻畫得入情入理,淋漓盡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爺并不是純粹的鐵面無私,也不是專打小報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稍加賄賂就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老百姓的世態(tài)。詩曰: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兮!
送灶習俗本是一種迷信,但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于安寧和富裕的向往。送灶中老百姓敢于調(diào)侃灶神,倒也流露出中國人對神靈的懷疑精神和幽默性格。眼下管道煤氣、天然氣在蘇州城鄉(xiāng)已經(jīng)相當普及,那種帶神龕的老式灶頭已難以找到,家家戶戶大概也再難有灶神的棲身之地了。
劉名遠 薦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