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商業(yè)學校 曾 花
中職語文課經常被定義為專業(yè)課的輔助課,學生也時常忽視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在說話、寫作中容易出現(xiàn)無話可說、無資料可引用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引導學生用好教材,合理開發(fā)課本資源,積累讀、寫、說的材料,顯得尤為重要。中職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相對普通高中的學生而言是比較弱的,一方面是基礎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習習慣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有限的資源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高度重視課本教材。雖然中職生的學習強度不及普高,中職生的高考也不從課文直接取材,但是課本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覷。課本是教師向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教育和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陣地,我們可以借助課本進行全方位的輻射式挖掘,以課本為突破口,積累各類素材,指導寫作方法,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德育情操。
全面瀏覽中職三年的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基礎模塊還是拓展模塊,課本的內容都縱貫古今,橫穿中外,有很多材料可以讓學生變通運用。經過統(tǒng)計,筆者將語文教材中可最大化地為學生所應用的素材分成兩大類。(見表1)
表1
除了課文精講內容,每篇課文前面的導讀也值得學生去品讀和理解。導讀是課文的精彩開篇,是編者精心選用的精致典雅語句,蘊含著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如語文拓展模塊(第三版)《祝?!返膶дZ“在祝福聲中,被折磨得精神麻木的祥林嫂,從魯鎮(zhèn)的小路上緩緩走來,訴說著她一生的悲慘命運”?!独先伺c?!返膶дZ“孤獨的老人,無邊的大海,一場人與自然搏斗,人與命運抗爭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他們之間發(fā)生”。
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課內素材的關注度,提高課本的使用率,可以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何合理挖掘素材,激活素材呢?這就需要進一步分類整理材料。
包括詞語、成語、名言警句、千古名詩等。比如“四面楚歌”一詞,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詞義,也可以讓他們查詢詞語來源;《善良》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說明出處的同時可以給學生普及《論語》的相關知識;《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引用了10首詩,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和蘇軾的《惠州一絕/食荔枝》朗朗上口,學生脫口能誦。此外,有些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很能吸睛,一些優(yōu)美的語段曾多次出現(xiàn)在學生的練筆中。
教材中的人物素材包括作者簡介、名家流派、作品人物等。學習《師說》,從了解韓愈,可以延展到認識唐宋八大家;學習《將進酒》,通過重溫李白,能夠了解浪漫主義詩人、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不少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能引起遐思:了解林黛玉的自尊、自卑;學習許三多的“不拋棄、不放棄”;欣賞水生嫂的識大體、顧大局……
除此之外,也有個別學生按照話題分類對課內素材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
1.學習問題
《勸學》強調學習的持續(xù)性——“學不可以已”;強調學習要不斷地反思——“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強調學習要重視積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強調貴在堅持——“……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崇高母愛
《我與地壇》《合歡樹》真實描寫了史鐵生的母親在兒子陷入雙腿癱瘓的困境時,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壓力,她憑借偉大的母愛讓史鐵生重獲新生。
3.家國情懷
(1)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婦女為了保衛(wèi)家鄉(xiāng),拿起槍桿,毫不畏懼地打擊日本鬼子。(孫犁《荷花淀》)
(2)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主動避開與廉頗的矛盾,“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人們對故鄉(xiāng)總有一種割不斷的特殊感情,鄉(xiāng)言土語積淀著歷史文化,蘊含著地域精神,故鄉(xiāng)是成長的精神滋養(yǎng),是生命的臍帶,是精神的歸宿。(老舍《想北平》)
在優(yōu)秀的作文中總能發(fā)現(xiàn)課文素材的影子,或引用名句,或巧用事例,或結合事例進行敘議,把課堂所學與課外所背巧妙地用于作文中,增加亮色。課本的文章還體現(xiàn)出很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南州六月荔枝丹》通過大量引用,巧妙結合說明方法,增加說明文的文學性;《勸學》用大量形象而有說服力的比喻論述中心論點;《師說》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旗幟鮮明地彰顯論點;《六國論》用引證和假設論證層層深入,剖析觀點;《項鏈》巧設鋪墊,抖包袱式地揭開意味深長的結尾;《最后的常春藤葉》呈現(xiàn)“歐亨利式的結尾”,耐人尋味的巧妙構思;《邊城》用簡單的文字娓娓描繪人們心底的美麗桃源……
總之,要用好課內素材,首先需要積累。教師應鼓勵學生將那些自己欣賞的、有所感悟的句子摘抄到固定的本子上,通過定期的交流、分享養(yǎng)成長期積累的好習慣。
多元化的教材內容充實了寫作素材,“無米之炊”也因有教材中的名言警句、成語故事、名人事跡能做到厚積薄發(fā)。如何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熟悉的課文素材,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于心”呢?
利用充分挖掘到的文本素材進行多種寫作訓練。如仿寫詩歌,學完《我愛著土地》后,布置學生仿寫詩作,從更換修飾語、意象到表情達意(圖1),分層次、分階段,讓學生由淺入深進行仿寫,呈現(xiàn)出的教學效果比意料中的要好。
圖1
仿寫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鑒課文,掌握規(guī)律,從模仿著手,可以摸出一些寫作文的路子。模仿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景物描寫,引導學生寫相近的人物、景物、事物。如類型寫作,學習了《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布置學生寫“雨中的校園”。其中,有一個學生是這樣仿寫的:“筆直筆直的林蔭大道,兩旁是高大的大王椰子樹。樹很高挺,像站崗的衛(wèi)兵。朦朧的細雨中,仿佛可以看見葉子上滾落的雨珠……”教完《合歡樹》后讓學生寫《我眼中的……》,學生習作的細節(jié)描寫在模仿的基礎上又生出些新意。
對課文中的人物性格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寫作訓練中的“論點與論據”“人物解讀”學習“反彈琵琶”進行人物分析訓練。如對《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的分析,在課文學習時,學生多認為焦仲卿軟弱、沒有承擔丈夫的職責、做事不干脆,又不會協(xié)調家庭關系,是典型的“媽寶型”男子。而在訓練時,教師引導學生全面把握人物不僅要看結果,也要了解原因。于是站出來捍衛(wèi)焦仲卿的聲音也有了:“作為一個孝子,他對母親的孝心是值得褒揚的,在封建社會的家長制思想教育下,他是很難在‘孝心’與‘愛情’這二難中進行選擇的,要理解他的難處?!?/p>
對于課本素材,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不同的內容,避免簡單的復制。通過微調角度,得到的理解也不一樣。譬如北島的詩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通過思考,可以將這個句式遷移嫁接到其他人物上,如學生用屈原的事例進行遷移,寫出“奸詐是奸詐者的通行證,正直是正直者的墓志銘”;用岳飛的事例進行遷移,寫出“賣國投敵是叛國者的通行證,精忠報國是愛國者的墓志銘”;用李白的事例進行遷移,寫出“昏庸是糊涂者的通行證,傲岸是清醒者的墓志銘”等。
又如《永遠的唐詩》習作練習,通過思考,學生將它散發(fā)成如下主題:不朽的唐詩、難忘的唐詩、永恒的唐詩……隨著角度變化,對所寫側重點也進行了調整。發(fā)散思維、轉換角度讓學生的習作內容取材更加廣泛。
聚合訓練就是教學生把收集到的各類素材通過相互聯(lián)系的共同點進行分門別類,然后應用在相應的演講訓練、話題作文訓練中??v觀中職語文教材的編排體例,它是以作品的文體為主線編排的,可結合《中職語文學案》拓展訓練指導學生在一個單元后進行歸納整理,并安排相關寫作訓練,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如此訓練一個階段后,學生便會對某一類素材有一定的敏感度,能自如聚合課本與讀本、課內素材與課外摘抄、書本知識與生活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素材,做到同題素材的融會貫通。比如學生的練筆:“我有一個夢想,在燦爛的花海中,捕獲一個大學夢。我有一個夢想,在煙雨迷蒙的小巷,走過來夢里的姑娘。我有一個夢想,在神奇的天路上,飛起披著霞光的神鷹……”短短的語段就聚合了《我有一個夢想》《雨巷》《天路》的內容,可見學生積累素材的用心。
激活課本素材,用活教材,教學生將它們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從模仿到創(chuàng)作,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能夠學會、會了能用、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就會有所提高。在主動處理課本素材的一系列活動過程中,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生活,逐步提升應用文字的能力,從而真正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