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兵
悠揚的歌聲、隨興的談笑聲、美好的祝愿聲此起彼伏……那天的月餅我覺得格外香甜,因為每一口都飽含著濃濃的鄰里情。
19 世紀70 年代末,我住在一個大雜院里,十幾戶人家出入同一個大門,雞犬聲相聞,家事全透明。遇上大事,“院長”郭大媽喜歡召集大家伙開會商量對策,出錢出力出主意,相互幫襯的淳樸之心讓人感覺很溫暖。
那年中秋節(jié)前夕,郭大媽又召集各戶代表開會,準備讓大家在院里過一個開放式的中秋節(jié),各戶要盡其所能做出一道拿手菜,湊成節(jié)日“盛宴”。此外還要再出一個節(jié)目,類型不限,吟詩、獨唱都可以,主要是營造過節(jié)的歡樂氣氛。
大家積極響應,競相發(fā)言。瓜子、水果糖、香茶、瓜果等都能籌辦齊,可提到中秋節(jié)主角——月餅時,眾人頓時沒有了底氣。各戶家長代表把月餅票湊在一起數(shù)了數(shù),數(shù)量差太多,根本不夠大家均分。郭大媽心里犯愁,她只得揮揮手,叮囑大人們少吃或不吃,得確保老人和孩子能吃上月餅。各戶家長代表回家后傳達了郭大媽的意思,還有大家伙湊不齊月餅的窘境,其中,王大爺?shù)膶O女秋桃聞言,心中有了計劃。
中秋節(jié)當天下午,大媽、嬸子們忙著清洗水果,烹煮自己的拿手好菜;老伯、大叔們打掃院子、擦洗桌子,吆喝著我們這些孩子幫忙端菜、擺椅子。這時候,秋桃用自行車帶著一筐“戰(zhàn)利品”進了院子。大家一窩蜂圍上去問那是什么?秋桃揩了揩額頭上滲出的汗水,掀開筐上蓋著的花布,脆聲說道:“月餅呀!男女老少人人有份,多出的幾塊還能做中秋晚會的‘獎品’呢!”那一刻,大雜院里語笑喧嘩,一片沸騰,大家伙興奮又好奇,讓秋桃講講這些月餅的來歷。
原來是秋桃工作的單位中秋節(jié)給員工的福利,可以以員工價購買月餅,秋桃想著回報街坊鄰居對她家的關照和善意,正巧大雜院要一起過中秋節(jié),月餅數(shù)量不夠,秋桃就搶先拿了一半,錢就先從她的工資里扣。
秋風送爽,月光皎潔。街坊們圍坐在石條桌四周,欣賞著各戶“文藝人才”表演的節(jié)目,感受著詩歌中頌月思鄉(xiāng)的美好意境,悠揚的歌聲、隨興的談笑聲、美好的祝愿聲此起彼伏……那天的月餅我覺得格外香甜,因為每一口都飽含著濃濃的鄰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