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樂梓怡
莊嚴儀式的背后,是無數(shù)人古樸、美好的衷腸。
可愛的莊戶人啊,他們總愛在清湯寡水的平淡生活中,營造出一些莊嚴的儀式,以此豐滿自己的人生——比如這祭祖日。
提及祭祖日,在我記憶里總是有揮之不去的淡淡的煙火氣息。
每逢祭祖日,家里總要忙上一番。祭祖的前一日,祖父便會從街上拎回來兩條鯉魚。紅燒魚,擺盤,放涼,讓魚湯形成褐色的膠質(zhì)魚凍。很奇怪,每次祭祖,祖父總會在前一天買好魚做好,而其余的菜肴卻總是在當(dāng)日去買。這種事不便問,問了祖父也不會回答,仿佛那是不可泄露的天機。
次日一大早,祖父便騎上自行車,載著祖母去趕集。約莫九點半的樣子,采購歸來。所購物品中,必不可少的當(dāng)屬紙錢,然后才是些吃食,什么豬肉、牛肉、羊肉、豆腐、涼粉等等,其余的蔬菜都是到自家菜園里采摘,無須花錢購買。
回到家便是一陣兒忙活,各種菜肴一一做好,盛上碗盤。轉(zhuǎn)眼間滿村都已炊煙裊裊,飯香縈繞,別說孩子們,大人也控制不住食欲了。但是,沒輪上人們吃呢!畢竟祖先們還沒有用膳呢!
祖父按照慣例,將墻邊的方桌移至堂屋中央,正對著墻上掛著的福祿壽三星。老人家拿出燭臺,擺正,熟練地擦著火柴點燃蠟燭。祖母端來一碗滿得幾乎加不上蓋的香噴噴的米飯,由祖父在碗的邊緣密密地插上一圈筷子,然后陸陸續(xù)續(xù)端上供品。最后,上香,燒紙錢。
按慣例,整個活動過程都由家中的男子操持,也就是祖父、父親、大哥來做,女性除了最末的磕頭,別的幾乎是沾不上邊的。不一會兒,從窗戶、門中溢出裊裊的青煙。
那個中午,祖父總有說不完的話——是說給祖先們聽:“這些錢你們盡管放開了用,別省著,管夠啊。你們在天上可要保佑你們的子孫身體健康,工作、學(xué)習(xí)順利;保佑老天風(fēng)調(diào)雨順,莊稼收成好……”他把積蓄在胸中的最美好、最關(guān)切的心愿一一道出,道給住在天上、此刻正在老屋里“尚饗”的祖先們聽——這是他此時此刻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希冀。
紙錢燒至最后,火苗奄奄一息時,祖父對著供桌重重地叩了三個響頭,然后是父親、大哥,再然后是祖母、母親還有我。一一叩拜后,大家才忙里忙外地掃灰滅燭,門窗洞開,然后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就著揮之不去的煙火氣,吃起了祖先的“剩飯”“剩菜”??v使飯菜上早已落上了些許煙灰,也全然不嫌棄??蓯鄣那f戶人一貫認為凡與神衹有關(guān)的皆為高潔。
這一天往往比平日里過得快很多,時光短暫卻又妙不可言。案幾上的香爐在往后的幾日里還散發(fā)著似有若無的青煙,讓人莫名地虔誠起來,記起那個香煙裊裊的場景。
這種生活中偶或出現(xiàn)的儀式,讓人們平淡的生活中多出了些許希冀。