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七月流火隴上行

      2020-10-26 02:23:39王新軍
      飛天 2020年10期
      關鍵詞:天祝

      王新軍

      2020年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病毒肆虐全球,讓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當中國最早從病毒的陰霾中蘇醒過來的時候,一場持續(xù)了數(shù)年的脫貧攻堅戰(zhàn),也進入了決勝沖刺的收官時刻。7月下旬,正是隴原大地的酷暑時節(jié),省作協(xié)“決戰(zhàn)脫貧攻堅、書寫隴原巨變——新時代鄉(xiāng)村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采訪團在省城蘭州完成集結后,在一個飄著零星小雨的清晨出發(fā)了。離開東崗西路的集結點,我們的小型中巴車瞬間隱沒在密集的車流中。

      車流的密集程度是城市繁榮的象征,按這個標準來衡量,蘭州是算得上繁華的。出城似乎永遠要比進城慢一些,于我則更是如此。進蘭州我乘坐動車一路呼嘯而來,出蘭州則是中巴車,速度不論,單是紅綠燈就要耽擱不少時間。好在這是一次專題采訪,按我個人的習慣,一路上總是要抽空打打腹稿的。況且同行的幾位都是文學圈里的朋友,好久不見,家常也是要好好嘮一嘮的。

      車過永登縣城之后,地勢漸高。前方群山蒼茫,天地遼闊,遠處碧綠的山脊上浮蕩著永遠曬不黑的白云。這便是著名的烏鞘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在此交匯。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這里獨有的氣候特征。時值盛夏,山披綠絨,碧空潔凈如洗,車子穿行其間,仿佛置身于綠色的海洋。我們此行的第一站天祝藏族自治縣,其地理位置恰好被橫亙的烏鞘嶺南北分開,卻又無意間巧妙地促成了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在此交相輝映的現(xiàn)實。難怪這里會有青藏之眼的別稱。

      天祝作為河西走廊的門戶和祁連山最東端,對我這個生活在河西西端的人來說并不陌生。天祝設縣時間較晚,民國年間,取境內天堂寺、祝貢寺首字為名,設立天祝鄉(xiāng)。解放后設立了縣級的天祝自治區(qū)。1953年10月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qū),1955年,在周總理的關心下,更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開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

      我們來到天祝的時候,煥然一新的縣城處處張燈結彩,沉浸在一派節(jié)日的氛圍當中。建縣70周年慶?;顒訉⒃谌旌笈e行,人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早早就將這座高原小城扮靚了。天祝在藏語中讀作華銳,意為英雄部落。作為一個農業(yè)和牧業(yè)齊頭并進的地方,農牧民的脫貧致富早就成了全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頭等大事。在農民種植業(yè)收入徘徊不前的十多年前,天祝就依據(jù)這里海拔高、年均氣溫低、相對無霜期長、夏季涼爽、日照時間長等氣候特點,與農業(yè)院校聯(lián)合攻關,在全縣推廣高原夏菜種植。經(jīng)過十多年發(fā)展,目前全縣以蒜苗、荷蘭豆、菜用蠶豆、白菜花、筍子、紅蒜、西葫蘆、大白菜、甘藍、紅根菠菜等為主的二十多種高原夏菜種植面積已穩(wěn)定在每年十萬畝以上,產品直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一線城市,部分產品還出口到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我國的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qū)。天祝高原夏菜占據(jù)著品質優(yōu)良和填補市場上市空檔期的雙重優(yōu)勢,在公司加農戶模式的推動下,生產效益逐年增加,高原夏菜產業(yè)已成為天祝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2019年全縣蔬菜產值達到5.7億元、實現(xiàn)收入4.56億元以上、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000戶種植蔬菜3萬畝、戶均增收3.58萬元,優(yōu)勢區(qū)域農民高原夏菜收入占到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也成就了天祝高原夏菜之鄉(xiāng)的美譽。

      這幾年,從國家層面對祁連山生態(tài)實施了最嚴格的保護,為此,天祝縣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移民搬遷。搬遷后農牧民的生計怎么保證?面對這樣的疑問,縣上的同志帶我們去了兩個地方。南距縣城二十公里的抓喜秀龍鎮(zhèn)南泥溝村,就在著名的抓喜秀龍草原上。由于許多村子地處祁連山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封山禁牧之后,結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鎮(zhèn)上統(tǒng)一申請項目進行規(guī)劃,流轉出部分適宜草場,以村為單位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建起了旅游扶貧帳篷城。建檔立卡貧困戶用幫扶資金入股,再按統(tǒng)一環(huán)保要求建起扶貧帳篷,以入股的方式交由合作社統(tǒng)一管理經(jīng)營。家里有勞動力的,可以在帳篷城打工。不愿意在合作社打工的,就當股東坐等分紅。

      南泥溝村的扶貧帳篷城就建在巍峨高聳的馬牙雪山下,綿延數(shù)公里的草場上,二三百個旅游帳篷有序地排列著。與天際相接的高處是連綿的雪山,綠毯般的青草自溝底升起,直撲雪線下那條褐色巖帶,高原的雄渾和草原的柔美在這里緊緊契合在一起。放眼望去,高寒冷峻的印象早已消失,涌入眼簾的全是綠的蒼茫與險的壯闊。帳篷城車場爆滿,游客如織,來自蘭州、白銀、武威等地的游客團隊幾乎分享了所有的帳篷,草原上飄蕩著歡快的歌聲,帳篷里蕩漾著奶茶的香味。

      為我們現(xiàn)場介紹情況的抓喜秀龍鎮(zhèn)副鎮(zhèn)長小王是個八○后小伙子,臉龐黝黑,一頭短發(fā)的他看上去十分精干。在攀談中,他喜不自勝地透露出媳婦去年給他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說這是他來抓喜秀龍工作之后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抓喜秀龍給了他太多,他一定要用自己加倍努力的工作來守護好這片草原。

      “要生雙胞胎,請到抓喜秀龍來?!蔽翼樋谀钸冻鲞@么一句,提議用這句話做個對外口頭廣告,說不定你們扶貧帳篷城的旅游收入又會翻倍呢。小王連說使不得,這可使不得。

      馬牙雪山腳下,有這樣一批“小王”們,他們用熱情和堅定不移的實干,創(chuàng)造出種種新的模式,帶領當?shù)匕傩赵谶@方高原上慢慢改變著自己的生活。

      而在生態(tài)移民搬遷安置點松山灘上,則是一排排小康住房連片而成的一個又一個富民新村。按照移得來、穩(wěn)得住、能致富的原則,縣上為移民區(qū)規(guī)劃了高原藜麥種植和食用菌栽培兩項主導產業(yè)。新建不久的藜麥產業(yè)園和食用菌產業(yè)園就在居民區(qū)不遠,搬遷過來的移民群眾不但能以耕地資源和資金入股定期分紅,還可以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就近在園區(qū)務工拿工資,實現(xiàn)了不出家門就有收入能致富的心愿。在食用菌種植園區(qū)里,我們見到了被當?shù)厝朔Q為“香菇西施”的王世芳。今年三十出頭的她承包了九座香菇種植大棚,年初至今,每棚的鮮菇收入已經(jīng)達到了兩萬元,并為附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六個長期用工崗位。面對我們的提問,她有些靦腆地說,不能光顧著自己掙錢,要讓左鄰右舍也一起來種香菇掙錢,這樣日子才有奔頭。

      “中國白牦牛之鄉(xiāng)”是天祝不變的金字招牌,近年又被冠以“中國高原夏菜之鄉(xiāng)”、“中國高原藜麥之都”、“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xiāng)”的美譽。如今,已經(jīng)摘掉“貧困縣”帽子的天祝,正在迎接未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好日子。

      古浪是祁連山生態(tài)移民的重點縣,南枕烏鞘嶺、北接騰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使近代以來的古浪大地一直上演著沙進人退的活劇。陪同我們采訪的武威市文聯(lián)主席林艷軍曾經(jīng)在古浪縣任職多年,她介紹說古浪縣的各級干部,每年開春有一項重要工作,數(shù)十年來幾乎從沒改變,那就是壓沙治沙、種樹種草。每年春節(jié)假期一過,全縣上下所有單位的干部職工全體出動,和群眾一起進駐騰格里沙漠北緣,先在沙丘上下壓好草方格,再在低處種上草、種上樹。這種艱苦的勞動,他們每年差不多要干一個月。

      天留下了日月,

      佛留下了經(jīng);

      人留下了子孫,

      草留下了根。

      八步沙“六老漢”鎖黃龍,

      三代人治沙就樹了典型。

      ……

      涼州城里這段神情悲壯的彈唱,說的就是古浪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八步沙,是古浪最大的風沙口,沙丘以每年近十米的速度向南推移,默不作聲地吞噬著農田和村莊?!氨憋L一夜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是當時騰格里南緣所有村莊的真實寫照。古浪縣作為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很早便著手治理荒漠沙害,改革開放之初就對沙漠地帶實行了“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的政策。但寸草不生的沙漠治理難度實在太大,即使有政府補貼,再三動員,依舊無人響應。

      面對黃沙持續(xù)不斷的侵擾,當?shù)氐囊恍┤诉x擇了離開腳下的土地,遠走他鄉(xiāng)另謀生路,但更多的人選擇了留下,他們中的一些人則選擇了改變它。

      1981年,漪泉大隊56歲的老支書石滿第一個站出來,舉起了治沙大旗。緊接著同大隊的賀發(fā)林,臺子大隊的郭朝明、張潤元和樂大隊的程海、土門大隊的羅元奎也起來響應;他們以聯(lián)戶承包的形式,伸頭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率先投身到了治沙造林改變生存環(huán)境的事業(yè)當中。

      消息傳開,鄉(xiāng)親們嘲諷他們是六個“精神病、勺老漢”。家人出來苦苦相勸,兒女們也伸手攔擋……總之,就是不愿叫他們六個年齡加起來已經(jīng)超過300歲的老漢去沙漠里受苦受罪?!傲蠞h”有自己的看法:“八步沙治不住,別看今天鄉(xiāng)親們還能有口飯吃,過不了幾年沙把田地和莊子埋掉,大伙就只有喝西北風了!”老漢們毅然決然的打起鋪蓋卷、背著干糧袋、扛著鐵锨進了沙漠。

      住“地窩子”,啃干饃、就咸菜……寒來暑往,經(jīng)過十余年苦戰(zhàn),“六老漢”硬是用汗水澆綠了4.2萬畝沙漠。八步沙神奇地變綠了,“六老漢”的頭全白了。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初的“六老漢”中五人已經(jīng)走了,剩下的一人也到了耄耋之年,干不動了。

      組建八步沙林場之初,“六老漢”就一同約定,無論多苦多累,往后每家必須出一個后人,一直把八步沙治下去。為了父輩的囑托,石銀山、羅興全、郭萬剛、賀中強、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相繼接過了父輩治沙的鐵锨,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F(xiàn)在,“六老漢”的第三代也加入了治沙行列,開始守護八步沙的未來。

      歷經(jīng)“六老漢”三代人三十多年的堅守,八步沙林場已累計完成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任務13.7萬畝,工程治沙4萬畝,封沙育林、育草面積22萬畝,栽植各類沙生、花卉苗木5000多萬株,林場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55%以上。八步沙已從昔日不毛之地的大沙漠,變成了今天當?shù)匕傩赵鍪罩赂坏木蹖毰琛?/p>

      黃花灘是古浪最大的生態(tài)移民安置區(qū)。在今天的黃花灘上,從西往東看,是一片片嶄新的村莊和樓房林立的綠洲小鎮(zhèn)。這里安置了祁連山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干城、橫梁、新堡等八個鄉(xiāng)鎮(zhèn)的群眾。談到這次搬遷,此次采訪帶隊的省作協(xié)副主席、《飛天》主編閻強國感同身受。他的老家就在新堡鄉(xiāng),那里生產條件艱苦,自然資源似乎一直以來就滿足不了人們的生活。他中專畢業(yè)后到相鄰的天祝松山一所畜牧學校任教,并在那里開始了自己的文學之路。當年他的中篇小說《紅色的云霧》描寫的就是改革開放后家鄉(xiāng)的變化,發(fā)表后引起巨大反響,并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劇《云霧》,獲廣電部十年改革題材優(yōu)秀電視劇獎。他也從那里走進省城蘭州,成了省文聯(lián)當時最年輕的專業(yè)作家。我們采訪期間,他對天祝古浪的民俗風物總是如數(shù)家珍,原來這里的大部分草灘牧場、村莊和小鎮(zhèn),他都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過。他的父母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樣,兩年前搬遷到了綠洲小鎮(zhèn),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人們在這里重新分到了土地,建起了日光溫室和養(yǎng)殖暖棚。不愿種地的農戶,可以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由村集體發(fā)包給企業(yè)統(tǒng)一經(jīng)營,村民可獲得固定收益。而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以將扶貧補助資金全部入股到企業(yè)和合作社分紅,自己還可以在扶貧車間務工掙工資。而保證這一切的,是這里引來了黃河水。整個黃花灘移民區(qū)依托景電提灌工程,設計建成了超百萬方的蓄水池數(shù)十個。每年兩次調蓄黃河水資源3000多萬方,有效滿足了黃花灘移民區(qū)12.4萬畝耕地用水和生態(tài)用水。昔日只能生長零星沙生植物的黃花灘,如今已經(jīng)變成了阡陌縱橫的金銀灘。

      在七月的隴中大地上行走,無論是身處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映入眼簾的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昔日黃土裸露的群山,如今披上了濃綠的盛裝,城市的綠化讓人賞心悅目,綠樹成蔭的河道里水流淙淙,清涼濕潤的空氣沁人心脾。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心生疑問,這就是定西嗎?

      一百多年前,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給慈禧上過一份奏折,據(jù)說老佛爺讀到“隴中苦瘠甲于天下”一節(jié)時,曾手握朱筆,沉思良久,最終無可奈何地在奏章上批了一個不冷不熱的“知”字。當年左公是率軍西征,奏折中當然少不得要申述自己籌辦軍糧軍餉之艱難,以引起朝廷的重視和體恤。但當年隴中民生之苦,相信也是真的觸動了左公。好在左公一路西進,行轅到了涼州之后,已經(jīng)有鹵肉、新面拉條、八寶茶可以待客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涼州名吃“三套車”。左公奏折里所說的隴中,其核心區(qū)就是今天的定西。“苦甲天下”四個字,也在斯后多年成了貧窮、落后、瘠薄和困苦的代名詞。而隴中民生之艱,一直都是一道沉重的考題,似乎也理所當然地成了一個歷史遺留問題。1982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將甘肅中部地區(qū)的定西、會寧、通渭等20個縣和河西地區(qū)的民勤、古浪、天祝等19個縣列入國家“三西”建設范圍,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農村扶貧開發(fā)。在甘肅,這項工作被統(tǒng)稱為“兩西”建設。

      “兩西”建設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貧困地區(qū)的農民早日解決溫飽,實現(xiàn)脫貧。為此省上先后提出了“興河西之利,濟中部之貧”、“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等扶貧開發(fā)路子。對于那些“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則通過在河西走廊、沿黃灌區(qū)有灌溉條件的地方開發(fā)水土資源,在張掖、酒泉、玉門、瓜州、敦煌等地建成一大批移民基地,將甘肅中部、干旱帶片、南部高寒陰濕地區(qū)的79.73萬貧困群眾進行異地搬遷。這部分移民通過國家、遷入地政府的扶持和自力更生,幾年就解決了溫飽,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道路。隴中地區(qū)也從那時候起,開始了振新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定西市、縣兩級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保護利用當?shù)刭Y源、大力推廣實用農業(yè)技術、不斷提高群眾基本素質、努力拓寬農民收入來源為重點,下大力氣狠抓生態(tài)治理。在人畜飲水、農田建設、農村電網(wǎng)、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上下工夫,堅持生態(tài)立市、產業(yè)興市,走出了一條富有創(chuàng)新的特色之路,有力地促進了隴中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定西的土豆產業(yè)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的產業(yè)鏈,并在全國具有話語權。當我們來到通渭縣李家店鄉(xiāng)的時候,這里的萬畝標準化種植的金銀花已過了盛產期。但其種植規(guī)模、管理模式和豐厚的收益,依然為人們交口稱頌。公司加農戶的種植模式使農民的收益有了最大保障,這一新的產業(yè),正在成為當?shù)剞r民增收的又一途徑。與李家店相鄰的馬營鎮(zhèn)山高草茂,據(jù)說是唐代安祿山放牧軍馬場,也是他仕途的發(fā)跡之地。在馬營鎮(zhèn)華川村、瓦房村,清澈的溪水繞山過澗,一座座小橋連接著一戶戶嶄新的農家……結合鄉(xiāng)村振興和農村“三變”改革,村里收集起數(shù)百件農家老舊物件,建起了數(shù)里長的鄉(xiāng)村記憶長廊,招商引資建成了日光溫室采摘園和窯洞旅館,借助傍依青山綠水的有力條件,搞起了鄉(xiāng)村旅游。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在其中入股,實現(xiàn)了脫貧后依然“有穩(wěn)定收入”這一目標,有效降低了返貧風險。

      隴西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自古就有天下李姓出隴西之說。緊鄰縣城西邊的首陽鎮(zhèn),因地處首陽山下而得名。首陽山是先賢伯夷、叔齊最后的歸隱之地,是頗負盛名的人文名山。這里地處渭河上游,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是中藥材等高效農作物的適生地。316國道、隴渭高速穿境而過,又是有名的隴中物流旱碼頭。

      正是瞄準了這一區(qū)位優(yōu)勢,首陽緊緊圍繞打造飲片加工城和國家級中藥材特色小鎮(zhèn)的目標定位,先后建成了集引種試驗、野生品種馴化、示范推廣和技術創(chuàng)新為一體,擁有100多個中藥材品種的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在擴大中藥材種植的同時,又從推廣標準化種植入手進行產業(yè)提升,采取“公司牽頭建基地、政府指導抓面積”的運作模式,輻射帶動全鎮(zhèn)形成了5萬多畝的中藥材主產區(qū),引導中藥材種植走向標準化、規(guī)?;?。在全國聞名的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里,數(shù)千平米的交易大廳商賈云集,秩序井然,操著南北各地口音的商販往來穿梭,商貿流通十分活躍。據(jù)交易市場負責人介紹,首陽地產中藥材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20多萬噸、交易額60多億元,常年吸引外地客商3500多人。全鎮(zhèn)有2400戶農戶、12000多人常年從事個體中藥材加工和販運。為進一步提升市場承載力、加快交易信息化建設,鎮(zhèn)上又投資2.4億元提升打造了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引進數(shù)字化智能倉儲立體庫建設項目,使交易中心的靜態(tài)倉儲能力達5萬噸,動態(tài)倉儲能力達20萬噸。形成了種植標準化、加工園區(qū)化、市場專業(yè)化、倉儲規(guī)范化、物流網(wǎng)絡化的發(fā)展新格局,首陽也成為西北地區(qū)最大中藥材倉儲集散中心和“十大隴藥”生產基地,被列為甘肅省小城鎮(zhèn)建設綜合示范鎮(zhèn),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zhèn)。首陽也被中藥界譽為西北藥都,這里交易中心的牌價,也是黨參、黃芪等中藥材全國市場價格的晴雨表。

      文峰鎮(zhèn)樺林村是隴西新時代文明新村的一個縮影,整齊的村道依山而上,寬敞明亮的農家小院點綴在道路兩旁。村頭巷尾、房前屋后,到處都是充滿鄉(xiāng)村情致的小景觀。沿村莊而下的河流被提升改造成景點,整潔干凈的農家變成了旅游民宿,綠樹濃蔭籠罩下的村子就是一個大景區(qū)。采訪結束時,一直陪同我們采訪的定西市作協(xié)負責人丁陸軍向我們介紹,近年來定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和新時代農村發(fā)展的巨大變化,是黨和國家持續(xù)幫扶和隴中干部群眾不懈努力的成果,兩者缺一不可。

      是呵,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從烈日炎炎的河西走廊到騰格里沙漠南緣,從烏鞘嶺下的青藏之眼到溝壑縱橫的隴山之西,我們一行見證了隴原兒女讓沙漠變綠洲的堅守,也見證了他們讓深溝荒山變成綠水青山的努力。在這個火熱的季節(jié),隴原大地處處發(fā)生著改變,隴原大地也必須發(fā)生改變。這其中,我們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

      責任編輯 閻強國

      猜你喜歡
      天祝
      天祝藏族服飾特征和保護
      炎黃地理(2021年1期)2021-06-08 00:29:58
      天祝全力打造區(qū)域農產品品牌體系
      民族地區(qū)開展社區(qū)教育的實踐路徑——以天??h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12
      保種選育對天祝白牦牛體尺及產肉性能的影響
      精準扶貧與其實效性探析
      ——以天祝藏族自治縣扶貧實踐為例
      對天祝藏區(qū)推進雙聯(lián)行動縱深發(fā)展的思考
      甘肅天祝藏族地區(qū)新媒體與政治傳播關系研究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簡論天祝方言親屬稱謂詞
      絲綢之路(2015年16期)2015-12-26 05:47:34
      高寒牧區(qū)天祝白牦牛冷季暖棚育肥經(jīng)濟效益分析
      天祝白牦牛疫病調查報告
      化德县| 怀化市| 龙陵县| 股票| 罗山县| 石棉县| 杭锦旗| 陆川县| 绥江县| 宜章县| 象州县| 夹江县| 通州区| 怀宁县| 昔阳县| 五莲县| 菏泽市| 潜江市| 衡东县| 嘉鱼县| 石首市| 遂川县| 鹤壁市| 万源市| 塔河县| 哈巴河县| 遂宁市| 库车县| 盈江县| 高陵县| 香港 | 大关县| 军事| 祁门县| 上思县| 阿勒泰市| 仙游县| 南召县| 庄河市| 铅山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