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穎
摘要: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網絡空間道德建設,主張豐富網上道德實踐。新時代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也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既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又具備較高網絡使用率、較強網絡應用能力,結合新時代下他們的專業(yè)學習、社會實踐、生活娛樂與網絡緊密聯系的實際特點,積極引導他們進行網絡道德實踐。建立引導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實踐的宣傳機制,大力開展具有較強吸引力并符合大學生特點的網絡道德實踐活動,拓展“互聯網+”模式,進行大學生網絡公益平臺品牌建設,加強規(guī)范化運行和管理,完善相關法規(guī)制度,促進大學生網絡道德實踐形成常態(tài),增強自覺實踐能力,提高道德水平,成長成才。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網絡道德實踐
新時代大學生是生逢其時,與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骨干力量。時代召喚和要求他們不斷增長智慧才干,提升意志品質,才能完成身上肩負的神圣歷史使命,實現人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錘煉品德修為,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泵鎸η八从械氖澜绱笞兙郑茖W技術日新月異,人類即將進入萬物互聯的智能社會,隨之而來的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zhàn)。這意味著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神圣使命的中國青年更需在這個新時代恪守正道、保持定力,追求更高人生。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強調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在新的發(fā)展階段有效提高青年學生的道德水平?一直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都非常注重道德實踐養(yǎng)成,并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和時代需要,思想道德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著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fā)展。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實踐領域。網絡信息內容不僅廣泛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網絡更成為億萬網民,尤其是廣大青年學生日益離不開的一種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網絡,挖掘網絡育人的功能,抓好網絡空間建設,豐富網上道德實踐,促進知行合一,既符合青年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正深刻的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認知和實踐方式。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生活、社交、娛樂等方方面面已經與網絡建立密切的融合。他們熟練于運用網絡,也在網絡中進行各種社會實踐,但是現階段大多數學生僅僅是把網絡當做便捷性工具來使用,對于如何有效利用網絡空間來實踐和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還未很好的掌握。尤其是在網上進行道德實踐,許多學生比較茫然,沒有明確的方向,這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因此,在新時代,應該為大學生們進行網絡道德實踐鋪好路、提供便利、指明方向。
一、建立宣傳機制,做好指引工作。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宣傳機制,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網絡道德實踐,大學生可以做些什么,具體怎么做,如何才能做的好,對他們有什么益處。通過有力的宣傳促進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實踐時有可以遵循的路徑、方向和目標。首先,在相關上級部門的領導下,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宣傳,在一些學生容易涉及到的知名網站、學校網站或手機APP、公眾號等設置官方認定專欄進行文字、圖片或短視頻形式的推廣。學生可以很方便的了解到相關的信息。其次,加強學校對學生的引導很關鍵。學校是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有義務對學生的道德實踐進行引導。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比如,舉辦與網絡道德實踐有關的活動,演講、辯論、展覽、講座、主題班會等,開設相關內容的選修課,鼓勵相關課題研究,積極發(fā)揮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網絡道德教育那個部分可以給學生講解、介紹網絡道德實踐,也可以把網絡道德實踐作為假期社會實踐的范圍等。目的在于讓所有的在校大學生對網絡道德實踐樹立正確且全方面的認識,鼓勵他們進行實踐。
二、要形式豐富新穎,充滿吸引力。
大學生在網絡世界有豐富的選擇,眼花繚亂的各種資源和信息在搶占他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在線下現實生活中,大學生主動或被動地也在自身周圍不斷的進行道德實踐,網絡縮短了距離,擴大了實踐的范圍,例如在網絡上可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到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是件具有很強吸引力的事情,他們絕大部分樂意在網絡上傳遞正能量,做善事。但如何讓他們保持熱情,持之以恒,則需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心理特點和興趣,不斷豐富實踐形式。拓展適用于大學生特點的“互聯網+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內容可以是物質、勞動、才藝技能、知識、價值觀等;時間可以是瞬時完成的,也可以是長期性的;可以是線上的,也可以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比如針對網絡公益,可以建立相關網站或APP,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長、專業(yè)、興趣等特點設置類別不同的項目供他們選擇、發(fā)揮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yōu)勢可以快速進行項目匹配,及時準確推送,也可以采用實名制進行并注意保護隱私,可以對公益行為進行檔案記錄管理和數據儲存。例如大學生參加知識性公益項目時,通過網絡給家庭困難學生進行功課指導,一對一捐贈舊書籍或學習資料等,可根據時下年輕人們的興趣設計公益小游戲,根據關注熱點將公益與健康、健身、個人形象、情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聯系起來,只要完善和豐富公益系統(tǒng)程序的各項功能,做到人性化和效率化,既符合實際又充滿趣味,讓網絡公益成為時尚的生活方式,就能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推動形成自覺網絡道德實踐的良好風尚。
三、進行大學生網絡公益平臺品牌建設。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網絡虛擬空間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領域,涵蓋的信息和資源復雜繁多,大學生們還不完全具備正確識別諸多信息真?zhèn)蔚哪芰?,網絡上的負面信息也是影響他們進行網絡道德實踐的阻礙因素。因此,在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做好調研,精心打造專門的大學生網絡公益平臺,形成口碑,發(fā)揮品牌效應,促進大學生們放心大膽的在信任的環(huán)境下進行網絡道德實踐。首先,平臺應注重系統(tǒng)程序細節(jié)的構思和完善,設計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特點的公益項目,突出參與感、體驗感、成就感,滿足個體個性化需求。統(tǒng)一整合資源,形成線下資源和線上資源共享,實現覆蓋各大權威網絡平臺的資源共享。其次,做到真實權威,保證平臺所發(fā)布信息的真實有效性,并且公開透明。建立信任是吸引大學生們毫不猶豫參與進來并形成自覺行為的重要因素,也會摒棄其他混雜信息造成他們的猶豫和質疑。另外,線上的實踐活動,需要有宏觀規(guī)劃,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更新觀念,要保持亮點和特色。因此,平臺需要專業(yè)的優(yōu)秀團隊來運營和維護,同時需要資金、資源和政策的支持。
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和不斷發(fā)展,在網絡時代培養(yǎng)大學生成長成才,就必須要先占領網絡空間,主動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實踐的網絡環(huán)境,積極培育和指引。同時加強網絡公益的規(guī)范化運行和管理,完善相關法規(guī)制度,為網絡道德實踐提供保障。通過各種有力措施促進大學生網絡道德實踐形成常態(tài)。使他們通過充分的網絡實踐真正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水平,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5-5/2020-2-10.
[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9-4-30/2020-2-10.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2019-10-27/2020-2-10.
[4]任曉山.堅持“五個導向”推動公民道德建設躍上新高度,2019-12-26/20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