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寅紫
摘要:隨著高校擴招的全面展開,貧困生比重不斷增多,大學生貧苦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國推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幫助的相關措施和政策,建立起立“獎、貸、助、減”的多元資助系統(tǒng),一定程度上緩解貧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困難問題。但并未真正解決大多貧困學生的困境,給他們一定經濟支柱只是基礎,而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心理則是關鍵。對此做為以名學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認識到新形勢下貧苦學生的特征和現(xiàn)狀,有計劃地開展資助活動,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事務。本文探討了高等院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現(xiàn)狀,以及應對貧困大學生工作的措施,期望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關鍵詞: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現(xiàn)狀;分析
引言:
隨著大學革新和擴招不斷外加,有家庭資金艱難的大學生數目持續(xù)增多,而對窮困生的資助工作,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和國內高檔院所的講習質量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中逐漸特重的窮困征象已經變成了較為重要的社會問題,而貧困學生便是這些貧困集體中的主要群體。當前,多數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資金主要還是依賴于各級財政撥款與學費的收取。除過在“偏、山、窮”等區(qū)域的貧苦大學生外,也對城市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數量有所增多。雖然我國對其幫助在逐年增加,可貧困生的基數還在不停擴增,不易做到全盤覆蓋。
一、高效貧困生資助現(xiàn)狀分析
根據浙江省政府公布的數據發(fā)現(xiàn),當前全省高校貧困生已有約8萬人,為保證在浙就讀的大學生能夠順利就學并就業(yè),浙江各級政府、學校和社會多方做出了相應努力,開展了多角度、形式各樣的資助工作,并通過政府和社會各層采取了對應的措施。
(一)政府層面
浙江早在2005年就有創(chuàng)立大學特困生檔案庫,在2007年在全省高效實行家庭困難畢業(yè)生就業(yè)援助工程,可以擴大貧困生的資助范圍。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浙江省退出的一系列政策,如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均是全國的初創(chuàng),是對經濟艱苦學習者資助方面的有益摸索。且在2002年開動的“浙江省大學生助學計劃”。
(二)社會層面
在政府出臺了各種政策的同時,社會力量也在紛紛積極參與進來,比如,網絡媒體,企業(yè)的協(xié)助,進行全省國家助學貸款的知常識宣傳活動,“公選寒門學子就業(yè)專場招聘會等,主要的途徑包括:
1.發(fā)動各方介入建立社會策動收集
在2002年我國有5家企業(yè)捐錢1000萬,在浙江省少年打造基金會建構起了總數為5000萬的“浙江省大學生助學基金”形成了很好的社會助學氣氛。
2.利用網絡資源
使用互聯(lián)網將助學模式進行更新,增大社會公共的到場力度。浙江省使用網絡提升高等學校貧苦生資助工作在全國都是在首位。如在浙江省共青團公益性綜合網站匯總會實時發(fā)布各地事務動態(tài),將助學籌算的捐錢數目和應用情況加以發(fā)布;同時聯(lián)合浙江在線網站平臺,對省內發(fā)展不夠好的地域的貧苦學習者進行基本狀況進行最先處理。發(fā)動社會各行各業(yè)積極獻出愛心,同時通過浙江希望工事在線平臺,完成了助學打算的網上報名、核對、公示以及捐贈,從而讓計劃的實行變得更加公開,提升了公眾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二、大學貧苦大學生資助事務創(chuàng)新之路
(一)做好貧困大學生認定工作
貧困大學生的是不是值得及時辦理與協(xié)助,與其未來成長有密切關聯(lián),也聯(lián)系到大學的進展。而解決資助問題的前提就是,確定貧困大學認定標準。對貧困生的認定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高效貧困生的證明一般是根據學生戶口所在地的貧困證明,但學校不可能深入每個貧困生的家庭去調查,因此,貧困生需要提交個人申請、誠信保證書等證明,從而對其貧困程度進行劃分。另外,建立資助工作小組,詳細調查學生檔案,從而了解其貧困程度,以便可以做好資助工作第一關。具體可以用下列方法來判定1.區(qū)別學生所處年級,對不同年級采取不同判別方法,不能使用單一的認定方法。將學生間的互評,作為是否給與資助的重要評判標準。2.班主任在大二、大三的資格認定中發(fā)揮著自己作用,可通過面對面交談或是側面了解或是走訪的方式去了解學生的經濟情況。3.部分學生可以收到了一定的社會援助,對此在界定屬于資助對象時可以讓學生出示這些證明。
(二)提供技術培訓,授之以漁
學校直接提供半工半讀崗位應該是“授之以魚,而不是漁”[1]。對學校勤工儉學崗位少、收入有限等問題,可采取以下方法處理: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免費的技術性課程,比如軟件應用,增加其技術水平,從而增加學生在社會尋找到工作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拓展學生勤工儉學的渠道,同時增加其社會實踐能力,給就業(yè)打好基礎。
(三)增加消費理念引導和誠信教育
加大對學生德行教育的培養(yǎng),增加勤儉節(jié)約、自強自力的傳統(tǒng)教養(yǎng)。完善大學生個人信用,在學校到全社會范圍中開展誠信教育,在學校中形成,“城市、守信”的價值取向。浙江省可以通過建構完善的大學生資助行為主體的信息成本,進而為在全國范圍中建構個人信用體系打好基礎。
(四)重視窮困生的心理康健教育
當下,浙江省一些高校在 貧困學生資助中,將學生接受的資助情況的部分進行公布,者對其受到援助者是種很大的精神壓力和挑戰(zhàn)。我國自古就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2]。也就是情愿餓死也不接受不被尊重的資助。這點需要現(xiàn)代教育工作者引起注意,關于如何保護大學生自尊心要提上日程,鼓勵學生自主、自立、自愛,年青時的不幸與波折都是人生的財產,創(chuàng)立艱苦學生導師制度操辦以上事務,從而讓窮困大學生擁有健全的理想人格,促進貧困大學生健康成長。
三、結束語:
大學生窮困資助問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來補全資助體系,社會與高校學生工作部門均十分關心其貧困問題。這一問題已近不僅僅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下降而是和諧社會建構問題。本文分析了高等學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近況,并給出了一套完善而有效的資助體系。通過做好認定工作、提供技術培訓、增加消費理念以及重視貧困是心理教育來實現(xiàn)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與“資助”與“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媛.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創(chuàng)新途徑探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9):247-249.
[2]徐德力, 李紀月. 我國高校貧困生助學工作現(xiàn)狀與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2007(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