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今年是首輪“雙一流”建設收官之年。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6—2020年“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工作的通知》要求,目前我國共有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日前,清華大學自評已全面、高質量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辦學質量、社會影響力和國際聲譽持續(xù)提升,全面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這一“全面”的工作總結在互聯網上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關鍵問題在于,“世界一流”并不是自封的,必須是被國際認可的。雖然清華、北大已在世界主流大學排行榜中進入前50名,但其實力一直還沒有被真正認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北”在世界最頂級的國際科研獎勵數方面表現并不突出。這反映出公眾對涉嫌浮夸的任何表現都非常敏感,社會上有影響力的機構應該樹立謙虛求實的作風,避免因浮夸而陷入輿論風暴。
我國高等教育盡管有了長足發(fā)展,但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對于清華大學的評估迅速引起的輿論反彈,教育部及時給出客觀評價。大家要清醒認識到,與世界頂尖高校相比,我們在高等教育建設、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還很不足。
第一,一流大學的前提是要具有規(guī)范、完備的制度和相對獨立的辦學自主權。大學作為一個機構,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法人,應由現行法律和大學章程來保障。就像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yè)如果沒有自主性就不成其為現代企業(yè)、就不能持續(xù)發(fā)展一樣,大學的自主性也是現代大學的重要標志。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企業(yè)的標準是共通的,需要得到從政府到民間的廣泛認可。
第二,一流大學要有一套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規(guī)則,具有吸引一流人才的制度保障。教師聘用的程序與規(guī)則要嚴格、國際化,確保在學術上有很高的標準和競爭性。同時,生源的招收程序與規(guī)則也應如此,只有這樣,才能在源頭上保證大學的水平和質量。
然而現實是,由于內地大學的教師招聘和晉升制度還遠沒達到嚴格、透明、國際化,造成高校甚至還存在學術腐敗問題, 某些目標一流的大學,在人才等方面卻是二流、三流。這其中,大學管理者和教師隊伍的素質對大學的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內地高校還存在著兩類現象:一是官本位思想,大學對有些人來說不過是當官、逐利的“名利場”;二是學閥現象, 這嚴重妨礙了學術上新生力量的生長,許多年輕有為的科研人員只好選擇出走國外。
第三,一流大學要在重點研究領域有突破性成果。最近,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將把“卡脖子”的問題和國外出口管制清單轉化為未來攻關的任務清單。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引領,集中優(yōu)勢力量聚焦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關鍵領域,凸顯出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現實地看,目前中國高校在尖端科技領域和人文教育領域都與國際一流還有一定的距離。
總之,要辦成世界一流大學,除了砸重金以外,更要學習世界上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制度,增強大學的自主性,規(guī)范教師招聘與評審規(guī)則。實際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而不應本著功利性目的,助推浮躁、冒進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