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nèi)有親日團體想在陽明山為日本天皇立碑,結(jié)果遭臺北方面拒絕。這也讓陽明山這個景點引發(fā)關注。
陽明山原名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這一帶山區(qū)。日本殖民時期的1927年,臺灣舉辦民眾投票選出“八景十二勝”,草山獲選為臺灣十二勝之一。日本人稱草山為“臺灣的箱根”。國民黨政權(quán)到達臺灣后,蔣介石因崇拜明朝哲學家王陽明,把“草山”改名陽明山。
1985年9月,經(jīng)過多年規(guī)劃并解決土地資源糾紛后,“陽明山國家公園”正式成立,面積1.1萬多公頃。臺灣人春季特別喜歡到陽明山賞花,有時上山賞花的人多達200萬。同時因為有火山活動的影響,陽明山有不少溫泉,臺灣人也很喜歡到這里泡溫泉。
陽明山其他景點還包括陽明書屋、陽明山公園以及夢幻湖生態(tài)保護區(qū)等,其中陽明書屋建于1969年,是陽明山公園中的主要人文史跡,原為蔣介石的行館,1998年正式開放。2017年,“陽明山國家公園”靠近花鐘的蔣介石銅像遭不明人士斷頭,座身被潑灑紅漆、噴字,因此臺北市傾向不在公園立碑。
臺灣《聯(lián)合報》20日評論稱,親日團體欲在陽明山設日本天皇紀念碑,遭臺北市政府拒絕。綜觀此事始末,彌漫濃濃的“殖民崇拜風”和“轉(zhuǎn)型正義雙標”,凸顯部分臺灣人光怪陸離、自我矛盾的意識形態(tài)。▲
(張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