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荒田
在一本書里讀到已故著名美學家朱光潛的佚事:學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掃庭院里的層層落葉。他攔住了,說:“我很不容易才積到這么厚,可以聽到雨聲。”
雨聲哪里聽不到?寫出《虞美人·聽雨》的蔣捷的一生,“歌樓上”的少年,“客舟中”的中年,“僧廬下”的晚年,賦雨聲以不同的人生況味。我們這等平常人未必那么敏感雅致,但聽雨是沒有問題的。鐵皮屋頂下,雨如奔馬;柏油路上,雨如爆米花;深谷亭榭,雨如豎琴;雨打芭蕉,干脆被衍為家喻戶曉的廣東音樂名曲。
朱光潛先生作為房屋的主人,為了聽雨,刻意把枯葉積存在地面,一定有道理。我為了試驗,沿著為散步者開辟的山間小道獨行。此處位于舊金山海灣東部,逶迤的秋林以色譜齊全著名。街上的落葉每一星期或兩星期一次被帶大掃帚和滾筒的卡車帶走,這里不然,舊的落葉在泥土里變?yōu)楦迟|,新的按照風的意志安身。猩紅如血的冬青葉,有最牛釘子戶的定力,墜下的不多。楓樹當紅的時令已過去,通達的葉子紛紛離枝。落葉最厚的要數(shù)銀杏樹,前日風急,黃得無比純正的葉子積了幾寸。
大略言之,落葉稀薄之處,雨聲較為清脆,短促,無余韻。碰巧,走到黃葉高成床墊的銀杏樹下,雨大起來。佇立看天空,落葉如梭,編織雨網。雨點砸在葉堆上,噗噗之聲,沉著,渾厚,教我想起童年在禾堂,孩子們把篾片編織的簸箕翻過來,以手拍底部,那聲音和這陣子的雨神似。我設身處地,想到耽于美的朱光潛先生,打開窗子,對雨凝神,厚積的落葉承接雨水,他該從雨聲品出生命的各種滋味,從暴雨的痛快,中雨的均衡,小雨的雋永到毛毛雨的幽渺。
由此記起李商隱的不朽之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氏的“留得枯荷”和朱氏的“積葉聽雨”,都啟示一種便捷而珍貴的“生活美學”,那就是預先為“美”準備好播種、發(fā)芽、生長的“苗圃”。早在“接天蓮葉無窮碧”的鼎盛狀態(tài),便為它的殘敗預留一方好水,為自己置一個聆聽的位子。而在第一場秋霜之前,你可會小心地保護滿地的梧桐葉,讓它們?yōu)榧磳⒆帏Q的雨——這美妙的天籟作為最初的鋪墊?
想到這里,抬頭時正對墻壁上的日歷牌,我每天從它撕下一張紙片,它難道不是生命之樹的“落葉”?這一意象至少蘊涵兩個意思:第一,生老病死,乃是包括人與樹在內的生物的自然律,萎謝是不可變易的邏輯。第二,落葉愈厚,雨聲越耐聽。按此一說,老年具備欣賞雨聲的潛質最多,我們且在落葉成山的林邊,置一茶幾,雨來時,緩咂清茶,傾聽,傾聽。
適用主題:
發(fā)現(xiàn)美;人生的日歷;拾光;歲月的沉淀;閱歷與閱己;靜心與境界……
文本解讀: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一中 倪麗彬
“聽雨”是文章的標題,也是作者要闡述的話題。第一段作者引述著名美學家朱光潛“積葉聽雨”的故事開篇,緊扣文章標題,同時也引起下文作者關于“聽雨”的聯(lián)想與思考。第二段蕩開一筆,聯(lián)想到關于“聽雨”的諸多典故和場景,可見“聽雨”不僅是一種尋常的生活場景,更形成了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現(xiàn)象。第三段起至文末,作者獨行在舊金山海灣東部秋林里為散步者開辟的山間小道上,諦聽時大時小的雨聲,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旁征博引,貫通古今,每一筆都僅僅圍繞“聽雨”展開,既厚重了文章的內容,更是對“聽雨”的深廣感悟與思考。學生寫作時,可重點談自己對“聽雨”的理解與感悟,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種種聯(lián)想。比如談聽雨與個人成長和成熟的關系,談聽雨的心境,談美的發(fā)現(xiàn)與欣賞,等等。
當你開始聽雨時,你不僅在成長,更在成長的路上走向成熟。聽雨不是生活的必需,沒有聽雨之前,我們的人生照樣吃飽穿暖,過得充實快樂??墒悄骋惶?,你突然開始聽雨了,靜靜地聽雨,沉浸在雨聲中,陶然,冥想,也許還有憂傷。從這一刻起,你從一個“自然”的人,開始向“社會”的人轉化,你照樣過得充實快樂,但是你的情感與思想已然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 變得多思善感,變得理性豁達,你的人生之書逐漸變得豐厚,你的人生境界逐漸變得通達智慧。從聽雨這一細節(jié),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成長乃至成熟的軌跡。這里最典型的例子,當是南宋詞人蔣捷,《虞美人·聽雨》至今仍被屢屢提及,恐是引起諸多的共鳴了。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一中 解雨涵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