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宋丹丹,葛瑩,張雷,樓立峰,章學東
(杭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
蛋殼是雞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支撐、保護蛋內容物和胚胎的作用,同時也是殼內物質與外界環(huán)境的溝通渠道。雞蛋的運輸、貯存和孵化等過程與蛋殼質量密切相關,蛋殼質量是衡量雞蛋品質的重要指標。蛋殼質量主要包括蛋殼厚度、蛋殼強度、蛋形指數、表面暗斑、蛋殼微觀結構等。蛋殼由高度有序的多層膜和鈣化基質構成,可分為殼膜、乳突層、柵欄層、晶體層和表層等[1-2]。在蛋殼形成過程中,表層沉積了由蛋殼腺上皮細胞分泌的原卟啉、膽綠素及其鋅螯合物等不同色素物質,從而呈現出褐、粉、白、藍、綠等多種蛋殼顏色。已有研究發(fā)現,蛋殼顏色與種蛋的孵化率有一定的相關性[3-4]。實際生產中,綠殼雞蛋的出雛率相對較低。本試驗對孵化后期的綠殼雞蛋進行噴醋處理,并分析孵化前后蛋殼超微結構的變化,結合雛雞出殼的情況,以期為提高綠殼雞蛋孵化效率提供參考。
試驗所用綠殼雞蛋產自杭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自行培育的BG系烏骨雞。隨機選擇種蛋210枚(選取其中5枚作為A組,不進行孵化),進入全自動孵化箱孵化,第10天通過照蛋確定受精種蛋。第18天時,將192枚受精蛋平均分為2組(B組和C組),B組按常規(guī)轉入出雛箱,繼續(xù)孵化至雛雞出殼;C組轉出雛箱后,每天用5%醋酸噴濕種蛋表面1次,直至雛雞出殼。
選擇進箱孵化前種蛋的蛋殼(A)、常規(guī)孵化出雛后的蛋殼(B)、噴醋處理出雛后的蛋殼(C)各5個,剝除蛋殼內膜。在每個蛋殼樣本的清潔、干燥、平整度好的一致區(qū)域,選取小片蛋殼,粘貼到進樣臺上,噴金,然后置入HITACHI SU-7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
統(tǒng)計常規(guī)孵化組(B)和噴醋處理組(C)的受精種蛋數和出殼雛雞數,計算受精蛋出雛率,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卡方檢驗。運用Image Pro Plus軟件測算各個鏡檢樣本的蛋殼厚度、乳突層和有效層厚度、氣孔數、氣孔面積等,并用SPSS 21.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差異顯著性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上意義。
如圖1所示,孵化前的蛋殼雖已剝除肉眼可見的殼膜,但仍可見大量縱橫分叉、粗細不等的蛋白質纖維,層疊交織形成比較致密的網狀結構,蛋白纖維表面有很多顆粒狀的突起和結節(jié),可能起到加固、聯結作用。蛋殼孵化出雛后,內表面蛋白纖維消失,乳突椎體暴露,椎體前部已經崩解呈蜂窩狀。
圖1 各組別蛋殼內表面的電鏡觀察(400×)
蛋殼由內到外可分為殼膜、乳突層、柵欄層、晶體層和表層。
孵化前蛋殼分層結構比較清晰、各層排列緊密,內層殼膜明顯;孵化后蛋殼結構疏松,層級模糊,殼膜消失(圖2)。
圖2 各組別蛋殼橫斷面的電鏡觀察(200×)
蛋殼厚度測量結果見表1。常規(guī)孵化后和噴醋處理孵化后的平均蛋殼厚度分別為276.3、275.4 μm,均顯著低于孵化前的平均蛋殼厚度(P<0.05)。其中,孵化后蛋殼的乳突層厚度均顯著低于孵化前蛋殼(P<0.05),而有效層厚度差異不顯著,表明孵化前后蛋殼厚度的變化主要源于乳突層厚度的變化。
表1 各組別的蛋殼厚度
2.2.1 乳突層
蛋殼乳突層緊貼殼膜,其基本結構是錐核和乳突單元。孵化前蛋殼的乳突單元排列整齊、緊致,錐核明顯;孵化后蛋殼的乳突單元松散,錐核崩解,圓錐形頂部幾乎消失,乳突層厚度下降(圖3)。
2.2.2 柵欄層
柵欄層緊貼乳突單元,是蛋殼的主體結構部分。柵欄層由致密堆疊的塊柱狀單元組成,密布大小、形狀和深淺不一的孔洞,可以有效化解應力、提高強度;孵化前后,3組蛋殼的柵欄層厚度、質地似無明顯差別(圖4)。如表2所示,孵化前后,蛋殼柵欄層的孔洞數無顯著差異。
表2 各組別柵欄層孔洞的分布情況
圖3 各組別蛋殼乳突層的電鏡觀察(1 500×)
圖4 各組別蛋殼柵欄層的電鏡觀察(6 000×)
2.2.3 晶體層和表層
晶體層緊接柵欄層,具有一些小的孔洞。從圖5可見,孵化前蛋殼晶體層中的內層方解石結構呈傘狀緊密排列,外層顆粒致密;孵化后蛋殼的晶體層無傘狀排列,顆粒比較松散,噴醋處理組蛋殼晶體外層更加疏松。孵化前,蛋殼表面角質層清晰可辨,表層可見裂隙;孵化后,蛋殼角質層消失。
圖5 各組別蛋殼晶體層的電鏡觀察(6 000×)
孵化前蛋殼外表面比較光滑,龜背狀裂紋多而細長,邊緣清晰,裂隙窄而深;常規(guī)孵化后,蛋殼外表面比較粗糙,裂紋相對較少,裂隙寬而淺;噴醋處理后,表面裂紋更少,蛋殼外表面有顆粒物堆積(圖6)。
常規(guī)孵化和噴醋處理后孵化,受精蛋出雛率分別為81.3%、86.5%,組間差異不顯著。
乳突層是蛋殼形成過程中殼膜蛋白纖維開始鈣化的部位,乳突單元與殼膜的聯系、乳突之間排列是否規(guī)則整齊將直接影響蛋殼其他各層的形成,從而決定蛋殼質量[5]。在雞胚發(fā)育過程中,初期鈣源主要來自蛋黃;雞胚發(fā)育中后期,乳突錐核中的鈣微晶顆粒成為胚胎發(fā)育的主要鈣源[6]。本研究中,孵化后蛋殼的乳突層結構變化顯著,殼膜消失,乳突外露,乳突表面呈蜂窩狀凹陷,厚度顯著低于孵化前。乳突結構的破壞從內部降低了蛋殼的強度,有利于雛雞從內部啄破蛋殼。
本研究中,孵化前后蛋殼的柵欄層和晶體層厚度變化較小。碳酸鈣是蛋殼的主要成分,常以方解石、霰石、球霰石等3種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方解石最穩(wěn)定[7]。孵化前晶體層碳酸鈣以方解石形態(tài)存在,排列細密有序;孵化后的蛋殼結構疏松失序,可能與部分鈣質流失有關[8],蛋殼結構致密性降低,同樣使蛋殼強度下降,利于雛雞出殼。
A~C分別為孵化前、常規(guī)孵化、噴醋處理后蛋殼(200×);D~F分別為孵化前、常規(guī)孵化、噴醋處理后蛋殼(6 000×)。圖6 蛋殼外表面的電鏡觀察
蛋殼表面角質層主要由糖蛋白類、多糖、脂類、色素、無機磷酸鹽等組成[9],能隔絕外界環(huán)境,防止蛋內水分蒸發(fā),同時抑制蛋殼表面微生物滋生。在孵化后期,蛋殼角質層逐漸消失,外表面裂隙增大,有利于氣體交換。
膽綠素是一種強抗氧化劑,產綠殼蛋的母雞通過在蛋殼中沉積膽綠素去除了循環(huán)中的抗氧化劑,從而具有更高的控制自由基的能力。Zikic等[10]對不同蛋殼顏色野雞的肌纖維進行研究,發(fā)現綠殼或藍殼蛋孵出的雛雞的胸肌細胞直徑較小,肌肉力量弱于褐殼蛋雛雞。Kozuszek等[11]研究表明,隨著儲存時間的增加,種蛋的囊胚細胞數不斷減少,綠殼蛋的減少數顯著高于褐殼蛋。這些情況均可能是導致綠殼種蛋孵化出雛率低于褐殼蛋的原因。醋酸與蛋殼的碳酸鈣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后,會形成結構相對疏松的醋酸鈣,這是噴醋處理降低蛋殼強度、提高出雛率的出發(fā)點。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醋酸噴灑后蛋殼外表面有明顯變化,反應產物堆積在蛋殼表面,雖然蛋殼厚度等與常規(guī)孵化差異不顯著,但孵化率有所提高。已有研究指出,用弱酸處理蛋殼表層可增加蛋殼的導電率,增強水蒸氣和CO2在殼體的移動,并改變蛋白的pH值,從而影響雞蛋的孵化率[12]。Shafey等[13]在孵化前將29周齡母雞所產種蛋浸泡在酸性維生素C溶液2 min,結果顯示維生素C處理提高了種蛋導電率,并顯著提高了種蛋的孵化率。因此,噴醋處理對于提高綠殼雞蛋的孵化出雛率應該起到了實際效用。本次試驗各處理差異并不顯著,可能與醋酸濃度、處理次數、持續(xù)時間、種蛋數量等有關,還需通過深化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