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鷹
在陽明山游玩,進(jìn)入萬壽寺的錫福堂,看到進(jìn)大門右邊墻上一句佛語:花開見佛。這句話讓我半天都不敢言語,唯恐我滿腹的俗念觸犯了佛法,唯恐我滿腹的欲望玷污了這塊圣地。因為我知道,這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yán)清凈平等覺經(jīng)》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原意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以蓮花化生出來的,化生出來以后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并且在極樂世界,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幾乎等同于佛,能夠悟到無生法忍。悟到無生法忍,就能看到宇宙的真相,離成佛也就不遠(yuǎn)了。
此陽明山并非臺灣的陽明山,它是湖南永州市雙牌縣境內(nèi)的陽明山。
花開見佛,這里的花,是指蓮花。心中有佛,蓮花自然會為你而開。心中無佛,哪怕坐擁花海,也是見不到佛更感覺不到佛的旨意的。
要說花開見佛,秀峰禪師倒是真的坐在蓮花之上化作了一尊真佛。萬壽寺就是因了他,才有了現(xiàn)在如此鼎盛的佛光。
陽明山佛教文化源遠(yuǎn)流長,這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
但陽明山更是秀峰禪師的坐化之地。
由于陽明山的雄奇險峻,也由于陽明山的清幽神秘,更由于陽明山的高深靜謐,它的區(qū)域劃分便隨著歷代帝皇諸侯的改朝換代一直在不斷地被更替和瓜分。
三國時期,陽明山地屬蜀漢,后歸東吳。孫皓寶鼎元年(公元226年)陽明山又被劃分給零陵郡舂陽縣。東晉穆帝永和年間(345-356年),改舂陽為舂陵,陽明山成了舂陵的一塊領(lǐng)地。之后又歷經(jīng)了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國以及宋、元、明、清和民國初期幾個朝代轄地的反復(fù)更改和易名。陽明山就像一顆夜明珠一樣,以其珍稀貴重的品質(zhì)被歷朝歷代的地方諸侯掙來搶去,直到封建統(tǒng)治徹底化為烏有,才被劃歸“九嶷山下白云飛”的寧遠(yuǎn),后來又“改嫁”給了同屬永州市轄區(qū)的雙牌縣。
不管陽明山的歸屬怎么被折騰,山中梵音卻始終裊裊不絕。早在東漢時期就開始有了佛音的陽明山,最鼎盛的時期,寺院庵堂多達(dá)108座。
史載,中國過去的寺庵道場,大多直接歸皇帝掌控,因為他們都深信,“葬在龍頭出天子,葬在龍身出宰相,葬在龍尾出狀元”。源于此,自秦始皇開始,為保證秦氏家族世代榮昌,他居然下達(dá)圣旨,要大斷天下“龍脈”。 秦始皇獨裁專橫開了這個頭,隨后的歷代皇帝便紛紛效仿他,也在全國四處搶占天下名山,以防民間突然冒出一個“真龍?zhí)熳印?,搶了他們的江山社稷?/p>
陽明山就是這樣一塊被歷代帝皇虎視眈眈的龍脈寶地。
再好的龍脈都需要朝圣者的供奉和喂養(yǎng)。建在陽明山主峰絕頂白云峰山腰之上的陽明山寺,山勢高峻僻遠(yuǎn),林木密集叢生,莫說香火需要朝圣者的心力支撐,就是和尚吃的糧食和食鹽都來之不易。所以,建寺初期,這里的僧徒來來去去,候鳥一樣無法長留??墒?,歷代帝皇諸侯卻仍然像看重自己的心臟一樣,一直保留著這個寺院。因此,為留住香火,固守龍脈,和尚們食用的糧米油鹽等物都全由國庫撥供,并定期派兵用腳力肩挑送上寺院。這個沾上了幾分王者之氣的寺院,因為有了來自皇室的物質(zhì)供給,其裊裊佛音幽幽佛境,從此有如陽明山的樹木,四季蒼翠碧綠。
那時候,寺中一些造化深厚的和尚,不但鑄造了一口響徹千里的“南屏晚鐘”,還得到了神仙的點化而大道功成,白日飛升?!澳掀镣礴姟北緛硎呛贾菸骱习兜哪掀辽絻舸人碌囊豢诰薮蟮暮殓?,每到傍晚,凈慈寺的鐘聲就會敲響,其聲不僅渾厚曠遠(yuǎn),而且清越悠揚,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西湖十景之九。而陽明山在東漢時期就有了這“南屏晚鐘”的繚繞音韻,可想當(dāng)時的陽明山古寺已經(jīng)達(dá)到何等境地。
尤其讓陽明山古剎名聲遠(yuǎn)播的是唐朝末至宋朝中期,其時的陽明山古寺里居然連續(xù)修煉出“十八真人”,真可謂轟動天下。
陽明山寺就是在這個時候蓮花一樣綻放出來的。
時值宋朝的那些和尚在陽明山絕頂之下的南側(cè)海拔1357米的花崗巖坡地上建了這座陽明山寺后,還在距陽明山寺六公里左右的地方建了一座庵堂,名曰“昭禪寺”,也就是后來的歇馬庵的前身。
“昭禪寺”被重建并改名歇馬庵,應(yīng)該歸功于明代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的三女兒妙竹公主。
如花似玉的妙竹公主,本來可以成為明正德年間最有資格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女人??伤母赣H武宗皇帝朱厚燳,不僅斷送了自己的江山,還斷送了她一個公主最美好的夢想。由于過度寵信宦官小人,奢靡荒淫,鎮(zhèn)壓忠良,武宗皇帝朱厚燳最終將大明王朝親手推向了無底深淵。他還將自己有閉月羞花美貌且又冰雪聰明的女兒妙竹公主許配給一個奸臣的兒子。盡管妙竹公主早已心有所屬,可她也并非只是一個為情所困的小女子。如果大明江山需要她用自己去換取,她愿意像昭君那樣遠(yuǎn)赴匈奴,也愿意像文成公主那樣走進(jìn)遼闊無際的藏域。然而,讓自己嫁給一個奸臣的兒子,一向高傲剛烈的她又怎么能夠接受如此羞辱呢?萬念俱灰中,妙竹公主竟然想到了削發(fā)為尼。于是,妙竹公主帶著自己的幾個親信,騎著一匹白馬,逃離了早已小人當(dāng)?shù)赖拇竺骰蕦m。奇怪的是,她一路歷經(jīng)各種名山大川,可那匹白馬似乎早已知曉了她的心事一樣,一直前行,從不停歇。白馬這種反常的行走,使妙竹公主心領(lǐng)神會一般在心里立下一個誓言:“惟愿座騎停蹄處,便為修身學(xué)道堂”。
明月相伴,如水月華卻無法洗盡一個悲憤遠(yuǎn)游的女子綿密的傷痛。清風(fēng)拂面,純凈甜潤的山風(fēng)卻無法吹走一個悲情出家的女子滿腹的離愁。而那匹白馬,卻突然駐足不前,停在了一個山坡上,然后一陣仰天長嘯。妙竹公主仿佛從噩夢中驚醒,抬眼細(xì)看,便看到了一片碧波蕩漾的湖面,看到了一片郁郁蔥蔥的山林,還看到了一個形如蓮座的山崖上的一座廟宇。那湖,就是陽明山的萬和湖。那廟宇,就是陽明山的昭禪寺。似乎是被一種天意驅(qū)使,滿腹幽怨的妙竹公主,居然就這樣走進(jìn)了陽明佛山。白馬停蹄之地就是自己的立身之地,這是她在心里對佛許下的心愿?,F(xiàn)在恰恰就走進(jìn)了一片佛道圣地,她必須遵重上天的旨意,留在這里。
雖然修道心切,可她畢竟身為皇室公主,那種慣有的霸氣專橫自然不可能因為身處佛境而立刻收斂。馬鞭在她的芊芊玉手里揮響,蠻不講理的霸道怒吼嚇得僧侶們一個個連夜離開了昭禪寺。然后,憑著自己公主的威望,憑著有“皇糧”供給,憑著生活無憂的優(yōu)越條件,妙竹公主很快又聚集了108名尼姑,并將昭禪寺更名為歇馬庵。
我不知道這個皇帝的女兒是否已經(jīng)得道了花開見佛的化境,但后面來到陽明山的這個草民,卻是中國佛學(xué)界誰也不敢輕視的人物。
這個人就是鄭秀峰。
據(jù)民國三年修訂的《鄭氏宗譜》記載:七祖墜地正逢亥時,是夜祥光滿室,于是人們就將秀峰視為金禪子轉(zhuǎn)世。秀峰自幼聰慧過人,通曉四書五經(jīng),特別是對佛家經(jīng)書更是愛不釋手,過目不忘。他一心要普度眾生,救人于水火之中。十六歲時,便拋棄功名仕進(jìn),云游四海問佛。在秀峰山拜塵遠(yuǎn)為師,削發(fā)為僧,后被陽明山明性長老收留,于山中造化,賜法名“真聰”,號“秀峰”。
明嘉靖十三年,秀峰禪師只身來到曹溪寶林寺,在六祖慧能衣缽下,用三年時間“明悟六祖衣缽”,修成正果,復(fù)歸陽明山。嘉靖十六年八月初一,秀峰開始坐化。明嘉靖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明藩南渭王派孫菊波與永邑文人蔣湘崖來陽明山祖爺庵啟關(guān)諦視,見其涅槃端坐,宛然如生,遂對其頂禮拜伏,并稟告南渭王。明藩南渭王得知此事后,便飛馬報奏嘉靖皇上。嘉靖世宗皇帝聞奏后,既感動又震撼,便封秀峰為“七祖秀峰禪師”。藩南渭王還親上陽明山祭拜,賜“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寺聯(lián),并改寺名為萬壽寺。自此,萬壽寺就禪化為陽明山一朵最大的蓮花了,蕓蕓眾生都在她的花瓣下得到普度和超然。
如果說秀峰禪師因其真身坐化而被稱為七祖活佛是一種花開見佛最經(jīng)典的詮釋,而妙竹公主憤然走出皇室深宮,歇馬陽明山,將一腔幽怨化為念經(jīng)修道的大空,也算得上是走到花開見佛的邊緣了。
無疑,這是陽明山的兩道經(jīng)典禪境。還有近乎日常的景象,卻在陽明山也散發(fā)著一縷縷禪意。那就是陽明山的萬壽泉。
萬壽泉看起來跟其他村野的水井并沒有什么差異,可來到這座山上的人幾乎都要懷著幾分虔誠走近它。
因為它的水是從佛經(jīng)里流出來的。
佛經(jīng)有多深,萬壽泉的水就有多遠(yuǎn)。它最初也許只有細(xì)小的一泓,那一泓卻以一種萬般柔軟的力量,穿透俗世紅塵,穿透紅塵喧囂,穿透喧囂中的重重阻隔,匯成了這一面清波。都說,萬壽泉的水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一日可供千人同飲而不竭。兩千多年的陽明圣土,從未停歇的晨鐘暮鼓,從未間斷的木魚梵音,從未熄滅的香火靈光,從未冷卻的燭臺蓮座,哪一天不是陽明圣水的點滴融匯?
萬壽泉在陽明山的半山腰上,更準(zhǔn)確地說,是在陽明山一座寺廟旁邊。
登上陽明山的人,并非都是佛的圣徒。他們中有些人是心懷虔誠來朝佛許愿的,有些人是來休閑觀光的,有些人是特意來看陽明山杜鵑的,還有一些人是不帶任何目的隨性而來的。
這些來到陽明山的人,也許不會去朝拜每一個寺院和庵堂,可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會到萬壽泉去喝幾口陽明圣水。我敢肯定,來到萬壽泉的人,也未必都是心懷誠意,心有所屬,心存所向。他們一個個笑得比杜鵑花還要燦爛,看不出有任何心事和心結(jié)。這么快樂的人來到萬壽泉喝水,難道僅僅只是解渴嗎?因為相傳這泉是觀世音所賜,喝了能消災(zāi)祛病。長期飲用者,還能強(qiáng)身健體。爬上陽明山的人,他們可以帶著千頭萬緒的心境登上陽明山,可以不燒香不拜佛,但他們卻必須要在萬壽泉喝上幾口圣水。在萬壽泉喝水,是一道心靈的儀式。從佛的心臟里流出來的水,誰能不喝,誰敢不喝呢?又有誰敢說,自己的內(nèi)心沒有或多或少的污垢呢?我已多次登上陽明山,也多次喝過萬壽泉的水了。喝過陽明圣水的人幾乎都說這水很甜。我覺得這樣界定萬壽泉的水過于感性了點,還沒說到它的實質(zhì)。其實,佛道圣水是無色無味的,就像佛一樣萬般皆空,就像佛一樣不可言說。
萬壽泉的水,固然是甘冽清甜的,但這甜不是單純的來自味覺,更源于一種覺悟。有覺悟的人,才有佛心。不管是有覺悟還是沒覺悟的人,有佛心還是沒佛心的人,他們在喝了萬壽泉的水之后,還要給隨身攜帶的水杯注滿水,帶到回程的路上去喝?;蛘?,帶回家,用這沾滿了佛意的水,去潤澤自己的家人。于是,在喝了這萬壽泉的圣水之后,我們幾個人也把手里的礦泉水倒了出來。其實,我們手里拿著的礦泉水,裝的就是這萬壽泉的水,可我們還是倒掉了,因為我們手里只有這唯一可以用來裝水的工具,我們都想在瓶子里裝滿這正在井里涌動的清泉,都想多喝一點正在散發(fā)著佛的慈悲與溫情的陽明圣水。
那一次從萬壽寺的錫福堂出來,我走了很遠(yuǎn),才敢怯怯回頭再去凝望萬壽寺這座深山古寺。想起這里曾經(jīng)有過一個坐化大佛,再次回味墻上那句花開見佛的禪語,更覺自己是個不可救藥的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