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一
摘要:由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制作的高級英語精品課程內(nèi)容豐富具體,其課文翻譯被不少《高級英語》輔導書所引用,在高校英語專業(yè)師生中使用廣泛。其中,散文《馬拉喀什》的譯文自然流暢,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對比劉沁秋與趙勇合譯的《馬拉喀什見聞》,二者在遣詞、煉句兩個方面各有優(yōu)劣得失,體現(xiàn)了英漢翻譯“一名之立,旬月躊躇”的特點。
關(guān)鍵詞:《馬拉喀什》 遣詞 煉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113-03
散文《馬拉喀什》是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的作品。作者運用素樸的語言、精選的詞句,直觀地描摹了他在馬拉喀什期間的部分所見所聞,真實再現(xiàn)了殖民地人民貧苦的生活狀況,揭露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罪惡。《馬拉喀什》語言簡潔清晰,生動逼真,作為英語語言使用的典范被選入張漢熙先生主編的《高級英語 》教材。這篇散文的中文翻譯有不少版本。其中,湖北教育學院網(wǎng)站精品課程中的譯文自然流暢,在高校英語專業(yè)師生中廣泛使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比劉沁秋與趙勇合譯的《馬拉喀什見聞》,本文擬從遣詞、煉句兩個方面對二者進行對比賞析,并結(jié)合翻譯的技巧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修改意見,供大家參考(以下分別把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譯本與劉沁秋、趙勇合譯本簡稱為版本一和版本二)。
一、遣詞
詞語是語篇構(gòu)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要素,承載者傳達信息、情感、文化、語言風格的功能。語篇翻譯過程中根據(jù)語境斟詞酌句是成功完成移譯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遣詞時應(yīng)注意詞語的增減、詞義的選擇和文學用語的特殊性。
1.詞語的增減
增補與省略是翻譯中最為常用的變通手段,增補也好,省略也好,基本原則在于增詞意思不多,減詞意思不缺,從而達到意義更加明確,文字更加通順的目的。
散文《馬拉喀什》開篇由一個長句構(gòu)成:“As the corpse went past the flies left the resta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ushed after it,but t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
版本一:一具尸體抬過,成群的蒼蠅從飯館的餐桌上嗡嗡而起,追逐過去,但幾分鐘過后又飛了回來。
版本二:一具尸體抬過,黑壓壓的一團蒼蠅旋即從飯店餐桌上嗡然而起,追逐過去,但不一會兒,又飛回了餐桌。
兩段譯文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對詞組“in a cloud”的翻譯。由詞義可知,這個詞組運用暗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強調(diào)蒼蠅數(shù)量之多,數(shù)也數(shù)不清。版本一用“成群”一詞略顯平淡。版本二用“一團”形容蒼蠅的狀態(tài)更貼近喻體“cloud”的形象,同時加上“黑壓壓”一詞讓讀者從視覺上真切感受到餐館骯臟污穢的環(huán)境。翻譯者在這里就用到了增詞翻譯的方法。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很多不同,包括詞匯使用、句子結(jié)構(gòu)等,翻譯時經(jīng)常需要增加一些原文中沒有的詞,這樣一來,不僅使譯文更加通順并且也在表達原文意思方面更加忠實準確,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根據(jù)不同情況,增詞譯可分為語義增補、語法增補和修辭增補。“黑壓壓”和“旋即”分別作為形容詞和副詞修飾句子主語,屬于修辭增補,增強修辭效果,使譯文更加達意順暢。
與增詞譯相對應(yīng)的是省略譯,也就是將原文中的有些詞省略不譯,使譯文符合漢語的習慣。但要注意的是減詞不減意。
例如:“Except for a day or two after the rare rainstorms there is never enough water.”
版本一:除了較為罕見的暴雨之后緊接著的那一兩天外,這地方總是缺水。
版本二:除非下上幾天罕見的暴雨,否則水永遠都不夠用。
后者翻譯時省略了“a day or two”,表面上使句子更加簡潔,卻失去了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甚至會給讀者造成這樣的誤解——只要下幾天暴雨,水就足夠使用。但版本一略顯冗長,不妨改為:除了罕見暴雨過后的那一兩天,這地方總是缺水。
2.詞義的選擇
英漢兩種語言都有一詞多義、一詞多類現(xiàn)象,有些詞還帶有某種特定的感情色彩,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注意選詞的準確性。
“As the Jews live in self-contained communities they follow the same trades as the Arabs,except for agriculture.”
版本一:猶太人生活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里,他們從事阿拉伯人所從事的行業(yè),只是沒有農(nóng)業(yè)。
版本二:由于猶太人生活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qū),它們像阿拉伯人一樣做小生意,只是不務(wù)農(nóng)。
“community”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里的解釋為:“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place,district or country,considered as a whole.”根據(jù)這個解釋,“community”按照意義范圍的不同可以翻譯為社區(qū)、團體、集體、社會。根據(jù)文章背景,我們知道馬拉喀什的社會組成包括猶太人、阿拉伯人、歐洲白種人等。由于宗教和種族的習慣,猶太人聚集在某個固定區(qū)域生活,因此把“community”翻譯為“社區(qū)”是最恰當?shù)摹?/p>
又如:“four or five thousand men in all,winding up the road with a clumping of boots and a clatter of iron wheels.”
版本一:總共大約四五千人,正靴聲橐橐,車聲轔轔地蜿蜒前行。
版本二:約有四五千人,順著道路蜿蜒前行,不時傳來陣陣沉重的腳步聲和鐵輪清脆的碰撞聲。
前者雖然找到了合適的四字成語對應(yīng)翻譯,但是“靴聲橐橐,車聲轔轔”八個字均出自文言文,并非常用成語,略顯生澀。過于“漢化”的翻譯破壞了原文的異國情調(diào),這句話還是如實翻譯為好。
有些詞語則要根據(jù)文章的需要對原意進行調(diào)整或略微改變。這就要求譯者在詞義選擇過程中,必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克服語言、文化及審美造成的差異,將原文的風格準確地傳達到譯文中來。
文章在描寫?yīng)q太人爭搶香煙的過程中有這么一句話:“Even a blind man somewhere at the back of one of the booths heard a rumour of cigarettes and came crawling out,groping in the air with his hand.”
版本一:甚至連一個盲人聽到這討煙的吵嚷聲也從一個攤篷后面爬出來。伸手在空中亂摸。
版本二:甚至不知道待在哪個黑洞里的盲人也聽到關(guān)于煙的傳聞,爬了出來,伸出一只手在空中摸索著。
“rumour”的意思為謠言,指根本不存在的事情。通過上下文我們得知人們討煙是真實發(fā)生的,而且場面非常混亂嘈雜,因此在洞穴似的集市上掀起如此波瀾,應(yīng)該是吵嚷聲快速吸引了盲人,而不是謠言的傳播。
又如:“When a family is travelling it is quite usual to see a father and a grown-up son riding ahead on donkeys,and an old woman following on foot,carrying the baggage.”
版本一:每當一家人出門遠行時,往往可以看到父親和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騎著驢子在前邊走,而一個老太婆則背著包袱步行跟在后面。
版本二:舉家遷移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到父親和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騎著驢子在前邊走,而一個老婦人則背著包袱步行跟在后面。
“travel”本意為旅行,帶有休閑的性質(zhì),直接翻譯顯然不合適。在生產(chǎn)落后的馬拉喀什,人們常常因為自然原因被迫遷移,并沒有固定的住所,而“遠行”又留有回歸的可能,所以版本二的翻譯更符合實際情況。
此外,在詞義的選擇上不論是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的譯文還是劉沁秋、趙勇翻譯的《馬拉喀什見聞》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錯譯。
例如:“An Arab navvy working on the path nearby lowered his heavy hoe and sidled slowly towards us.”
在《馬拉喀什見聞》中,此句話被翻譯為:一個在附近路上干活的阿拉伯筑路工人,扛著鋤頭,緩緩地側(cè)身朝我們走過來。譯者把“l(fā)ower”翻譯為“扛著”顯然不正確,應(yīng)改為“放下”鋤頭。
又如:“He works the lathe with a bow in his right hand and guides the chisel with his left foot,and thanks to a lifetime of sitting in this position his left leg is warped out of shape.”
版本一:他右手握弓開動車床,左腳引動旋刀。由于長期保持這種姿勢,左腳已經(jīng)彎翹變形了。
版本二:開動車床時他右手握弓,左手固定雕刻工具,由于一輩子都保持這種姿勢,他的左腿已經(jīng)扭曲。
這兩段譯文都有明顯錯誤。前者把“l(fā)eg”譯為腳,意思上說不通。后者把“guide”譯為“固定”也是不合適的。“guide”作為動詞時有兩個意思:show the way;direct or influence.這是一個富有動態(tài)意義的詞語,應(yīng)該將其引申譯為“引動”。
“How long before they turn their guns in the other direction?”
這句話常被譯為:他們倒戈相向的日子離現(xiàn)在還有多遠?這樣翻譯是非常不恰當?shù)模瑔栴}在于譯者沒有弄清楚“倒戈相向”的意思就生搬成語,違背了原文的本意。“倒戈相向”出自《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北扔鲙椭鷶橙朔磳ψ约?。因此,這句話應(yīng)該翻譯為:還有多久,他們會掉轉(zhuǎn)槍口對著我們呢?
3.文學用語的特殊性
在英譯漢的翻譯過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生動性,又要注意文學用語的特殊性。如果沒有特定語境的要求,應(yīng)避免使用太過口語化、方言化的詞語。在這一方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對《Marrakech》的翻譯就略顯粗糙。
例如:“Ah,that's only for show! Theyre all money lenders really.They' re cunning,the Jews.”
譯文:“噢!那不過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的。事實上他們都是些放債獲利的富豪。這些猶太人就是鬼得很?!?/p>
譯者把“cunning”譯為“鬼得很”,雖然意思差別不大,但太過方言化的表達不適合書面用語,不妨譯為他們“狡猾得很”。
又如:“One day poor creature who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than four feet tall crept past me under a vast load of wood.”
譯文:一天,一個身高不過四英尺的可憐人扛著老大的一捆柴草從我身邊蹣跚而過。
“a vast load of wood”被翻譯為“老大的一捆柴草”不太合適,不妨譯為“一大捆柴草”。
二、煉句
在語篇翻譯的時候,為了盡可能不破壞原文的語言風貌,句式的形式盡可能與原文保持一致,這樣在表達效果上才不會打折扣。但是,英語和漢語是兩種表達習慣完全不一致的語言。英語重視“形合”(formal cohesion),所謂“形合”就是要注重句子形式的接應(yīng),要求句子的完整性,句法嚴密規(guī)范,以形達義。漢語重視“意合”(semantic coherence),所謂“意合”就是重視意思的銜接,在句法上不做嚴格的規(guī)范,講究意會傳神,這就是為什么中文語篇可以洋洋灑灑、可以不拘一格,而英語的寫作就要緊扣句法。在英譯漢的過程中要在忠實于原文意義的基礎(chǔ)上將句式整理加工,使句子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在這一點上,劉沁秋、趙勇的合譯版本略勝一籌。
在文章結(jié)尾,喬治·奧威爾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And really it was like watching a flock of cattle to see the long column,a mile or two miles of armed men,flowing peacefully up the road,while the great white birds drifted over them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glittering like scraps of paper.”
版本一:看著這列一兩英里長的隊伍靜靜地向前開進,真好像看著一群牛羊一樣,而那掠過它們頭頂、朝著相反方向高翔的大白鸛恰似片片碎紙在空中泛著點點銀光。
版本二:看著這全副武裝,長達幾英里的隊伍,平靜的沿路行進,就像一大群牲畜在移動那樣;同時大群白鶴在他們頭頂上輕輕掠過,朝著相反的方向,像紙片一樣閃閃發(fā)光。
作為文章的結(jié)束句,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都追求句子的分量感,通常發(fā)人深省,意味深長。形式上,版本二調(diào)整語序并把一個長句斷為兩個結(jié)構(gòu)較為對稱的分句,增強了句子的節(jié)奏感。內(nèi)容上,保留原文韻味的同時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更具美感。
三、結(jié)語
通過從遣詞、煉句兩個方面對《馬拉喀什》不同譯文的對比賞析發(fā)現(xiàn),“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譯者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兩個譯本雖然都不是很完美,但各有千秋??梢姡胍g出來好的作品,不僅要具備良好的中英文素養(yǎng),在中英文思維的轉(zhuǎn)換中游刃有余,還要把握好細節(jié),結(jié)合文化背景重視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雕琢,只有這樣,才能翻譯出精妙的作品。
參考文獻:
[1]AS Hornby.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李北達,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劉沁秋,趙勇.我為什么寫作[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連淑能.英漢語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劉士聰.英漢·漢英美文翻譯與鑒賞[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7.
[5]孫會芳.此譯彼譯,譯曲同工:《野草》兩種英譯文的對比分析[J].文教資料,2009(9).
[6]孫智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7]張漢熙.高級英語(第二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