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霖
摘要:基辛格作為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針對國際秩序進行的合理有效深刻的分析,對于探索潛在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其著作《世界秩序》一書深度分析了二戰(zhàn)后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秩序的運行規(guī)則,是了解分析歷史局勢發(fā)展的關鍵。
關鍵詞:政治;意識形態(tài);家國理念;世界秩序
對歷史的探討和思索,是歷代學者永恒的話題。筆者粗略地學習了《世界秩序》以后,對“家國”觀念有了一些淺薄的理解,將在本文中予以簡述。
何謂國家?從世界史觀的角度看,國家這樣一個概念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后開始逐漸明晰。由于歐洲在近代史上的強大,因此這樣的體系理念從西歐諸國的內部格局逐漸為世界所接受,且筆者認為,正是這樣一種對于自我國家的認同感,助長了整個西歐的強大。
我們注意到,在過去的歷史中,西歐諸國相較于鄰近的穆斯林文化或者中華文化而言,其軍事,政治,經濟等層面可以說是全方面被碾壓。但為何最后只有西歐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文明呢?
在西方建立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為核心的家國體系時,同時期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形成了數(shù)千年的巨大舒適圈中。一個千年封建社會形成的封閉而自我舒適的環(huán)境使得整個中國缺乏甚至是退化了前進的動力。在中華封建文明到了垂死掙扎階段的時候,西方的堅船利炮給了它最后一擊。
這也正應了湯因比先生的文明發(fā)生論——所有的文明都是由于挑戰(zhàn)而導致人類被迫應戰(zhàn),而迎戰(zhàn)的結果就是文明。如果所有人都和環(huán)境友好相處,這便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悲劇和詛咒,因為那樣就永遠無法創(chuàng)新了。這也是中國無法跳出自己封建領域這個舒適圈的原因——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誰還需要進步呢?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謂“落后就要挨打”,拋開民族情感和法律道德不談,這最后一擊實際上就是讓落后文明中廣大有先見之明的人、智慧的人開眼看世界,然后以星星之火,慢慢地呈現(xiàn)燎原之勢。
我們說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其實橫向對比世界各主要大國,他們受過的屈辱少嗎?法國經歷了五次的體制變動,英國自十七世紀開始,就根本沒消停下來,美國用驚天動地的大戰(zhàn)才站住了腳,穩(wěn)住了家門。這是內亂。外部呢?法國的版圖一變再變,德國的但澤走廊問題一直困擾到二戰(zhàn),波蘭被德軍裝甲部隊閃電般橫掃,北歐三國在二戰(zhàn)里沒撐過幾個小時……眾多血淋淋的例子展現(xiàn)了一個事實,就是一個國家舒服過頭了,忘記了學習,忘記了居安思危。直到被別人的鐵甲艦叩開大門,才逐步承認了自己的落后。
日本原本同樣閉關鎖國,“黑船事件”發(fā)生以后,在與西方文明的接觸中,在遭受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中落敗。幾乎是立刻主動開放進行明治維新,摒棄封閉、自大的心態(tài),接受現(xiàn)代文明,從而快速搭上現(xiàn)代文明的快車,躋身強國之列。
將這些文明做對比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進步的發(fā)生無不起源于危機的降臨,而新事物的產生必然伴隨著舊事物的滅亡。摒棄夜郎自大的心態(tài),居安思危才能更好地前進。其實古人很明白: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正是這樣一個道理。
其實歷史是什么,說來說去,就是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身邊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每個人都應當學習一些歷史,才可以避免重走歷史性錯誤道路。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么說可能難免有屋下架屋,床上施床之嫌。這是我的淺薄,但也是我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